前言

提到潘石屹你會想到什麼?思想前衛的商人?房地產界的娛樂明星?其實不管是哪種身份,潘石屹舉手投足間似乎都透露出個性來,正如他自己所說:“永遠不做大多數,如果是大多數,那我應該還在甘肅天水的土地上種地呢,哪來今天的潘石屹。”

潘石屹,甘肅天水人,SOHO中國有限公司董事長兼聯席總裁。“石屹”即“石頭屹立”之意,似乎一開始就注定了他與房地產的不解之緣。

在中國人眼中,潘石屹是一位成功的房地產商,更是一個傳奇:他從一貧如洗的小村裏走出,一躍成為坐擁億萬資產的富翁。不管市場如何不景氣,他總是能將樓盤在短時間內推出去,而且是將“蔬菜賣出水果價”。

細數潘石屹的成功,其實可以歸結為兩個字——獨特。回顧潘石屹的經曆,他的獨特從機關單位辭職就已開始。機關待遇很不錯,工作也十分清閑,可就在大家豔羨的目光裏,他變賣了所有家當,懷揣著僅有的80元,南下廣東。

後來他輾轉來到北京,創辦了北京紅石實業有限公司(SOHO中國有限公司前身)。與其他公司不同,他在公司內部實行極為殘酷也極為有效的“末位淘汰製”。 此後,SOHO中國憑借著這一“一流的管理製度”,創下了令人矚目的銷售業績。可就在剛開發的現代城準備開盤時,現代城的銷售人員一夜之間被人挖空。這對一個公司來說,並不是什麼光彩的事。一般企業麵對這種事是能捂則捂,潘石屹卻不然,他將這件事的前因後果,徹底地捅給了媒體。出乎不少人的意料,一夜之間,現代城成為京城名盤。

雖說現代城被銷售一空,可自從建成之日起,就批評聲不斷。潘石屹的前衛,給他引來了不少的麻煩。在大家都習慣封閉的四合院似的建築時,潘石屹卻取消了圍牆;在北京90厘米的陽台是個傳統時,潘石屹卻打破了規則,將陽台高度設為0;在不少開發商都強調房屋的私密性時,潘石屹卻大麵積采用落地窗戶,使房間內更通透;在北京幾乎都是清一色的建築時,潘石屹卻在他的項目上著上了色彩……當大家的批評聲如潮水般湧來時,他的做法再一次讓人大跌眼鏡:他將大家的意見結集成冊,出版了一本《SOHO現代城批判》。潘石屹對這些意見全部接受,可並未將它們放在心上。他認為“任何創新的產品都是有爭議的”,因此,在開發下一個項目時,仍然我行我素。

潘石屹很忙,不過和一般企業家的忙不同,他是忙著寫書、拍電影、接廣告……他出版了《屹見:潘石屹聊聊我們這個時代》《既要成功 也要成仁——潘石屹的八堂公開課》《我用一生去尋找》等10本書。不僅如此,他還參與了《語路》《阿司匹林》等電影的拍攝。你說他“不務正業”,他卻一本正經地說“我隻會蓋房子”。確實,他雖然沒有一頭紮在公司,SOHO中國的業績卻從未落下。

說到公司,潘石屹堅持要做大型小公司,在他看來“小公司才是自然的形態。無論市場是方的還是圓的,公司都可以倒到裏麵去,充滿每一個縫隙”。就在不少企業都在瘋狂擴張時,潘石屹卻“不思進取”(任誌強語)。按照一般房地產商的做法,獲得土地的使用權後,會拿土地到銀行去抵押貸款。可潘石屹聲稱“我們不欠銀行一分錢”,他情願一期做完銷售,將銷售得來的資金用作下一輪開發,也不願借貸。不僅如此,SOHO中國聲名鵲起時,潘石屹還是隻做房地產一項,很少涉足其他領域。

在公司的管理上,潘石屹也很特別。他幾乎不過問公司的日常管理,他說SOHO中國實行的是彈性工作製,如果任何的管理達不到創造價值的效果,都是沒必要的。就連項目的過程,他也不關心。員工隻要不說假話,不說別人項目的壞話,其他任由員工自己發揮,他隻要結果。

潘石屹的獨特之處還有很多,比如他認為不賺錢的商人是不道德的,利用媒體營銷大幅削減廣告開支等。潘石屹還會有哪些獨特表現呢?相信讀者朋友也很好奇。

在本書中,我們縱覽潘石屹的發家經營史,精選他創業以來在公司發展關鍵期的講話,內容涉及創業法則、商業模式、管理之法、營銷理念、企業文化等多個方麵,旨在立體展現潘石屹從赤貧到創建商業帝國的全貌。本書通過對個性地產商的獨特成功智慧進行解讀,希望讀者能從潘石屹的獨特中,找尋到屬於你自己的成功之路。

第一卷 創業要把麵粉做成蛋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