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問及父子倆各自村子的基本情況時,他們情況明、底數清,侃侃而談、如數家珍。
一本本扶貧日記,記錄著父子倆走村入戶訪民情的經過,承載著父子倆真心實意解民憂的思考,講述著父子倆嚴謹的態度、細致的工作、務實的作風和敬業的精神。
這是多珍貴的精神財富、多年以後沒準還會成為曆史文物呢。
“我經常與親朋好友聯係,爭取他們對貧困對象的走訪慰問,當看到貧困對象獲得幫扶時,我就感到很幸福。工作中,我還喜歡用相機定格村莊的變化,看到村民日子一天比一天好,我會感到很幸福,很有成就感。每天,夜深人靜時,我們父子倆都會互通電話,分享著一天的經曆和收獲,我們都覺得很幸福、很充實,真的。”說到扶貧這條路,蕭誌祥想說的太多太多,那九本日記本就是活生生的見證。
“這是最真實的扶貧感言了。”李景明肯定地說道,
老蕭原來所駐的這個西林村,是培元鄉曆史上的最後一個貧困村。由於它自然條件差,經濟基礎弱,貧困程度深,脫貧成本高,返貧壓力大,村情民意複雜,工作量大麵廣。所以,是最後一個摘掉貧困帽子的行政村。
家住六組的陳誌武,是現輪精準扶貧工作的扶貧戶。陳誌武一家大小共7口人,但僅有他一個勞動力,其八十多歲的老母親身體羸弱,雙目失明,他的妻子和兄長又都是精神病人,他有三個孩子,最大的也才六歲。
二年前,在政府和親戚朋友的幫助下,陳誌武幾經艱難,總算建起了一間隻有一層的紅磚平房。但家徒四壁、竭盡全力的他,在入住的時候,連大門也沒能力安裝好,隻好暫時用些舊板片在門口遮風擋雨。
近兩年來,作為扶貧戶的陳誌武在政府的幫扶下生產生活雖然有所起色,但要新安裝一扇大門花費還得接近三千元,這對於他來說仍覺有心無力。去年春節前夕,扶貧幹部蕭誌祥在走訪陳誌武時,再次觸景心酸,在七手八腳幫他收拾打理家中室外光景後,商議決定對其家庭實施扶貧政策外的個人幫扶:鎮村幹部各自利用個人社會關係,爭取動員親朋、同學等社會人士對陳誌武家給予資助,不但為其住房安裝大門,還做到盡量改善其家庭生活條件。
於是,就有了今天,陳誌武一家歡歡喜喜地迎來了遠道而來的“貴人”。
鄉裏的領導幹部一行四人,專程來到了陳誌武家,對其進行走訪慰問。
拍著新安裝的這一扇適時實用的不鏽鋼大門,陳誌武這個四十歲的漢子,忍不住熱淚盈眶。
“我們生活在一個好時代,黨和政府的扶貧政策得民心,有情有愛的扶貧幹部更是暖人心啊!”已經新裝上了住房大門的陳誌武笑逐顏開,對扶貧幹部由衷的連聲致謝。
蕭誌祥握手,說:“老陳,再不要灰心喪氣了,要樹立起致富的信心,隻要你好好幹,以後還會更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