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教育方針和無煙煤(1 / 2)

有了語文、數學這些基礎,就可以開設一些專業課了,趙劍寒打算先教他們物理和化學。

物理主要學習經典力學、熱力學、能量守恒定律等方麵的基本內容,並給專業技術人員講解金屬冶煉、機械製圖和加工工藝等專業知識。不過這是後一步的事情了。

化學是趙建寒的老本行,要給他們講授元素周期表,常用的化學反應方程式。這門課可以幫助他們正確地認識自然界的組成,還會涉及到水泥、玻璃、石油分解等實用知識。

完成了這些課程之後,趙劍寒希望他們能達到高中畢業生的水平,為他們以後成為軍官、工程師和教師、管理人員打好基礎。

製訂了全套教學計劃之後,趙劍寒眺望著東南方向,心裏默默地想到:“臥虎山莊不僅會成為自己事業的起點,也會成為那些孤兒們成長為國家棟梁的起點。”

趙劍寒製定的這套教學方案注重理科,追求實用,將這個時代文人畢生鑽研的詩詞歌賦、文章策論全部忽略了,這與他自身的經曆分不開的。

在另一個時空,趙劍寒參加了南疆特種戰,這段經曆對他的影響非常大,殘酷的戰場上隻有士兵的素質、堅強的意誌、戰友的配合、合理的戰術以及精良的武器才是戰士們活命的根本,其他的東西全是虛的。

上軍校的時候,他選擇的是化學工程專業,學到的大部分是理工科的知識,同學們大部分都是從軍隊裏考進來的,平時經常討論古今中外的典型戰例,當然也會涉及到大國的興衰,特別是中國百年的近代史讓他感觸良多。

這些經曆讓趙劍寒形成了一套自己的觀點,那就是實力決定一切。

中國幾千年的曆史上從來不缺乏精於廟堂決勝的高手,可是他們更多的是相互算計,對外頂多能想出一些以夷製夷的計謀,其效果僅限於讓中原朝廷能夠多苟延殘喘一段時間。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宋朝,那時中國文學和商業都處於世界的巔峰,湧現出許多才華橫溢的文豪和著名的文臣武將,可是他們麵對北方遊牧民族的金戈鐵馬卻束手無策,直至最後亡國。

在國家危急的時刻,曆朝曆代也不乏忠臣義士,宋朝的文天祥、明朝的史可法,他們可歌可泣的事跡傳頌千秋,令人無比敬仰,可是最後還是不能挽回失敗的結局,究其原因,無非是實力不濟罷了。

清朝末年,同樣有李鴻章、張之洞等一批有遠見的大臣,不管是文學修養還是深謀遠慮都是當世翹楚,可是他們麵對洋人的船堅炮利又有什麼辦法呢?在為皇室服務的前提下,他們的滿腹經綸又能發揮出幾分?和鐵血宰相俾斯麥比起來,他們的那些作法和小孩過家家沒什麼區別。

現在中原大地又麵臨著一場浩劫,即便是換一批明君賢臣也避免不了亡國的下場,趙劍寒對這些高高在上的大人物根本就沒有作一點指望,這個時候他隻相信自己,隻有自己的實力強大了,就可以憑借絕對的實力將一切敵人碾得粉碎,在絕對的實力麵前,一切陰謀詭計都難以發揮作用。

趙劍寒佩服的是李靖、衛青、霍去病那樣的名將,希望能像他們一樣帶領一支強悍的軍隊,奔襲萬裏,主動打擊敵人,將敵人拒之於千裏之外。

至於那些文人墨客,趙劍寒認為他們隻善於空談,而不會創造,對於自己的事業沒什麼幫助,趙劍寒絕不認同半部論語治天下這種觀點。

對於國計民生,趙劍寒想的非常簡單,就是大力發展生產,促進商品的流通,用大量的物資讓治下的民眾吃好、穿好、住好,這比喊一千句口號都要管用。無農不穩、無工不強、無商不富,趙劍寒認為將士農工商作為自己發展的基石,同樣可以治理好天下。

所以他準備親自教育出一批具有紮實的技能、嚴明的紀律,思想單純、勤勞肯幹的隊伍,用超越時代的技術建立起功能完善的工業基地,組建一支作風頑強、軍事素質過硬、裝備先進、對自己忠心耿耿的軍隊,到時候大兵壓境,任你有千般計謀,也隻能乖乖地簽訂城下之盟。

其實趙劍寒也知道自己的觀點有點簡單,甚至有點偏激,因為自己以前沒有機會站在一個國家的層麵上來考慮問題,具體實施起來肯定會非常複雜,但是他覺得這是最適合自己的道路,也隻有這樣才能挽救即將發生的民族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