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轟隆隆!”震耳的雷聲回蕩在大地上,一道刺眼的閃電蜿蜒著劃破夜空,今年第五號熱帶風暴正在膠東半島上肆虐著,趙劍寒點燃一根香煙,坐在窗前,看著窗外的瓢潑大雨,靜靜地沉思著。
他正麵臨著人生中的一次重大選擇。
趙劍寒是一個孤兒,從他記事起就生活在一座南方小城的孤兒院裏,孤兒院的院長是一位可敬的中年大媽,對趙劍寒他們的生活照料得無微不至,學業上的要求也非常嚴格,雖然沒有親生父母的關愛,趙劍寒還是順利地長大成人了。
高中畢業之後,熱愛軍事的趙劍寒不顧院長大媽的勸阻,報名參了軍。
在部隊裏,趙劍寒經過刻苦的訓練,成了一名偵察兵,隨部隊參加了國家與南方那個自稱是第三軍事強國之間爆發的邊境戰爭,在與對方精銳的特工團進行的殘酷的、你死我活的特種戰中,趙劍寒憑借著冷靜的頭腦、紮實的技戰術能力,和戰友們密切配合,最終取得了勝利。和那些犧牲的戰友比起來,趙劍寒的運氣不錯,隻是在身上留下了幾道疤痕,完整地走下了戰場。
戰後,依靠部隊首長的推薦和自身的努力,趙劍寒考上了位於湘江岸邊的國防科技大學化學工程專業,實現了院長大媽對他的期待。
畢業後,趙劍寒服從分配來到了坐落於西北山區的一家大型兵工廠。這家工廠生產各種口徑的輕型武器及其彈藥,從小就喜歡舞槍弄棒的趙劍寒,滿心歡喜地投入到新的工作之中。
他誠懇待人,虛心好學,經常向技術精湛的老工人師傅請教,工作踏踏實實,從不挑肥揀瘦,很快就獲得了同事和領導的欣賞和好評,隻用三年的時間,趙劍寒就由一名工程師成為了廠設計室的主任,主持某項新型武器的設計工作。豐富的實戰經驗和紮實的理論功底,趙劍寒和設計室的成員們夜以繼日地工作,很快就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
在這三年裏,趙劍寒還找到了自己心愛的姑娘,組成了一個幸福美滿的小家庭,還有了一個可愛的小女兒。
正當趙劍寒滿懷豪情,準備大展宏圖的時候,國家開始大規模裁軍,許多重大的軍事研究項目相繼下馬,在“軍轉民”的大趨勢下,趙劍寒所在的兵工廠也將搬到省會蘭州,轉產電視機,他們的新武器研究計劃自然也就無疾而終,新出爐的設計圖紙也被鎖進了保險櫃。
市場經濟的大潮席卷全國,信息電子技術方興未艾,鋼鐵和機械行業一下子成了“夕陽”行業,新的電視機廠需要的是精通管理和計算機、信息技術的人才,於是剛當了半年設計室主任、和廠領導不太熟悉的趙劍寒同學就和那些身懷絕技的老工人一起,響應國家的號召,光榮地“內退”了,而且是“夫妻雙雙把家還”。
“我這就退休了?我還不到三十歲啊!”剛和領導談完話,曾經的“技術骨幹”一時無法接受這個結果,心裏充滿了憤怒和鬱悶。
夫妻倆的“退休”工資加起來隻有兩百元錢,這點收入是不可能讓夫妻倆過上那種每天打打太極拳、散散步、喝喝茶的悠閑的生活的,趙劍寒不得不將自己的智慧從那些殺人武器轉到研究國家政策上來,結果他發現企業改革僅僅隻是開始,接踵而來的還有教育改革、醫療製度改革、房屋分配製度改革。
趙劍寒倒吸一口涼氣,參加革命工作十幾年了,自己的家小還有挨餓的可能,這是趙劍寒絕對不能接受的。
“當年槍林彈雨老子都闖過來了,難道還怕這點困難嗎?”趙劍寒作通了愛人的工作,毅然離開了溫暖的小窩,加入了“孔雀東南飛”的行列。
在大量國有企業職工下崗的同時,東南沿海一帶民營和私營企業高速發展,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崗位,趙劍寒相信憑自己一身過硬的手藝,找份工作應該不成問題。
常言說得好:現實是殘酷的。民營企業在起步階段規模較小,還要進行資本積累,他們經營的都是投資小,見效快的行業,機械製造和加工業肯定不在其中,他們招聘的員工絕大部分是不需要太高技能,工資要求更低的農民工。
趙劍寒不斷地調低自己的期望,好不容易在深圳找到了一家港資日用化工廠當技術員,工廠生產香皂和化妝品,效益還不錯,趙劍寒準備安定下來之後把一家人都接到深圳來。
可惜好景不長,麵對同行洶湧的廣告攻勢,工廠經營日益艱難,來自香港的小老板在資金和技術以及營銷手段上比不過歐美日的大老板,果斷地撤資了,於是工廠宣布倒閉,我們的主角再次下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