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夥人的合與不合
投資
作者:莊岩
如今的創業舞台上,合夥人製與眾籌模式正成為主流,隻是,合夥人能不能長期合作,除了項目本身,還取決於性格,甚至年齡因素。比如,70後合夥創業就和90後明顯不同。
合夥就是合作,講求的是人與人之間的磨合、互補與配合,有“和”才有合,不“和”那就真的不合了。
我目睹過許多創業項目在途中因為某次失利或者失敗而解體、散夥了。但實際上這隻是一個症狀,我們要知道的是症結。
善於化解股東間的矛盾
我曾經投資過一個團隊,團隊成員以70後為主,項目是生產營養早餐,用熟的純粗糧做粉,用開水一衝就能喝。但是團隊成員並不都是食品行業的,而是來自不同領域,股東的結構也很繁雜:有做電視媒體的,有做網絡媒體的,有產權交易所的,有平安信托的,還有的股東是做中小超市采購係統的,甚至有人做傳統鋼鐵生意。
現在看來,這個團隊談不上成功,也不是特別失敗,至少還在發展,隻是在合作中有過紛爭、有過猜疑,從中能折射出很多問題。
該項目股東在最開始的階段,都想參與到具體的項目開發中來,親自經營管理。發展到決策階段,卻不知該聽誰的。
於是他們選了一個執行人,相當於執行董事,負責具體的經營管理和日常運營。項目初始階段運營得都挺好,但是仍然與目標有差距,股東們不能接受差距的存在:你看咱們這些人都挺牛的,怎麼銷售情況還是拿不到下一輪的投資呢?是咱們設計的商業模式有問題,還是具體操作走樣了?這種想法慢慢成為怪罪和猜疑彼此的理由,隨之而來的就是矛盾的爆發。
這時候做執行董事就必須承受巨大的壓力,但是他不能發覺自己錯在哪裏,更不願承認自己做錯了什麼,反正就是按照計劃來做的,按照一個套路走的,怎麼會出錯。該執行人還會感到委屈:你們什麼事都不管,我就占這點股份、拿這點基本工資,還累死累活,要不然這樣,我不行,我不做這個執行董事。你來幹!
真有點撂挑子的感覺。
出現這些問題,往往不是項目本身存在缺陷,也不是執行人能力有問題。有時候,項目的發展會呈現波動,有牛市也有熊市,熊市階段出現的裂縫是很難愈合的,所以主動調整比被動猜疑重要得多。
目前他們已經提出了一些解決的方案,並且有了一定的效果。這個時候大家心又往一塊來了,激情複燃。
執行董事作為一個團隊的領軍人物,也是項目的關鍵,他能夠讓大家各司其職。如何讓大家化解矛盾,是執行董事最需要掌握的。其實並不難,喝點小酒,聊聊天,唱唱歌,有時候往往隻是一頓飯的功夫。
90後,每天隻為同一個目標
90後項目,合作模式給人感覺更為直接生猛,其中有一個移動互聯網的項目很值得一說,這個項目做的是常見的微信廣告分享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