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當你與他人發生矛盾時,一定要學會主動示好。這種智慧的選擇,可以幫你把眼前的那堵牆,變成暢通的路。
“背後鞠躬”消除對方的敵意
在人際心理學中,有一種被稱作“背後鞠躬”的勸說術,讓第三者佯作無意地向對方道出你的善意或友好的想法,往往能夠讓彼此不睦的人際關係來個大轉折。
有一次,有人在林肯總統麵前搬弄是非說,外交部長埃德溫·斯坦頓曾罵林肯是個該死的傻瓜。誰知,林肯聽了以後不但沒有生氣,反而像閑話家常一般地說:“如果斯坦頓說我是個該死的傻瓜,那麼我很可能真的是,因為他辦事一向都很認真,他說的十有八九都是正確的。”林肯的這番話很快傳到了斯坦頓的耳朵裏,斯坦頓聽到他人轉述過來的這番話的時候,感動極了。他在第一時間內跑到林肯麵前,向林肯表示了自己崇高的敬意。
林肯正是利用了“背後鞠躬”的方法使斯坦頓改變了態度。那麼為什麼“背後鞠躬”能夠取得這樣的效果呢?
哈佛心理學家認為,與當麵表達善意相比,“背後鞠躬”往往能產生更加顯著的效果,主要原因有3方麵:
1.人際交往遵循“相悅定律”,即誰喜歡你,你往往就會對誰報以同樣的好感。因此,當你向對方“鞠躬”的時候,往往能夠換回對方的“鞠躬”。
2.采用“背後”的方式,能夠繞過對方的心理防備區。如果你親口向對方表達善意,即使你完全是出於真心的,也很有可能被對方冠以“無事獻殷勤,非奸即盜”之名,進而對你所表達的善意產生排斥,甚至加重心理防備,使得你的善意完全失去效用。相反,如果信息是從第三者口中獲得的,對方就不會懷疑其可信程度,因為對方會想:“什麼好處也撈不著,他沒有必要對我說謊。”因此,借由第三者向對方傳遞善意,能夠使你的誠意顯得更加真切、可信。
3.防止對方的負麵自我概念產生消極作用。在人際交往中,很有可能,對方對你的敵意是出自於對你的羨慕或者嫉妒。在這種情況下,對方對自己的自我概念持負麵態度,即認為自我形象不好、不值得他人喜愛。如果對方有這樣一種心理,那麼當你向對方說“你很好,我喜歡你”,對方很有可能認為你在消遣他,進而使關係更加惡劣。
此外,哈佛心理學家還指出,當人具有正麵或中性的自我概念時,會對他人的善意報以同樣的善意。然而,當人具有負麵自我概念時,“相悅定律”的效果會大大降低。
采用第三者轉述的方式,就能夠穿過對方的這兩個消極關卡。因為,他麵對的對象是第三者,而他在第三者麵前是不會有負麵自我概念的。
在生活中,如果對方的敵意不是源於彼此間的利害得失,那麼,“背後鞠躬”策略通常能有效化解對方的敵意。總之,如果對方是因為討厭你才敵對你,又或者是因為嫉妒你才敵視你,那麼,借第三者的口傳遞“喜愛、友善”的信息,告訴對方你“欽佩他、羨慕他、尊敬他”,往往能夠給彼此的關係帶來轉機,有效地化解對方的敵意,其效果定能讓你大吃一驚。
第4周創變通達,趨利避險
聽懂對方的場麵話,說好自己的場麵話
愛爾蘭劇作家肖伯納曾說過:“我開玩笑的方法,就是編造真實。編造真實乃是這個世界最有情趣的玩笑。”會說場麵話,不聽場麵話,你就能夠成為交際場上的智者,遊刃有餘,八麵玲瓏。
哈佛忠告學生,生命不會從謊言中開出燦爛的鮮花,但說些無傷大雅的場麵話卻是你在這個變幻莫測的社會中生存下去所不得不學會的一種本領。一個人不可能完完全全地在別人麵前表現最真誠的一麵,正如一個人不能把別人說過的每一句話都信以為真一樣,場麵話,總是可說不可信,一旦你違背了這條原則,善良便會退化為愚鈍,真誠也會成為傷害自己又危及他人的利器。
俾斯麥35歲時,擔任普魯士國會的代議士,這一年是他政治生涯的轉折點。當時奧地利是德國南方強大的鄰國,曾經威脅德國如果企圖統一,奧地利就要出兵幹預。
俾斯麥一生都在狂熱地追求普魯士的強盛,他夢想打敗奧地利,統一德國。他是個熱血沸騰的愛國誌士和熱愛軍事的好戰分子。他最著名的一句話就是:“要解決這個時代最嚴重的問題並不是依靠演說和決心,而是依賴鐵和血。”
但是令所有人驚異的是,這樣一個好戰分子居然在國會上主張和平。其實這並不是他的真實意圖,他連做夢都想著統一德國。他說:“沒有對於戰爭的後果清醒的認識,卻執意發動戰爭,這樣的政客,請自己去赴死吧!戰爭結束後,你們是否有勇氣承擔農民麵對農田化為灰燼的痛苦?是否有勇氣承受身體殘廢、妻離子散的悲傷?”
在國會上,他盛讚奧地利,為奧地利的行動辯護,這與他一向的立場簡直是背道而馳、俾斯麥反對這場戰爭有別的企圖嗎?那些期待戰爭的議員迷惑了,其中好多人改變了主意,最後,因為俾斯麥的堅持,終於避免了戰爭。
幾個星期後,國王感謝俾斯麥為和平發言,委任他為內閣大臣。幾年之後,俾斯麥成了普魯士首相,這時他對奧地利宣戰,摧毀了原來的帝國,統一了德國。
袒露之心猶如在眾人麵前攤開的信,那些胸有城府的人總是懂得潛藏隱秘,他們所以說的話大都隻是些場麵之言,“說者無意聽者有心”,如果你把別人的這些話都當真了的話,那就隻能證明你的天真和幼稚了。
約克在一家公司任職,幾年沒有升遷,於是通過朋友牽線,拜訪另一家公司的主管,希望能調到那家公司,因為他知道那個公司有一個空缺,而且他也符合資格。那位主管表現得非常熱情,並且當麵應允,拍胸脯說:“沒問題!”
約克高高興興地回去等消息,誰知半個月、一個月、兩個月過去,一點消息也沒有。打電話去,不是不在就是“正在開會”;問朋友,朋友告訴他,那個位子已經有人捷足先登了。他很氣憤地問朋友:“那他又為什麼對我拍胸脯說沒有問題?”他的朋友也不知如何回答才好。事實上,那位主管隻不過說了一些應景的“場麵話”,而約克卻天真地相信了這些話。
哈佛心理學家認為,“場麵話”是人性叢林裏的現象之一,而說“場麵話”也是一種生存智慧,在人性叢林裏進出過一段時日的人都懂得說,也習慣說。這不是罪惡,也不是欺騙,而是一種“必要”。“撇開道德的標準,謊言就是一種智慧”,所以,有時,說說一些無礙於原則與是非標準的場麵話,也是一個人在紛紜複雜的社交場所立足的一種本能。
人一踏入社會,應酬的機會自然就多了,這些應酬包括做客、赴宴、會議及其他聚會等。不管你對某一次應酬滿不滿意,“場麵話”一定要講。對於稱讚或恭維的“場麵話”,尤其要保持冷靜和客觀,千萬別因別人兩句話就樂昏了頭。冷靜下來,反而可看出對方的用心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