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知己知彼,打好博弈這場仗(2 / 3)

恭維是一種藝術,關鍵之處在於根據人的不同心理需求和具體情況來選擇和斟酌自己的話語,讓自己無論怎麼說,別人都愛聽。恰到好處的恭維,能使雙方的感情和友誼在不知不覺中得到增進,還會調動其交往合作的積極性。那麼,如何才能將恭維話說到最好呢?哈佛心理學家給出以下幾點建議:

1.恭維話要坦誠得體,必須說中對方的長處。人總是喜歡奉承的。即使明知對方講的是奉承話,心中還是免不了會沾沾自喜,這是人性的弱點。換句話說,一個人受到別人的誇讚,絕不會覺得厭惡,除非對方說得太離譜了。奉承別人首要的條件,是要有一份誠摯的心意及認真的態度。言詞會反應一個人的心理,因而輕率的說話態度,很容易被對方識破,而產生不快的感覺。

2.背後稱頌效果更好。背後頌揚別人的優點,比當麵恭維更為有效。這是一種至高的技巧,在人背後稱讚人,在各種恭維的方法中,要算是最使人高興的,也最有效果了。如果有人告訴我們:某某人在我們背後說了許多關於我們的好話,我們內心一定是極為舒坦。這種讚語,如果當著我們的麵說給我們聽,或許反而會使我們感到虛假,或者疑心他不是誠心的,遠沒有間接聽來的這般悅耳。

3.對於不了解的人,最好先不要深談。要等你找出他喜歡的是哪一種讚揚,才可進一步交談。最重要的是,不要隨便恭維別人,有的人也許不吃這一套,亂套高帽可能弄巧成拙。

總之,恭維就是美麗的謊言,有的時候,把這種謊言說得巧妙一些,動聽一些,不僅能博得他人的好感,甚至還可能會讓人生的路變得更加順暢通達。正如列夫·托爾斯泰所言:“稱讚不但對人的感情,而且對人的理智也起著巨大的作用。”運用恭維這種特殊的力量與作用,將其說得自然、令人信服、恰到好處,隻需幾秒鍾,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就會變得很不同。

巧轉關係,借能人為自己辦好棘手之事

事情有難易之分,麵對易如反掌的事情,我們總是能輕鬆解決,但當麵前的問題很棘手時,就不妨將問題拋出去,讓能人去解決。

有位知名度頗高、要求極為嚴格的建築師,他規劃了許多的建築物,然後分別包給多位承包商。由於這位建築師對質量和進度要求甚高,所以在他的手下做事壓力巨大。在他的建築師事務所裏,經常可以聽到會議室裏傳出來的陣陣怒吼聲,因此,他手下的助理更換非常頻繁。

這次,建築師請來的是一位剛畢業的年輕助理,負責監督和催促工程進度的工作。這個工作一向是最吃力不討好的,所以受到建築師的責難也最大。可奇怪的是這位年輕助理連續工作了半年,居然很少受到建築師的責罵,工程的進度在他的監督下也幾乎都能跟上,同事們對此都感到非常不解?

直到有一天,同事們在同這位年輕助理談論工作經驗時,才向其問道:“我們實在都很好奇,你工作時間不長,卻能把工程進度控製得如此之好,你到底是怎樣做到的呢?”

年輕助理聳了聳肩,無比輕鬆地說:“其實,這很簡單,當一位承包商把難題丟給我,企圖想要拖延工程進度時,我就很堅定地告訴他:‘我的進度不能變更,你是要和我解決呢?還是讓我們的建築師和你解決?’這樣他們通常都會沒什麼話說了。”

這位小夥子真的很聰明,他將自己的困境輕鬆地轉化為建築師和商人的矛盾,自己卻輕鬆了起來。

有句諺語說“把熱馬鈴薯丟出去”,其中熱馬鈴薯指的就是忽然遇到的問題與困難。就如同前麵故事中的年輕助理一樣,他非常巧妙地將問題擋了出去,讓別人為自己的問題苦惱,使其處於兩難的境地,自己則享受沒有煩惱的樂趣。哈佛專家指出,有的問題在當時就應很快反應,否則稍有停頓便會燙到自己的手。事後步步埋怨自己沒有抓住稍縱即逝的機會作適當的反應,也沒有用了。

所以,盡管燙手的馬鈴薯人人都不想接,但如果它不幸落到我們自己這裏的話,那最好的辦法就是將它丟出去,扔給那些有能力的人去解決。不過,熱馬鈴薯丟出去還要有技巧,要丟得不慍不火,小心別燙到了對方,傷了感情。這裏麵就有個“度”的問題,既要讓對方能在臉麵上過得去,又要讓自己擺脫困境。高明的人不僅能使丟出去的熱馬鈴薯不會砸到別人,還能讓別人心甘情願地替自己解決問題。

哈佛專家特別強調,這些技巧是要經常練習的。常常操練,就能夠掌握這個火候了。但是,有些時候也不應一味地回絕,應該抓住時機。有些時候,如果問題不是非常難處理,則應盡量去把它做好。

逐步提高要求,更能達到預期的目的

曾有心理學家做過這樣一個實驗:

派兩個大學生去訪問加州郊區的家庭主婦。先派一個大學生先登門拜訪了一組家庭主婦,請求她們幫一個小忙:在一個呼籲安全駕駛的請願書上簽名。這是一個社會公益事件,每年死在車輪底下的人不知道有多少!不就是簽個字嗎,太容易了。於是絕大部分家庭主婦都很合作地在請願書上簽了名,隻有少數人以“我很忙”為借口拒絕了這個要求。

在兩周之後,再派另一個大學生再次挨家挨戶地去訪問那些家庭主婦。不過,這次他除了拜訪第一個大學生拜訪過的家庭主婦之外,還要去拜訪另外一組家庭主婦。與上一次的任務不同,這個大學生訪問時還背著一個呼籲安全駕駛的大招牌,請求家庭主婦們在兩周內把它豎立在她們各自的院子的草坪上。可是,這是個又大又笨的招牌,與周圍的環境很不協調。按照一般的經驗,這個有點過分的要求很可能被這些家庭主婦拒絕。畢竟,這個大學生與她們素昧平生,要求她們幫這麼大的忙,真的有些難為她們。

實驗結果是:第二組家庭主婦中,隻有17%的人接受了該項要求,但是,第一組家庭主婦中,則有55%的人接受了這項要求,遠遠超過第二組。

對此,哈佛心理學家的解釋是,人們都希望給別人留下前後一致的好印象。為了保證這種印象的一致性,人們有時會做一些理智上難以解釋的事情。在上麵的實驗中,答應了第一個請求的家庭主婦表現出了樂於合作的特點。當她們麵對第二個更大的請求時,為了保持自己在他人眼中樂於助人的形象,她們隻能同意在自家院子裏豎一塊粗笨難看的招牌。

這個實驗告訴我們,一個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個小要求之後,如果他人在此基礎上再提出一個更高一點的要求,那麼,這個人就傾向於接受更高的要求。這樣逐步提高要求,就可以有效地達到預期的目的。這在心理學上,就是我們前麵講到的“進門檻效應”。

所以,哈佛心理學家建議,在人際交往中要想改變他人的行為,達到自己的目的,你就可以先提出一個較小的要求,一旦對方答應,再提出那個較大的要求,這樣會很容易得到滿足。

第3周狹路相逢,該退一步就退一步

如何看鬥雞博弈

某一天,在鬥雞場上有兩隻好戰的公雞發生遭遇戰。這時,每隻公雞都有兩個行動選擇:一是退下來,一是進攻。

如果一方退下來,而對方沒有退下來,對方獲得勝利,這隻公雞則很丟麵子;如果對方也退下來,雙方則打個平手;如果自己沒退下來,而對方退下來,自己勝利,對方失敗;如果兩隻公雞都前進,則兩敗俱傷。因此,對每隻公雞來說,最好的結果是,對方退下來,而自己不退,但是此時由於每隻公雞都不退下來,則隻能麵臨兩敗俱傷的結果。

不妨假設兩隻公雞均選擇“前進”,結果是兩敗俱傷,兩者的收益是-2個單位,也就是損失為2個單位;如果一方“前進”,另外一方“後退”,前進的公雞獲得1個單位的收益,贏得了麵子,而後退的公雞獲得-1的收益或損失1個單位,輸掉了麵子,但沒有兩者均“前進”受到的損失大;兩者均“後退”,兩者均輸掉了麵子,獲得-1的收益或1個單位的損失。當然這些數字隻是相對的值。

哈佛心理學家們認同,如果博弈有唯一的納什均衡點,那麼這個博弈是可預測的。這個納什均衡點就是事先知道的唯一的博弈結果。如果博弈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納什均衡點,則無法預測出一個結果來。鬥雞博弈則有兩個納什均衡:一方進,另一方退。因此,我們無法預測鬥雞博弈的結果,即不能知道誰進誰退,誰輸誰贏。

由此看來,鬥雞博弈描述的是兩個強者在對抗衝突的時候,如何能讓自己占據優勢,力爭得到最大收益,確保損失最小。

鬥雞博弈在日常生活中非常普遍。比如,警察與遊行者相遇,最好有一方退下來。收債人與債務人之間的博弈也類似於鬥雞博弈。

假如債權人林德與債務人馬爾科姆雙方實力相當,債權債務關係明確。馬爾科姆欠林德100元,金額可協商,若合作達成妥協,林德可得90元,減免馬爾科姆債務10元,馬爾科姆可得10元。

如一方強硬一方妥協,則強硬方收益為100元,而妥協方收益為0元;如雙方強硬,發生暴力衝突,林德不但收不回債務還會受傷,醫療費用損失100元,則林德的收益為-200元,也就是不僅100元債收不回,反而倒貼100元,馬爾科姆則損失了100元。

因此,林德和馬爾科姆各有兩種戰略:妥協或強硬。每一方選擇自己最優戰略時都假定對方戰略已定:若林德妥協,則馬爾科姆強硬是最優戰略;若馬爾科姆妥協,林德強硬將獲更大收益。於是雙方都強硬,企圖獲100元的收益,卻不曾考慮這一行動會給自己和對方帶來負收益100元。

故這場博弈有兩個納什均衡,林德收益為100元,馬爾科姆收益為0元,或反之,這顯然比不上集體理性下的收益支付,林德、馬爾科姆皆妥協,收益支付分別為90元、10元。也就是債權人與債務人為追求利益最大化,會選擇不合作,從某種意義上說雙方陷入囚徒困境。

因此,這是一個動態博弈,林德在馬爾科姆選擇強硬後,不會選擇強硬,因為林德采取強硬措施反而對自己不利,故林德隻能選擇妥協。而在雙方強硬的情形下,馬爾科姆雖然收益為-100元,但馬爾科姆會預期,他選擇強硬時林德必會選擇妥協,故馬爾科姆的理性戰略是強硬。因此,這一博弈納什均衡實際上為馬爾科姆強硬,林德妥協。

上麵的博弈是假定林德、馬爾科姆實力相當,如實力相差懸殊,一般實力強者選擇強硬。

鬥雞博弈有個基本原則,就是讓對手錯誤估計雙方的力量對比,從而產生錯誤的期望,再以自己的實力戰勝對手。然而,在實際生活中,兩隻鬥雞在鬥雞場上要作出嚴格優勢策略的選擇,有時並不是一開始就做出這樣的選擇,而是要通過反複試探,甚至是激烈的爭鬥後才會做出嚴格優勢策略的選擇,一方前進,一方後退,這也是符合鬥雞定律的。

因為哪一方前進,不是由兩隻鬥雞的主觀願望決定的,而是由雙方的實力預測決定的,當兩方都無法完全預測雙方實力的強弱時,就隻能通過試探才能知道,當然有時這種試探是要付出相當大的代價。

哈佛心理學家認為,在現實社會中,以這種形式運用鬥雞定律,比直接選用嚴格優勢策略的形式更常見。這也許是因為人有複雜的思維、更多的欲望。

明智者不做紅眼鬥雞

一般人麵對敵人或對手的時候,采取的態度是不屈不撓,迎麵而上,決不退縮。這也是紅眼鬥雞們的共識。但是哈佛心理學家認為,真正明智的人會選擇另一種方式:劍走偏鋒,迂回取勝。

一條街上有兩家電影院,分別為甲影院和乙影院,在顧客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兩家影院為了爭取更多的顧客都使出了渾身解數。甲影院推出了門票八折優惠,乙影院接著就來了個五折大酬賓。對於顧客來說,同樣的情況下當然都願意去花錢少的影院,於是乙影院生意興隆,甲影院門可羅雀。

甲老板不甘心認輸,於是將門票打兩折。按照當地消費水平和行業常規,影院門票五折以下已經毫無利潤可言了,甲影院打兩折的目的是為了把對手徹底擠掉,然後進行“價格壟斷”。誰知甲影院剛剛把顧客拉起來,乙影院接著就推出了門票一折優惠,並且每人另送一包薯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