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統治集團對“保持獨立”這個規定硬加了含意,杜勒斯在國會討論“艾森豪威爾主義”時曾加以說明:“我們這個規定是指同共產主義作鬥爭。”這樣,提供美援就是以政治條件或者更確切地說是以軍事條件來決定的。美國政府就是用這些手法再次來完成石油壟斯組織的任務的。這些壟斷組織,正如1956年1月石油大王洛克菲勒給艾森豪威爾的秘密信中所強調的,要求給不發達國家的經濟援助能有助於“將來我們可能會麵臨的任何軍事任務的完成”。美國企圖以此迫使阿拉伯國家放棄和平共處的政策,放棄他們所堅持的符合“萬隆精神”的積極中立的立場。

由此可見,實施“艾森豪威爾主義”的最初的企圖證明,這是一個圈套,美國帝國主義想以空談“援助”為掩護,引誘阿拉伯各國人民落入這個圈套,以便對他們建立起自己的統治。

美帝國主義者,不僅在中東,而且用同樣的方法來保持自己對受其支配的在拉丁美洲的領地,以及在亞洲一些國家的統治。對於1954年的危地馬拉事件,人們記憶猶新。當時美帝國主義者對奮起為自己的自由和獨立而鬥爭的人民進行了鎮壓。總計最近半個世紀以來,美帝國主義為了鞏固北美洲壟斷組織的陣地,對拉美國家組織了100多次武裝幹涉。1950年7月31日,美國國務院公報發表的材料表明,從1832年到1932年的100年內美國在亞洲進行了43次武裝幹涉。

美國殖民史上的醜惡事實,迫使美國資產階級教授羅伯特·馬凱維爾在他寫的《更完善的聯盟》一書中作了如下有趣的自白:“在東方國家,生活著世界人口的大部分,它們在國際生活中的作用日益增長。這些國家不信任我們的友誼,也不相信我們的話,因為在我們的國家裏,對待這些國家代表人物的態度遠不像在他們國家裏對待任何一個美國人的態度……對待他們就像對待下賤的人一樣。”這就是華盛頓想輸往國外的大肆吹噓的美國式的“自由”。

實際上,“艾森豪威爾主義”允諾給各國人民的是什麼呢?

它所允諾的是使國際局勢更加緊張,挑起新的軍事衝突,在近東建立新的戰爭策源地。它威脅著世界愛好和平的力量所已取得的偉大成就。阿拉伯國家人民對“艾森豪威爾主義”的一致譴責確鑿地表明,英法老殖民者的可恥命運,正等待著力圖在中東,在世界建立自己統治的美國。

扶蔣反華

1950年夏天,杜魯門政府在發動侵略朝鮮戰爭的同時,即派第七艦隊耀武揚威闖進台灣海峽,霸占中國領土台灣,妄想把台灣當作“不沉的航空母艦”,幫助蔣介石進攻中國大陸,威脅太平洋和平和侵略東南亞國家。那時,“苦撐待變”的蔣介石也大作其“收複大陸,重返金陵故都”的美夢,他高喊著:“一年準備,兩年反攻,三年掃蕩,四年成功。”然而,曾幾何時,隨著時間的推移,蔣介石的調子越唱越低了。蔣介石集團悄悄地摘掉“軍事反攻”的招牌,而代之以“政治為主,軍事為從”。美國侵略者也陷入它自己編織的羅網之中,而且愈來愈難以逃脫。正像《紐約時報》所說:“我們愚蠢地一步一步跟著向前走,我們讓國民黨收複大陸的迷夢,把我們帶進了一個處境進退兩難的噩夢中。”美國民主黨議員漢弗萊也供認,美國政府在台灣問題上“實際上已經陷入了困境”。

繼美國第七艦隊侵入台灣海峽之後,1954年12月2日,艾森豪威爾政府公開和蔣介石訂立《共同防禦條約》,在台灣海峽加緊擴大侵略戰爭的部署。美國海軍作戰部長卡涅當時宣布,美國在太平洋的海軍部隊已“處於準備停當狀態”,“可以接受分配給他們的任何任務”。美國間諜機關“西方企業公司”,積極地在中國沿海金門、馬祖、白犬、大陳等島設立特務機關,對大陸派遣特務,發展“遊擊武裝”,建立“遊擊基地”,以配合正麵“反攻大陸”。美國軍事顧問團直接幫助蔣介石在中國沿海島嶼構築“反攻大陸”的前哨陣地,利用海島上的險峻地形,在灘頭和縱深建築了永久性、半永久性的明暗碉堡,設置了重重鐵絲網,並且在島的四周和岩縫裏,埋下了大量的地雷和爆炸物。當時路透社的記者蘭金說,“美國要在亞洲大陸上和中國共產黨作戰”了。

早在1953年2月2日,參謀長聯席會議根據艾森豪威爾的指示,向駐日本東京的美國遠東軍總司令發布如下一道命令:“現行緊急指令中關於保證台灣和澎湖列島不被用作中國國民黨向中國大陸作戰的基地的那部分,現在予以撤銷。”從此,盤踞在台灣的蔣介石集團就在美國第七艦隊的支持和縱容下,不時地對大陸進行騷擾,在台灣海峽造成了嚴重的局勢。

麵對著美蔣的戰爭挑釁,中國人民解放軍在1955年1月18日一舉解放了美蔣苦心經營的前哨陣地一江山島。

對此,美籍華人作家江南發表評論說:“一江山島是個彈丸之地,中共必爭,且無畏於艾森豪威爾政府所標榜的‘戰爭邊緣’政策,發動三軍,強行奪取。其中頗多奧秘。”他又寫道:“毛澤東緊接著協防條約簽訂之後不久而用兵,一方麵考驗美國的真實意向,一方麵給蔣猛摑一掌,告訴台灣軍民,有這個條約,解放軍還是想打就打,別以為條約是萬靈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