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艾森豪威爾出任總統後,她克服她原來的羞怯心理,而成為他的事業中舉足輕重的人物。她雖然不參與艾森豪威爾的工作,但是她在公開和私下場合都給他重要幫助。她款待他的有錢有勢的朋友們和他們的妻子。她還出席或主持許多大型的社會活動。她仔細地答複每封來信。她還記住給艾森豪威爾工作班子的助手、顧問、秘書們,以及他們的孩子,在他們生日和聖誕節時送禮物。在公共場合,她站在艾森豪威爾將軍身旁,穿著得體入時,顯得快活。總之,她做到了艾森豪威爾要求妻子所要做到的一切。

艾森豪威爾是在美國困難時刻開始執政的。在過去的20年中,美國經曆了人類曆史上最慘重的流血大戰。在西方國家發動的“冷戰”廝殺聲中,這位著名的將軍成了白宮的主人。共和黨執政當局遇到了棘手的國內問題,而這些問題又與其對外政策問題緊密相關。尤其是侵朝戰爭已成了艾森豪威爾麵臨的第一大難題。

朝鮮停戰

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了。6月27日,美國正式參戰並以武力霸占中國領土台灣。7月7日,美國盜用聯合國的旗幟,糾集15國拚湊了所謂的聯合國軍,大舉進犯朝鮮。朝鮮人民軍奮起反擊,至8月中旬把美韓軍驅至釜山一隅。9月15日,美軍在仁川登陸,悍然北犯,戰爭規模進一步升級,並不斷轟炸掃射中國東北,嚴重威脅中國安全。中國人民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拯救和平,組成中國人民誌願軍,於1950年10月25日跨過鴨綠江,與朝鮮人民軍並肩作戰。朝中部隊連續進行了五次戰役,把美、韓軍從鴨綠江邊逐回三八線附近,迫使美國於1951年7月接受停戰談判。在談判期間,美國先後發動多次攻勢,並進行細菌戰,均被朝中人民粉碎。1953年7月,在朝中人民軍隊的“夏季攻勢”麵前,美國被迫與朝中在板門店簽訂了停戰協定。三年戰爭,朝中兩國人民軍隊共殲敵109萬,其中美軍39萬多。

朝鮮戰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帝國主義在朝鮮半島蓄意進行的一場大規模的侵略戰爭。曆時三載的戰爭,美軍傷亡數十萬,耗資上百億,結果卻是美國開國以來的第二次戰而無勝之役。這對第二次世界大戰那些自命不凡的“美國世紀”的鼓吹者們來說,無疑是一次最為沉重的打擊。盡管杜魯門頑固地認為,朝鮮戰爭不過是美國實施的一場“警察行動”。但是,“老實說,這是一場軍事上的奇災大禍”,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奧馬爾·布萊德雷將軍如是說:“這是在錯誤的地點,錯誤的時間,同錯誤的敵人,打的一場錯誤的戰爭。”確實,對美國來說朝鮮戰爭是“一場苦澀的戰爭”。共和黨則稱之為“本世紀對外政策的蠢舉妄動”。

麵對著中朝人民的奮力抗擊,杜魯門進行原子訛詐,他說美國政府正在考慮關於對朝鮮進行原子打擊的問題。這一聲明,在美國和國際輿論中,激起了強大的憤怒之波,反戰運動仍在美國興起,並在艾森豪威爾當選美國總統後蓬勃發展。書信和請願書雪片般飛往白宮,普通的美國人堅決要求新總統履行選舉前的諾言,停止朝鮮戰爭。在一封致艾森豪威爾的信中是這樣說的:“請想一想朝鮮戰爭所造成的苦難和不幸。我相信,假如是我們自己的孩子在忍受這種痛苦,我們定要設法終止這場戰爭。”

1951年7月10日,陷入軍事政治困境的美國,在世界和美國輿論的強大壓力下,被迫開始了關於朝鮮停戰的談判。然而,談判困難重重,直到1952年美國競選運動開始前,談判實際上毫無進展。這種局麵為艾森豪威爾提供了有利機會,使他得以利用反戰情緒取得選舉的勝利,同時還能設法達到同朝鮮的“體麵和解”。艾森豪威爾在競選中曾喋喋不休地承諾:“新政府的首要任務是盡快地和體麵地停止朝鮮戰爭……為達到此目的,如需要我親自去朝鮮一趟,我一定前往。”他在另一次演說中說:“我們能夠防止類似朝鮮戰爭這樣的新的戰爭。我們有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減少發生第三次世界大戰的危險。”

艾森豪威爾在自己的回憶錄中曾說:“除了國內戰爭和兩次世界大戰以外,這次是美國曆史上流血最多的一次戰爭。”美國在朝鮮的傷亡和被俘人數約39.8萬人,而美國的所有其他盟國(南朝鮮除外)共損失2.9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