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盟軍內部的分歧(1)(1 / 3)

為了阻止“龍騎兵”計劃的實施,英國首相丘吉爾甚至不惜以辭職來威脅艾森豪威爾,發表了“如果那一係列事件真的要發生,那麼,我親愛的將軍,我就沒有別的辦法,隻有到英王陛下那裏,把我官印交出去”的著名聲明。但最終,行動還是如期舉行,並取得了輝煌的戰果……然而,隨著戰果的擴大,艾森豪威爾與蒙哥馬利之間的分歧卻越來越大。麵對蒙哥馬利的百般糾纏,艾森豪威爾同意了蒙哥馬利的“市場—花園”計劃。正如戰前所預測的,計劃沒有取得預期的效果,盟軍空降兵卻損失慘重。然而,蒙哥馬利無意承擔計劃失敗的責任,相反,他還以此為借口要求艾森豪威爾把盟軍地麵指揮權交還給他。艾森豪威爾終於忍無可忍,進行了針鋒相對的還擊……

盟軍攻占法國西北部和首都巴黎的重大勝利,極大地鼓舞了盟軍的士氣。自此以後,盟軍繼續揮師東進。至8月31日,美軍第12集團軍群直逼德國邊境,而巴頓的第3集團軍先頭部隊更是已經在凡爾登越過了馬斯河。蒙哥馬利的坦克部隊也在一周之內向東橫掃了250英裏,殺人比利時北部。9月3日,英軍第2集團軍裝甲警衛師攻人布魯塞爾,9月4日,第11裝甲師衝進安特衛普。

然而,正當盟軍勢如破竹、所向披靡之際,卻出現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盟軍最高統帥部之間沒有一個意見一致的作戰計劃,特別是艾森豪威爾與蒙哥馬利之間在打敗德國的戰略方針上產生了嚴重的分歧。

“龍騎兵”

其實,英美兩國最高統帥的矛盾可以追溯到諾曼底登陸之前,當時,艾森豪威爾為了確保諾曼底登陸能夠具有足夠的登陸艇,推遲了“鐵砧”行動計劃。但這一協議的達成是在艾森豪威爾同意“鐵砧”計劃將在以後進行的前提下達成的。

於是,自1944年6月諾曼底戰役打響後,艾森豪威爾就一直不得不把他的時間分別使用在諾曼底和倫敦。而在倫敦,他差不多每天忙於“進行在整個戰爭期間與丘吉爾首相之間最長的、最持久的爭論”。

這一爭論從6月份開始,經過整個7月份,在8月份達到了高潮。爭論的核心是已經更名為“龍騎兵”的“鐵砧”行動(在法國南部的登陸行動)是否實施。

艾森豪威爾建議由德弗斯將軍率領部隊在馬賽港登陸,進攻法國南部。他認為,美軍應該再得到一個港口,以便使在美國已準備就緒的增援師能由此迅速攻入歐洲。丘吉爾首相卻認為盟國遠征軍已經得到了及時使用布列塔尼半島各港口的保證,沒有必要再發動“龍騎兵”行動。相反,應該把部隊更適當地用於意大利戰役,以便最後通過亞得裏亞海的頂部進攻巴爾幹國家。

但艾森豪威爾反對這樣的改變,於是,在整個諾曼底戰役期間,艾森豪威爾與英國首相之間進行了無數次激烈的辯論,雙方互不讓步。

為了達到說服艾森豪威爾的目的,世界上最能說善辯的政治家丘吉爾甚至發表了這樣一篇聲明:“如果那一係列事件真的要發生,那麼,我親愛的將軍,我就沒有別的辦法,隻有到英王陛下那裏,把我官印交出去。”

發表這一著名聲明的時候,是在1944年8月初,當時米德爾的突擊部隊正越過布列塔尼半島迅速向西開進,巴頓的第3集團軍的其他部隊也正以同樣飛快的速度向東朝勒芒開進。丘吉爾和艾森豪威爾正坐在風景宜人的諾曼郊外,就這一問題進行激烈地交鋒。很顯然,丘吉爾極力想取消這一行動。

丘吉爾最初是同意這次進攻的,1943年11月,德黑蘭會議上,丘吉爾、羅斯福和斯大林在討論戰略行動時一致同意,對法國的進攻要從兩個方麵進行——一個是從法國的北部,也就是“霸王”行動,另一個就是從法國南部,即“鐵砧”行動。

而且,事實上,英軍參加“龍騎兵”行動的部隊數量很少。這次行動將主要由美軍第6軍的三個精銳師——第3、第36和第45步兵師參加。在他們身後,是由法國的7個師編成的法國第1集團軍,英軍隻是提供部分空降部隊。

然而,盟軍在諾曼底取得出乎意料的成功,卻使得這位首相堅持認為,已經沒有必要發動“龍騎兵”行動了。

圖為艾森豪威爾的總統專機

於是,丘吉爾像連珠炮似的闡述了英方的立場,他說:“我們已經用不著馬賽港以及由此向北的交通線,美軍可以經由布列塔尼進人。通過法國南部實施的進攻,在地理上距離法國北部部隊甚遠,以致兩者之間沒有戰術上的聯係。”

丘吉爾適時地停了一下,觀察艾森豪威爾的反應:“但是,如果把德弗斯將軍指揮下的部隊,用於在意大利向前推進,進入巴爾幹國家,並從南麵威脅德國,這一行動對於贏得這場戰爭所起的作用,要比堅持原計劃的行動路線更為有效。”

“同時,我們進人巴爾幹國家將會點燃這個地區公開反抗希特勒的烈火,並能為這些反抗部隊提供武器和裝備,使他們能更有效地進行反抗活動。”丘吉爾補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