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橫掃布列塔尼(2)(1 / 3)

“我覺得你用不著擔憂,布萊德雷將軍,”他說,“戰爭就是敵我雙方一場智力和體力競賽,要想取得戰爭的主動權,必須出其不意,攻其不備。”

在巴頓的職權範圍內,巴頓的第3集團軍快速向前推進著。第9航空隊對第3集團軍的支援,進一步加快了巴頓的腳步。戰鬥機和戰鬥轟炸機保護兩翼,而重型轟炸機則繼續在德軍防線後方封鎖敵人的交通。同時,法國抵抗運動的活動大大增加了德軍的困難,德國人隻能在夜間調動部隊。他們的補給嚴重不足。

艾森豪威爾沒有看錯,巴頓的表現令人稱讚。在一個月的作戰中,巴頓指揮的第3集團軍戰果輝煌。這支部隊,有時在相距500英裏的兩條戰線上同時作戰,並防衛盧瓦爾河一線480英裏的側翼。在頭26天內,前進了400英裏,解放了法國47829平方英裏的法國土地,共斃傷及俘虜德軍近14萬人。盡管第3集團軍也傷亡了4萬多人,相當於第21集團軍群從進入歐洲大陸至8月底傷亡總數的一半。但到9月12日,在諾曼底登陸戰役發起後的第98天,巴頓指揮的第3集團軍已經到達原計劃350天才能到達的地方,在德軍防禦下達到這種進攻速度,被人們看作是一個奇跡。

但是,由於巴頓在諾曼底行動中的欺詐任務還沒有完成,最初,艾森豪威爾不能對報界公布巴頓的名字。但是,當艾森豪威爾終於發布這一消息後,巴頓的名字占據了報紙的頭版頭條,並在世界引起轟動。艾森豪威爾再次證明了自己的判斷是正確的。

而巴頓與布萊德雷的配合也越來越默契了,巴頓傳記作者拉迪斯拉斯·法拉戈對此有一段精彩的論述:“在8月的前兩個星期之內,它的規模似乎還不足以同時容納布雷德利和巴頓兩個人。巴頓在戰役中的突然出現活像馴馬表演場上那扣人心弦的一刹那——圈門突開,群馬中的一頭矯捷烈馬一下子衝進場地。如果可以比喻的話,那麼巴頓就是馴馬場上亂蹦亂跳、試圖把背上的騎馬人甩下來的烈馬,而布萊德雷則是那位拚命想坐穩鞍墊的騎手。”

“在這些日子裏,巴頓進展很快。”法拉戈說,“顯然,他是在以一種空前的速度和力量,並在很大程度上以隨機應變的辦法來左右這次戰役,從而突破了‘霸王’戰役的預定界線。與此同時,布萊德雷竭力設法使戰役恢複一點‘秩序’,並根據合情合理的模式,以謹慎的方式按部就班地展開既定戰役。布萊德雷雖然沒有被自己的節節勝利衝昏頭腦,但卻逐步擺脫了那種過時的總計劃,膽子愈來愈大。他力圖用自己的計劃取代原定方案,適應已經變化了的情況及瞬息萬變的戰局。”

法萊茲地獄

希特勒和德國統帥部在柏林密切關注著局勢的進展,準備隨時找到盟軍的弱點,以對盟軍發起致命的反擊。

終於,希特勒欣喜地發現,在阿弗朗什,盟軍有一處狹窄的連接處存在著斷點。於是,希特勒要求克盧格在阿弗朗什發動一次堅決的反攻,以切斷美國先頭部隊的退路,恢複通向大西洋的防線。為了確保這次反擊的成功,希特勒決定親自指揮這次戰役。

然而,希特勒沒有想到的是,他使用無線電報發布的命令,大部分被英國的“超級”間諜係統截獲。這樣,艾森豪威爾幾乎在同時掌握了關於這次反攻的全麵計劃和大部分具體細節。

艾森豪威爾敏銳地覺察到,這是一次良好的殲敵機會。他要在法萊茲設置一個口袋,讓德軍鑽進他的圈套。

盡管當時的西線德軍總指揮克盧格元帥已經意識到希特勒的此舉行不通,畢竟盟軍已經在阿弗朗什的東部和北部地區修築了有利的防禦陣地,巴頓的魚貫通過阿弗朗什的第3集團軍也拉長了美軍陣地的防禦縱深。但是,由於牽連進7月20日的刺殺希特勒事件,克盧格已經沒有爭辯的餘地了。

按照希特勒的指示,克盧格拚湊起4個裝甲師,在8月6日夜發起了反擊。

受到德軍裝甲師進攻的是美國第30步兵師,很快,第30步兵師就被德軍包圍了。如果不是事先知道克盧格的兵力和意圖,在如此關鍵的地區受到如此規模的進攻,必然會在盟軍最高統帥部引起恐慌。然而相反,據艾森豪威爾的看法,德軍正一步步走進他設置的陷阱。第二天上午,艾森豪威爾電告馬歇爾:“敵人的反攻,使我們看來有極好機會包圍和消滅大量敵軍。”

8月7日,艾森豪威爾在諾曼底設立了前進指揮所,這是在蘋果園中用帳篷架起來的司令部,靠近格朗維爾,離莫丹不到25英裏,幾乎就在克盧格的通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