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篇 華枝春滿悟人生2

滴水佛音

1、無明 為煩惱之別稱。即不通達真理與不能明白理解事相或道理之精神狀態。亦即不達、不解、不了,而以愚癡為其自相。泛指無智、愚昧,特指不解佛教道理之世俗認識。為十二因緣之一。

2、佛珠的種類

(1)持珠——用手掐撚或者持念的佛珠;

(2)佩珠——戴在手腕或臂上的佛珠;

(3)掛珠——掛在頸上的佛珠。

3、回向 又作轉向、施向,即是以自己所修之善根功德,回轉給眾生,並使自己趨入菩提涅盤;或以自己所修之善根,為亡者追悼,以期亡者安穩。

與嗔怒拉開距離,就是與痛苦揮手訣別

隨著時光的流轉,星圖一次次沉入地平線重又升起,草木一次次凋落了重又生發,人類社會也有了長足的發展。可是人們並沒有因物質的豐富而減少痛苦,相反,焦慮和苦悶與日俱增。這是因為,雖然看起來一切都改變了,唯有人類的辱和古代一樣,沒有變化。

誰都有辱,除了在菩提樹下開悟的釋迦牟尼佛。世界是不圓滿的,不圓滿就會有不如意,不如意就會有辱。在佛家看來,一切不如意就是辱,一切痛苦就是辱。唯有能夠忍辱的人,才能遠離痛苦。

受辱的後果是什麼?是嗔心。嗔是一切逆境上發生的憎恚心,為惡業的根本。當一個人的嗔恨心出現的時候,他的無明怒火就會把自己燒得心焦如焚,坐立不安,口中說出的話做出的事,都像一把把鋒利的小刀子,狠狠傷害到別人。弘一法師在《晚晴集》中記錄“嗔恚之害,則破諸善法,壞好名聞,今世後世,人不喜見。”細心的人會發現,《晚晴集》很多內容都是針對嗔的。師父們在弘法的過程中,最常見的問題,也是如何克製嗔怒:

有位青年脾氣很暴躁,經常和別人打架,大家都不喜歡他。

有一天,這位青年無意中遊蕩到了大德寺,碰巧聽到一位禪師在說法。他聽完後發誓痛改前非,於是對禪師說:“師父,我以後再也不跟人家打架了,免得人見人煩,就算是別人朝我臉上吐口水,我也隻是忍耐地擦去,默默地承受!”

禪師聽了青年的話,笑著說:“哎,何必呢?就讓口水自己幹了吧,何必擦掉呢?”

青年聽後,有些驚訝,於是問禪師:“那怎麼可能呢?為什麼要這樣忍受呢?”

禪師說:“這沒有什麼能不能忍受的,你就把它當做蚊蟲之類的停在臉上,不值得與它打架,雖然被吐了口水,但並不是什麼侮辱,就微笑地接受吧!”

青年又問:“如果對方不是吐口水,而是用拳頭打過來,那可怎麼辦呢?”

禪師回答:“這不一樣嗎!不要太在意!這隻不過一拳而已。”

青年聽了,認為禪師實在是豈有此理,終於忍耐不住,忽然舉起拳頭,向禪師的頭上打去,並問:“和尚,現在怎麼辦?”

禪師非常關切地說:“我的頭硬得像石頭,並沒有什麼感覺,但是你的手大概打痛了吧?”

青年愣在那裏,實在無話可說,火氣消了,心有大悟。

禪師是心中無一辱,青年的心頭火傷不到他半根毫毛。這就叫離相忍辱。禪師教導青年如何“忍辱”,並身體力行。大家都覺得忍受侮辱是很痛苦的事情,需要很大的精神力量才能壓製住火氣。其實,我們都把“辱”看的過於嚴重了,把嗔的力量人為地放大了。

治療嗔恨心的良藥是忍辱。《金剛經》說“一切法行成於忍,無忍辱則布施持戒均不能成就”,可見忍辱的重要性。忍耐並不難。既然不能輕易地忍辱,就把辱拿回去,慢慢研究研究,看看這個辱是什麼東西。很多時候,在你想探究辱的真相的時候,你根本就找不到辱了。

忍辱不僅能改善人際關係,使人與人之間減少摩擦,還能提升人生的境界。

龍虎寺一位擅長描繪丹青的學僧在院牆上畫了一幅畫,表現龍爭虎鬥的場麵,畫好後幾次修改,總是覺得不滿意,沒有鬥氣,於是學僧請來無德禪師評鑒。

無德禪師看後說道:“龍和虎的外形畫得不錯,但沒有把握住龍與虎的特性。龍在攻擊之前,頭必須向後退縮;虎要上撲時,頭必然向下壓低。龍頭向後的屈度愈大,虎頭愈貼近地麵,他們也就能衝得更快、跳得更高。”

“老師真是一語道破,難怪我們覺得動態不足。”學僧們非常佩服,紛紛說道。

“為人處事、參禪修道的道理也是一樣。”無德禪師藉機開示道,“退一步,才能衝得更遠;謙卑的反省,才能爬得更高。”

有學僧不解地問道:“老師!退步的人怎能向前?謙卑的人怎能更高?”

無德禪師嚴肅地說道:“你們且聽我的禪詩: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身心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諸仁者能會意嗎?”

學僧們聽後,均有省悟!

無德禪師通過講解龍虎的姿態,向弟子們揭示了進退之間並沒有本質的區別。龍頭後屈是為了有更大的向前攻擊的力量,虎頭貼地是為了跳起來更為威猛有力,一時的忍耐並不意味著軟弱退讓,反而是在醞釀著更為有力的攻擊。忍辱是聰慧者的前進的利器,卻是愚蠢者自焚的烈焰。

所謂“退步原來是向前”,即是我們常說的退一步海闊天空。遇到屈辱的事情,後退幾步給自己轉圜的餘地,也給自己與痛苦拉開距離,不讓嗔怒傷害到自己。

滴水佛音

1、金剛經 《金剛經》全名《能斷金剛般若波羅密多經》。金剛指最為堅硬的金屬,喻指勇猛的突破各種關卡,讓自己能夠順利的修行證道;般若是智慧的意思;波羅密多意為到達彼岸。經是路徑,指學佛成佛之路。全名是指按照此經修持能成就金剛不壞之本質,修得悟透佛道精髓智慧,脫離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而到達苦海彼岸。《金剛經》是佛教重要經典,所有十方法界的眾生,如果想要修行成就佛菩薩,成就無上正等正覺,都要經過《金剛經》的真修實證,開悟而後成就。

2、《多心經》 《摩訶般諾波羅密多心經》簡稱《般若心經》或《心經》。 全經隻有一卷, 260字.屬於《大品般若經》中600卷中的一節,被認為是般若經類的提要。該經曾有過七種漢譯本,較為有名的是後秦鳩摩羅什所譯的《摩訶般若波羅蜜大明咒經》和唐朝玄奘所譯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將人間毀譽當做耳畔清風

忍字頭上一把刀,受欺負難忍,受謾罵難忍,受侮辱難忍。不過最難忍的,當數誤解。明明一個好人,卻被人誤解為居心不良,這種傷害是刻在心上的,刀刀見血,疼痛不堪。

世人最多承受幾句謾罵就到了隱忍的極限,高僧大德卻能忍人所不能忍,讓我們看到何謂人性的堅韌。

月船禪師不僅是一位有名的禪師,而且是一位繪畫高手。他的畫氣勢磅礴,但卻貴得出奇,並且他還有一個習慣,就是要先收錢再作畫。

有一天,一位女子請月船禪師作畫,月船禪師問:“你能付多少酬勞?”女子回答:“你要多少就付多少,但要在我家當眾作畫。”

月船禪師答應跟著前去,原來那女子家中正在宴請賓客。月船禪師當眾作畫之後,拿了酬勞正想離開。那女子卻對客人說道:“這位畫家隻知道要錢,畫得雖好,但其中卻透著金錢的汙穢,這種畫是不值得掛在客廳裏的,它隻能用來裝飾我的一條裙子。”說著便將自己的一條裙子脫下,當眾要月船禪師在上麵作畫。

月船禪師仍不動聲色地問道:“你出多少錢?”女子答道:“隨便你要。”月船禪師又要了一個高價,然後平心靜氣地在那女子裙子上作起畫來,作完之後又若無其事地離開。

別人聽說此事非常納悶,月船禪師衣食無憂,為什麼如此看重金錢?隻要給錢,好像受任何侮辱都無所謂,真是不可思議。原來,月船禪師禪居之地常發生災荒,而富人不肯出錢賑災,因此他準備建造一座糧倉,以備不時之需。

同時,月船禪師之所以這樣,也是想完成師父的遺願——建造一座寺院,但他又不願一味等待他人的布施,隻好以作畫籌集資金。此願望完成之後,他便退隱山林,不再作畫。

一位受人敬仰的禪師,能在人前受此侮辱,一方麵是因為月船禪師的修養極好,一方麵是因為他認為自己的行為有意義,不在意別人的侮辱。月船禪師為了給貧苦的民眾集錢而作畫,知道自己的忍耐對窮人的生活有重大意義,因而即使出錢的女子當眾侮辱他,他依然不為所動。他堅持的是自己的理想和信念。

弘一法師在世時經常喜歡對弟子們說的一句話便是:“遇謗不辯”,並且一再地告誡弟子們在麵對誹謗時一定要保持應有的理智。法師自己也用實際行動做到了這一點。

弘一法師自己記錄過一段文字:

“可是到了今年,比去年更不像樣子了,自從正月二十到泉州,這兩個月之中,弄得不知所雲。不隻我自己看不過去,就是我的朋友也說我以前如閑雲野鶴,獨往獨來,隨意棲止,何以近來竟大改常度,到處演講,常常見客,時時宴會,簡直變成一個“應酬的和尚”了,這是我的朋友所講的。啊!“應酬的和尚”,這五個字,我想我自己近來倒很有幾分相像。”

當時那一段時間,弘一法師因為忙於應酬而被人冠之以“應酬的和尚”這五個字,但他並沒有去辯解什麼,而是檢討自己,並對此偏頗的保持了沉默。弘一大師對別人的閑言碎語從不予以辯護,其實正是修養的功夫所在。

佛陀教導弟子,不要妄生“嗔”念,其實就是不要和別人計較太多,太計較就會平添怨氣,那煩惱就會不請自來,更何談清靜無為?

歸省禪師擔任住持期間,由於天旱,很少有人能拿糧食來養活這些僧人,僧人們隻能每天喝粥吃野菜,個個麵黃肌瘦。

有一日,住持外出化緣,法遠就召集大家取出櫃裏儲藏的麵做起粥來。粥還沒做好,歸省禪師就回來了,小師弟們一下就消失得無影無蹤。歸省禪師看到法遠居然把應急用的麵都用了,生氣地說:“誰讓你這麼做的?”

法遠毫無懼色地說:“弟子覺得大家麵如枯槁,無精打采,於是就把應急用的麵拿出來煮了,請師父原諒。”

歸省嚴厲地說:“依清規打三十大板,驅逐出寺!”

法遠默默離開了寺院,但他沒有下山,而是在院外的走廊覓了個角落棲息下來。無論刮風下雨,都不曾動搖他向佛的決心。

歸省禪師有一次偶然看見他在寺院的角落睡覺,十分吃驚地問道:“你住這裏多久了?”

“已半年多了!”

“給房錢了嗎?”

“沒有。”

“沒給房錢你怎麼敢住這裏?你要住,就去交錢!”

法遠默默托著缽走向市集,開始為人誦經、化緣,賺來的錢全部用來交房錢。

歸省禪師笑著對大眾宣示:“法遠乃肉身佛也!”

後來法遠繼承了歸省禪師的衣缽,將佛學發揚光大。

法遠法師遇謗不爭辯,保持沉默,並真誠地自我反省,表現了謙卑的風格和讓人敬佩的做人態度。

做人如果能夠將外界的閑言碎語當做耳邊的一陣風一樣,任它吹來,任它吹去,不為所動,就會省卻很多煩惱,擁有一個清靜圓滿的人生。

滴水佛音

1、公案 本義為官府中判決是非的案例。禪宗將曆代高僧的言行記錄下來,作為坐禪者的指示。此種言行錄一如政府的正式布告,尊嚴不可侵犯,又可啟發思想,供人研究,並且作為後代依憑的法式,故稱公案。此一風氣倡始於唐代,至宋代大為興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