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篇 華枝春滿悟人生1
弘一法師的遺偈,充滿了神秘性:“問餘何適,廓爾忘言,華枝春滿,天心月圓。”劇作家趙大民把偈子譯成如山嵐般沉鬱流淌的詩句:“不要問我去向何方,我的去處雲海蒼茫;隻要春天的鮮花在枝頭綻放,那天空的明月就永放光芒。”在李叔同眼中,歡喜悲憂都不是流連於世間的理由。緣在何處,就流落至宇宙何方;隻要有皎月春花相伴,就是安放心靈的地方。
生死不斷絕,貪欲嗜味故
釋放掌心的那朵蓮
“貪”,從“貝”,從“今”。貝在古代曾經被當成錢幣使用,是財富的象征。麵對財寶,當下就急切地想得到,一個“貪”字,生動地描摹出了世人對欲望無窮盡的追求。
我們觀察,“貪”與“貧”看起來是那麼接近。貪婪的人眼中所見的、心中想的都是財物,至於是否應得往往無心思考,貪求過多財富背後的隱患也不去辨識。貪取非義之財,即使能享受一時富貴,也如南柯春夢,轉瞬即醒,更有甚者會身敗名裂甚或亡死。貪婪帶來的,又何止一個“貧”字!
弘一法師輯錄《晚晴集》,收入了《大寶積經富樓那會》中的句子:“生死不斷絕,貪欲嗜味故,養怨入丘塚,虛受諸辛苦。”貪是貪愛,欲是欲望,嗜是嗜好。如果不放棄這些貪婪的念頭,就不能離開婆娑世界。若不離開,如養冤家,一生修行全落空。
有一位法師一輩子做好事、積功德、蓋廟宇、講經說法,他自己雖沒有打坐、修行,可是他功德很大。年紀大了,就看到兩個小鬼來捉他,那個鬼在閻王那裏拿了拘票,還帶個刑具手銬。這個法師說:“我們打個商量好不好?我出家一輩子,隻做了功德,沒有修持,你給我七天假,七天打坐修成功了,先度你們兩個,再度閻王”。那兩個小鬼被他說動了,就答應了。這個法師以他平常的德行,一上座就萬念放下了,廟宇也不修了,什麼也不幹了,三天以後,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什麼都沒有,就是一片光明。這兩個小鬼第七天來了,隻看見一片光明卻找不到他了。完了,上當了!這兩個小鬼說:“大和尚你總要慈悲呀!說話要有信用,你說要度我們兩個,不然我們回到地獄去要坐牢啊!”法師大定了,沒有聽見,也不管。兩個小鬼就商量,怎麼辦呢?隻見這個光裏還有一絲黑影。有辦法了!這個和尚還有一點不了道,光裏還有一點烏的,那是不了之處。
因為這位和尚功德大,皇帝聘他為國師,送給他一個紫金缽盂和金縷袈裟。這個法師什麼都無所謂,但很喜歡這個紫金缽盂,連打坐也端在手上,萬緣放下,隻有缽盂還拿著。兩個小鬼看出來了,他什麼都沒有了,隻這一點貪還在。於是兩個小鬼就變成老鼠,去咬這個缽盂,卡啦卡啦一咬,和尚動念了,一動念光沒有了,就現出身來,他倆立刻把手銬給和尚銬上。和尚很奇怪,以為自己沒有得道,小鬼就說明經過,和尚聽了,把紫金缽盂往地上一摔,說:“好了!我跟你們一起見閻王去吧!”這一下,兩個小鬼也開悟了。
法師辛苦修行一生,卻差點被一絲貪念害得前功盡棄,重墮輪回;而摔破一隻小小的紫金缽盂,就如同砸碎了縱骨穿身的鎖鏈,使他得到了靈魂的自由。
貪欲是一雙貪婪的手,總是緊緊攥著做出攫取的姿勢。我們都聽過那個關於握緊與放開的故事:
一個即將出嫁的女孩,向她母親提了一個問題:
“媽媽,婚後我應該怎樣把握愛情呢?”
“傻孩子,愛情怎麼能把握呢?”母親詫異道。
“那愛情為什麼不能把握呢?”女孩疑惑地追問。
母親聽了女孩的話,溫情地笑了,然後慢慢蹲下,從地上捧起一捧沙子,送到女兒麵前。
女孩發現那捧沙子在母親的手裏,圓圓滿滿的,沒有一點流失,沒有一點撒落。
接著母親用力將雙手握緊,沙子立刻從母親的指縫間瀉落下來。待母親再把手張開時,原來的那捧沙子己所剩無幾,其圓圓滿滿的形狀也早已被壓得扁扁的,毫無美感可言。
女孩望著母親手中的沙子,領悟地點點頭。
母親是想告訴孩子,越刻意想攥緊愛情,失去得越快。不貪求什麼,以開放的心態去麵對,才能得到更多。
不僅僅是愛情,世上所有的事情都是如此。貪婪地握緊雙手,不但不能讓你抓住想要的東西,還會把已有的財富遺失殆盡。
在弘一法師心中,生命中有諸多美好,譬如美好的道德、美麗的心性、美好的心情……一如蓮花悠然綻放,傾吐芬芳。如果把手握住,就像把花蕾攥在掌心裏,花朵不能盡情開放。這樣的人生,是沒有色、香、味的,蒼白而無趣。
鬆開緊扣的手指,讓掌心朝向虛空,任陽光灑滿手掌,清風拂過指縫,你會感到前所未有的輕鬆和滿足。這一刻,生命中種種的真、善、美會重新得到釋放,你掌心的那一枝青蓮,亦會重獲生機,緩緩舒展開芬芳的花瓣。
滴水佛音
1、缽盂 缽盂又稱缽,是“應法器”的意思,因為缽盂有“體、色、量”三法的規定。體指的是體質隻準使用“瓦、鐵”兩物塑鑄,不得使用“金、銀、銅、琉璃、摩尼、白蠟、木、石……”等物。“色”說的是,除“黑、赤、灰”三色之外,不準薰染其他顏色。“量”規定了缽盂的容量,四分律說大的缽盂可以盛放三鬥,小的可以盛放半鬥。這裏所說的鬥量大小與現代的升鬥是有區別的。缽盂還被稱作“應量器”,因為缽盂的的形狀呈矮盂形,腰部凸出,缽口缽底向中心收縮,直徑比腰部短,盛飯盛菜,不易溢出,又能保溫,體積大小,正好夠普通人一頓飯的量。缽盂還可以作為僧人受戒所授予的法器。
2、《晚晴集》 《晚晴集》是弘一法師在世時手邊常備的手抄本,裏麵抄錄佛家格言101條,隱藏樸實而精深的禪理,對做人相當有益處。晚晴之說源自李商隱的詩句“天意憐幽草,人間重晚晴”。
走出心中的乾闥婆城
在某機關工作的小劉,工資不高,日子過得雖緊張些,每天倒也樂在其中。
忽然某一天,小劉接到一封海外來信,說他的一位在海外的親戚病故了,臨終居然指定小劉為他的遺產繼承人。
聽到這個消息,小劉欣喜若狂,他馬上打點行裝,準備去繼承這飛來的橫財。同事們也紛紛來道喜,說小劉真有福氣,祖上積德。
可就在小劉剛訂好機票時,又接到通知說那幢大房子突然失火了,所有財產全部化為灰燼,偏巧保險剛剛過期,故不能得到任何賠償。
空歡喜一場的小劉退掉機票,重新回到機關上班。但經曆這件事之後,他好像完全變了一個人似的,整天唉聲歎氣,逢人就訴說他的不幸。
同事們勸他:“算了吧,現在還不和從前一樣,什麼也沒有失去嘛。”
“不一樣啊,那可是一大筆財產啊,我這輩子都掙不了那麼多。”
“一個你從沒去過的地方,一個你從沒有見過的人,一幢你從沒見過的房子,這和你有什麼關係呢?”
“你怎麼能這麼說,那可是我的財產啊!”
不論同事們怎麼勸說,小劉一直都難以釋懷,認定自己遭受了巨大損失,依舊垂頭喪氣。周圍的人都因工作努力而加薪、升職了,隻有他還在每天念叨著:“我的財產啊!”
在這個故事裏,小劉並沒有失去什麼,他依然在從事著原先的工作,朝九晚五,繼續著安逸的生活。他卻不再感覺滿足,他認為自己失去了很大的一筆財富,這筆財富足以讓他享受完全不同的人生。可事實上,小劉從來沒有得到過大房子,大房子隻存在於幻想裏,隻不過是一座乾闥婆城。
乾闥婆城是幻化之城,也被用來指海市蜃樓。《諸法集要經》說,“是身如掣電,類乾闥婆城,雲何於他人,數生於喜怒?”人生如閃電倏忽,就如同一座幻化的城市,似真實幻。既然一切都不是真實的,為什麼那麼執著投入?弘一法師在《晚晴集》中輯入此句以自省。
所有的財富、美色、物欲、紛爭,都源於對人生不夠透徹的認識。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乾闥婆城,為了成為一座虛幻城池的城主,人們耗費心力,互相爭鬥,拚命攫取,不但得不到幸福,反而會與痛苦比肩同行。惟有看透人生虛幻的本質,放下那些不合理的欲望,才能得到真正的快樂和自由。
一位信徒對默仙禪師說:“我的妻子非常吝嗇,對於好事,一財不舍。您能否到我家去向她開啟,讓她學會施舍行些善事?。”
默仙禪師答應了信徒的請求,他來到信徒家中,信徒的妻子出來迎接----她果然是一個非常吝嗇的女人,招待禪師時竟然連一杯茶水都舍不得端出來。
禪師握著一個拳頭說到:“夫人,你看我的手如果天天都是這樣,你覺得如何?”
“如果手天天這個樣子,這是畸形呀!”信徒的妻子回答道。
接著默仙禪師把手張開,問道:“假如天天這樣子呢?”
“這樣子也是畸形!”
“夫人!您說得不錯,手總是握成拳頭,或總是張開,都是畸形。同樣的道理,對於錢財,隻知道貪取,不知道布施,是畸形;隻知道舍棄,不知道積攢,也是畸形。錢要流通,要能進能出,要量入為出啊!”
財富本來是好東西,讓我們有飯吃,有衣穿,得以享受生活的快樂,可是金銀本身是不能吃也不能喝的。這位夫人勤儉持家沒錯,她錯在不用金錢換取生活的快樂,反而給自己打造了一幅黃金枷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