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所得稅的影響
在計稅基礎上,舊準則強調收入和費用與納稅收益和納稅扣除之間的差異,主要是從發生額的角度進行分析而新準則強調企業在某一特定時日的資產、負債的賬麵價值與其計稅基礎之間所存在的暫時性差異,從餘額角度進行分析。在所得稅確認上,舊準則要求企業采用應付稅款法和納稅影響會計法包括遞延法和債務法)核算所得稅;而新會計準則要求企業一律采用資產負債表債務法核算遞延所得稅。在減值確認計量上,舊準則沒有遞延稅款借項計提減值準備的規定,而新準則規定了在一定的情況下,可計提減值準備,並在日後符合規定時可以轉回。
《企業會計準則18號——所得稅》是企業會計準則體係中的一個標誌性變化,該準則廢止了應付稅款法等我國現行會計實務所采用的方法,要求改用資產負債表債務法核算所得稅,與國際會計準則實現了趨同,對我國所得稅會計的理論與實務將產生重大影響。我國新製定的所得稅會計準則使用了資產的計稅基礎、負債的計稅基礎和暫時性差異等概念。
三、資產減值準備計提
新準則提出了“資產組”的概念,擴大了資產減值準則的使用範圍,在資產減值跡象判斷上,要求更加明確,可收回金額的計量原則也更具有操作性。新準則引入了公允價值的概念,並對公允價值的計量、使用做出了限製性規定,強調一旦使用公允價值就停止曆史成本價值計量的財務處理。同時由於使用公允價值所產生的資產減值準備在以後會計期間不得轉回,也是新舊準則中減值準備部分差異所在。
四、固定資產會計核算的差異
“購買的價款超過正常信用條件延期支付”的固定資產的計量,而新固定資產準則指出:購買固定資產的價款超過正常信用條件延期支付,實質上具有融資性質的,固定資產的成本以購買價款的現值為基礎確定。實際支付的價款與購買價款的現值之間的差額,除按照《企業會計準則第17號——借款費用》應予資本化的以外,應當在信用期間內計入當期損益。
五、結束語
隨著社會的發展,在當前社會的各領域和行業中各種製度和體製都得到了完事,而在現代企業的運營過程中,會計也必須與時俱進,進行相應的改進創新才能夠確保企業快速穩步的發展。由於傳統的會計準則已經不能夠滿足時代發展的需要,因此新會計準則在這一時代背景的要求下應運而生。隨著新會計準則的誕生使我國會計事業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從而為我國經濟建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通過本文對新會計準則對會計核算的影響的深入分析,相信讀者對新會計準則以及新會計準則對會計核算的影響也有了更深刻的認識。總而言之,會計核算是企業財務工作中最為重要的環節,其工作水平直接與企業的經濟命脈息息相關,因此在會計核算工作中,必須要提高自身綜合素質,並且加強對新會計準則的學習力度,從而才能夠提高會計工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