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DI對福建省環境汙染的影響
區域經濟
作者:吳藝芳
摘 要:福建省作為改革開放後第一批對外開放的省市之一,在利用FDI方麵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然而隨著FDI的進入,環境汙染問題也日趨嚴峻,本文在回顧了FDI與環境汙染相關研究文獻的基礎上,探討了福建省吸收FDI情況與環境汙染的現狀,並提出相關政策建議。
關鍵詞:FDI 環境效應 環境汙染
改革開放以來福建省經濟得到了迅速發展,外商直接投資總量與日俱增,成為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隨著FDI的進入,環境汙染問題也進一步加劇,因此產生了FDI是否導致了環境汙染,汙染程度又有多大的疑問。以下將圍繞這一疑問展開,並進行相應分析。
一、文獻綜述
麵對日益嚴峻的環境問題,國內學者逐漸意識到經濟增長與環境之間的緊密關係,並且從中國層麵或是地區層麵開展相關研究。福建省作為對外開放的沿海重要省份之一,隨著FDI的大量引進,環境也不斷惡化,FDI的環境效應問題開始受到廣泛關注。
現有研究成果中,方苑(2009)運用1985-2007年福建省的時間序列數據,對福建省FDI實際利用量和工業“三廢”排放量之間的關係進行回歸分析,結果發現,FDI的實際利用量和工業廢水排放量、工業廢氣排放量、工業固體廢物排放量之間分別呈現倒N型、U型、倒N型曲線關係。章貴軍、付誌剛、李妙萍(2010)利用福建省2000-2008年的麵板數據構建模型,采用麵板單位根檢驗和麵板協整分析的方法實證檢驗外商直接投資對環境的影響,結果表明福建省的FDI對環境質量影響效果各異。吳幼華(2009)利用格蘭傑因果關係檢驗方法,發現出口增長是福建省環境汙染的格蘭傑成因,但外商直接投資序列與福建省環境汙染序列存在偽相關,因此不能確定FDI與福建省環境汙染的相關性,“環境汙染避難所”假說在福建不成立。林美順(2011)利用1985-2009年的福建省時間序列經濟數據,構建了包含能源消費方程在內的四方程聯立方程模型進行實證分析,結果表明,福建省的經濟增長與能源消費、經濟增長與工業整體汙染之間都存在著 “倒U型”的曲線關係。
由於研究方法、研究數據選取不同,學者們關於福建省FDI環境效應的研究尚無統一定論。這些研究大部分是宏觀層麵的實證分析,較少涉及微觀行業的研究,因此為了更好反應外商投資對環境的影響,以下將利用FDI集中的汙染密集型行業的數據,通過對工業廢水、廢氣排放量,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與FDI額進行相關性分析,從微觀的行業層麵來研究FDI對福建省環境狀況的影響,並提出相關政策建議。
二、FDI與福建省環境汙染現狀
1.外商直接投資現狀
改革開放以來福建省在利用FDI方麵取得了很大成就,其曆程大致分為:第一,起步階段(1979-1990),改革開放後福建省成為對外開放的第一批省市之一,從設立廈門經濟特區開始相繼開放各縣市,但初期合同FDI額和實際利用FDI額都很小。第二,高速發展階段(1991-1993)全省以經濟特區為龍頭,各類開放區為輻射,形成了多層次、全方位的開放開發格局,1993年合同FDI額達到113.66億美元。第三,後退階段(1994-2000)長三角、珠三角的崛起使得福建省擁有的政治優勢不斷弱化,加之基礎設施落後,經濟腹地狹小等原因,對外資吸引力開始下降,同時1998年東南亞金融危機也嚴重影響了其招商引資的發展。2000年合同FDI額隻有1993年的37.95%,而實際利用FDI額為1993年的75.70%。第四,穩定增長階段(2001-2008),入世後對外開放水平不斷提高,外商投資額大體呈上漲趨勢。但2008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使得東南亞、日本等國家和地區經濟受創,而這些地區正是福建省吸引FDI的主要來源地,因此FDI額在2008年出現下滑。第五,再次高速發展階段(2009年至今),2009年國務院頒布《關於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若幹意見》,標誌著海西建設進入了一個新階段,福建省迎來了一個新的戰略發展機遇期。至2012年3月底實有各類外商投資市場主體2.53萬戶,其中總投資在1000萬至5000萬美元之間的外商投資企業有2288戶,5000萬美元以上的外商投資企業431戶。同年國家發改委發布《中國區域對外開放指數研究報告》,首次公布了大陸地區31個省(直轄市、自治區)對外開放度的得分和排名,福建省位居第五位,實現又一次的飛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