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了樊姬的一番話,楚莊王十分震撼。細細思量一番後,次日上朝,他將樊姬的話講給虞邱子,虞邱子聽完後大驚失色。下朝之後,他嚇得躲在家裏沒敢出門,並於幾天後請辭讓賢。臨走時,他第一次主動舉薦了一位隱居的賢人———孫叔敖。對於楚莊王而言,孫叔敖的出山,讓他如虎添翼。三年之後,在孫叔敖的主張下,“施教於民“,“布政以道”,終於使一度因天災人禍導致國力衰敗的楚國走向了繁榮鼎盛之局。
樊姬如此懂為君之道,為臣之道;莊王於她是欣賞吧。後來看見楚莊王下令絕纓的故事,常想這份氣度與為君的智慧是有樊姬的影響吧。
春秋時期,諸侯的夫人是正宮,樊姬是楚莊王的夫人,她成為是如何成為夫人的故事也頗具傳奇。據說,楚莊王要從眾妃中選一位作為正宮夫人,限令三天內各進獻一份禮物,以最能迎合莊王的需要者中選。眾妃都忙於籌辦禮物,獨樊姬一點也不著急、毫無準備。三天到了,眾妃爭先獻出自己準備的珍貴禮物,樊姬卻兩手空空,莊王問樊姬:“你給我準備的禮物呢,難道你不想做我的夫人嗎?”樊姬說:“王,給您準備禮物的事,我想都沒有想過。我想請大王聽臣妾一言,您說送你目前最需要的禮物須。王需要什麼呢?除了一位正品夫人外,難道還有比這更重要的事嗎?”楚莊王覺得有理,遂立樊姬為夫人。
原來”把自己送給你“的鼻祖是樊姬。
縱觀樊姬的一生,識大體、顧大局,為國家鞠躬盡瘁,並憑借自己的賢德聰慧,為楚國的繁盛,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在楚莊王率軍抗晉時,兩軍曾一度相持不下。在此關鍵時刻,楚軍糧草卻供應不上,而朝中又無糧可調。糧食與國家的存亡息息相關,一旦斷糧,楚軍必敗。楚莊王書:“有糧楚國勝,無糧楚國亡!”而此時楚國的相國又臥病在
床,在此危難之時,樊姬臨危受命,親自出宮主持朝政,幫助國家和軍隊解決缺糧之事。
當時民間曾經流傳著這樣的歌謠“鬼偷糧、鬼征糧”,老百姓已對朝廷產生了嚴重的信任危機。樊姬明察暗訪,順藤摸瓜,最後查清了原來“糧鬼”之事就是她的親哥哥和盜賣軍糧的相國之子所為。兄妹之情、相國的舐犢之情、國人的壓力,讓樊姬在國家和個人、理智和情感之間,做著艱難的的抉擇。她最終還是以大局為重,為平民憤,大義滅親、勸相國、殺糧鬼。
她的壯舉感動了百姓,一女子尚且如此,楚之丈夫焉能不為國盡力。當時人們“寧可餓肚腸,踴躍獻軍糧”。接著,她又因兄長犯下的罪過,請自貶冷宮。她還親自帶頭為前方將士舂米。在樊姬的帶領下,荊楚女子全部投入到為前方戰將舂米的行列之中,在關係到國家存亡的生死關頭,軍糧終於被送到了最前方的戰場上。
樊姬之賢、之智慧,堪為後世女子之典範,這樣完美的妙人成就了楚莊王;專寵十餘年,卻未曾留下子嗣。上蒼又早早地奪走了樊姬的生命。楚莊王厚葬了樊姬,並在樊姬墓不遠處築起一座土台,每隔九天,風雨無阻的登台凝望樊姬的墓塚,或靜默,或哭泣,懷念著與樊姬的點滴深情。後人把這座土台取名“望妃台”,因楚王每隔九天登臨,亦稱“九思台“。
出生平民,芳華絕代,在最美好的年華逝去。如果這是個古言小說的話,一定是個完美的穿越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