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沒有結果,就沒有生存——結果是企業和員工的唯一底線(3 / 3)

結果力訓練

在這個“結果為王”的時代,沒有能力為企業創造結果,或者不能出色地完成本職工作的員工,是沒有資格要求企業給予回饋的。那麼,員工在創造結果的過程中,應該如何做呢?

1.做“人力資本”,而非“人力成本”

員工是公司最重要的資本,資本的一個重要特征是它具有增值功能。如果不能為公司創造效益,那麼員工就成了公司的“人力成本”,而非“人力資本”。

2.全力以赴地工作

一個小孩使盡全身力氣去搬路邊的一塊石頭,卻始終無法將它挪動,於是便大哭起來。這時路過的一個大人問他:“孩子,你盡全力了嗎?”小孩說:“我用盡了全部的力氣。”“不,你並沒有用你所有的力量,因為你還沒有請求我的幫助啊!”說著大人彎下腰抱起石頭扔在了一邊。

其實,我們也常犯與這個孩子類似的錯誤,在追求結果過程中,應該經常反問自己“你全力以赴了嗎”。

3.改變傳統認識

有的對“沒有功勞就是白勞”這個理念難以認同,主要是在感情上難以接受,因為在我們的傳統觀念中,常常用是否“任勞任怨”、“刻苦努力”作為評價一個人好壞的標準,而很少去過問這個人為企業創造了怎樣的價值,能否把一個好的結果帶給企業。有的人表麵在努力工作,卻不能帶來好的結果,所做的大部分工作都成了無用功。

有業績才有競爭力——結果是對能力最好的證明

很多企業每到年終都會進行以業績為主的員工排位。那些業績好、創造利潤高的員工往往是表彰大會上的主角,當然豐厚的獎金也是少不了的,而業績排在後麵的員工不但臉麵無光,還有被老板解雇的可能。

在市場競爭如此激烈的今天,老板首先要考慮的是公司的生存與發展,因此,老板器重的職員一定是那些成績斐然的員工。沒有人會注意你過程的酸甜苦辣,榮譽隻會給予創造結果的英雄。你出類拔萃,創造了好的結果,獲得大家一致的認同,這時你才有資格談論奮鬥過程中的酸甜苦辣。

競爭的實質是結果的競爭。員工要想獲得更好的生存和發展空間,就必須以結果為中心。結果是對每個員工能力最好的證明。一個企業要想長期發展,僅僅依靠員工的忠誠是不夠的。結果是檢驗工作能力的最好標準。能帶來結果的員工是公司最寶貴的財產。

張躍明是某廣告公司的部門主管。由於金融危機的影響,他所在的公司被迫裁員,老板要求張躍明在主管的部門裏裁掉兩個人。

張躍明的部門裏一共有八個人,該裁誰呢?這讓張躍明有點犯難。除了他以外,剩下的七個人中有四個老員工,他們曾經為公司立下過很大的功勞,裁掉他們顯然不好。那剩下三個來公司時間不長的人了,該留下哪一個呢?

張躍明這時仔細分析了剩下的三個人,其中有兩個雖然資曆不是很深,但是很會做人做事,平時工作做得不錯,和同事們的關係處得也很好。而另一個性格有些沉悶,不喜歡說話,總讓人覺得他有些處於團隊之外的意思。

“那還犯什麼愁,把那個人辭退了不就行了嗎?”他所在公司的另一位主管對他說。

可是張躍明搖搖頭,對她說:“不,最後我從那兩個活潑的員工中選了一名辭退了。”

“這是為什麼啊?”那個主管不解地問。

“因為我知道人無完人,誰都會有缺點,缺點往往是可以改正的,但一個人的能力,尤其是核心能力卻是無法替代的。那名性格沉悶、不喜歡說話的員工雖然性格上有些缺陷,但是論工作能力,他遠在其他六個員工之上,他每個月為公司創造的業績也遠在其他六個人之上。”

從這個小故事裏,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員工的核心競爭力——為企業創造業績的重要性。它甚至可以抵消你的某些缺點,為你贏得立足之地和發展空間。

比爾·蓋茨曾說過:“能為公司創造結果的人,才是公司最需要的人。”公司不是慈善機構,它不會允許那些不能為公司創造結果的人待在公司裏。老板總是希望自己的員工能創造出結果,而絕不希望看到員工工作賣力卻成效甚微。即使你費盡了全部的力氣,若做不出一點結果,那也是沒有用的。

追求結果是每個公司的終極目標,沒有哪個老板創立公司不是為了贏利的。因此,老板們都希望員工頭腦中有一個簡單卻至關重要的概念,那就是每一個公司成員都有責任盡力幫助公司解決實際問題。老板雇用員工不是用來欣賞對方做事的過程,而是要他為公司創造結果。用自己的結果來證明自己的價值,有業績才有競爭力,有能力的人自然會贏得更多的尊重和發展。

結果力訓練

為了使自己成為能為公司創造業績的人才,我們需要掌握以下方法:

1.提升業績需要尋找方法

出色的業績絕不是口頭上說說就能得到的。要吃櫻桃先栽樹,要想收獲先付出。為了取得出色的業績,我們需要在工作的每一個階段都能找出更有效率、更經濟的方法,在工作的每一個層麵找到提升工作業績的方法。

2.驅除影響業績的壞因素

下麵是一些影響業績的壞因素,想一想自己身上是否存在。如果存在,就要抓緊時間改正:

(1)不願意從基層做起。

(2)麵對工作總是心浮氣躁、眼高手低。

(3)總是挑剔自己的工作。

(4)要求高薪水。

(5)不願意幹髒活、累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