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誠忻笑道:“封王的隻有一個,與手下的兄弟何幹,士兵們隻要奮勇殺敵,朝廷自然均有封賞。至於我,聖上早已有了賞賜,現在你們的嫂子已經是二品誥命,我也知足了。待打完仗,大家升官的升官、發財的發財,少不了你們。倒是杜子騫,聖上隻是褒獎一番,並沒見什麼實質性的賞賜。我們若再跟他搶功,豈不太不顧兄弟情誼了?”
眾人見他這樣說都有些不好意思,一想也有道理,於是就不再勸說。
“所以,我決定我們鐵衛軍出武州後先攻取中京,然後再休整幾日向西掃蕩。西部有大片土地,而且一半是原西夏的地盤,遼人立足不穩,應該不難拿下。待掃平了西麵,遼人上京南有杜子騫、東有女真、北有蒙古,上京城不過是一座孤島。到時如果北府軍還沒拿下,我們再去攻打也為時未晚。”
主帥的戰略決策已定,眾人不再多言,紛紛下去準備。鐵衛軍擁有強大火器,不管打哪裏大家都有必勝的信心,所以說隻要有仗打,功勞必是唾手可得。
第二天,鐵衛軍十萬人馬出武州向北挺進。大軍有一半是步兵,而且拉著千餘門大炮、輜重,行軍速度自然是上不去的。好在徐誠忻並無意搶功,封不封王他全不放在心上,隻要能打敗遼國怎麼的都行。
而此時杜子騫率領的北府軍已經先行一步,直奔萊州、錦州一線前進,速度快得驚人。看樣子,企圖十分明顯,就是奔著頭功而去。
兩支大軍還未開動,遼國早就有所準備。幽雲十六州丟失、五萬騎兵隻跑回來三千餘人,遼廷豈敢掉以輕心。這將近兩個月的時間,遼國調集了所有能動的軍隊開始布署,同時開始著手籌建新軍以擴充軍隊。中京是上京的門戶,戰略位置非常重要,耶律洪基派出精兵五萬,另外從各處征調來的守軍五萬,共十萬大軍駐守,可謂萬無一失。
讓遼國想不到的是耶律辛乙竟然在女真族手裏吃了敗仗,女真族事情還沒解決大宋的部隊又打進來了。兩線作戰是兵家的大忌,再說樣兵分兩路,總兵力達三十萬。這個數字可是遼國全盛時期的總兵力啊,遼道宗耶律洪基急忙把攻打女真的耶律辛乙拉回來準備迎戰宋軍。
北府軍雖有二十萬大軍,但在遼人眼裏,隻有十萬人馬的鐵衛軍更為重視。因為鐵衛軍的統帥是曾經滅了遼軍兩次的徐誠忻,對於這個人遼廷一直有些摸準。因為依照描述他根本不像個將軍,倒像是個地痞流氓,至於他手裏的火器去年張孝傑曾高價買回來三座火炮。一試之下完全是聞名不如眼見,隻打了三次就報廢,還害死了幾個兵丁。(張孝傑這個遼國的大奸臣,果然是害人不淺啊!)
女真族見強敵退去,鬆了一口氣,也不出來追擊,借口休整觀望宋遼戰局。
首先打起來的是北府軍與耶律辛乙十萬大軍,耶律辛乙回京後立即補滿了編製,人數重新到達十萬。由於杜子騫行軍速度較快,他受命前來阻擊。以一敵二巋然不懼,在萊州城外主動出擊,與宋軍大戰一天竟不落下風。直到天黑才收兵回城,雙方清點人數,各損失三萬餘人。
雙方雖然傷亡人數相當,但遼兵經不起這樣的傷亡,拚人數是拚不過北府軍的,所以隻好緊守城門不出。杜子騫攻了幾次均死傷慘重,不敢再攻,隻得暫時圍住城池慢慢想辦法。
與杜子騫相比,徐誠忻的行程順利多了,一路上幾乎沒碰到什麼像樣的抵抗,直接來到中京城下。看得出遼人對他很是忌憚,不斷地在收縮防線,把兵力集中在中京周圍。
中京是遼最大的陪都,其地理位置與中原地相近,自古為遼河上遊,燕山以北少數民族雜居地帶,為遼國的咽喉,在遼代後期軍事、戰略、經濟上有極重要的重要作用。若中京一失,則上京直接暴露在大宋的火力之下,形勢將極為不利。
徐誠忻深知其重要性,不敢托大,在離城十裏處便下令安下營寨,同時派出大量斥候偵察周邊情況。
大軍剛剛打算安營紮寨,忽聽城上傳來一陣鼓聲,一支遼人騎兵突然從遠處急馳而來。顯然是遼軍想乘鐵衛軍立足未穩要來個出奇製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