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丁自然知道這位徐誠忻是朝中灼手可熱的人物,早朝時聖上還提議讓他補樞密副使之職。忙道:“徐大人有何吩咐盡管說,下官讓人撤了便是。”
徐誠忻指著那些椅子說:“倭國人喜歡席地而坐,本想讓他們坐地上。但考慮到他們個子矮,坐地上找不到人,給他們搬個硬板凳就是了。他們吃慣了粗食雜糧,瓜果糕點之類的我怕他們吃了不消化,到時拉個肚子什麼的影響不好,就撤了吧。”
袁丁聽了差點笑出來,雖覺不妥但既然他這麼說便馬上命人安排。
徐誠忻又聞了聞茶葉,問道:“這是什麼茶?”
“顧渚紫筍,是上好的茶葉。”
“也換了,倭人習慣喝海水,你去弄點幹樹葉,裏麵加點鹽醋泡了給他們喝。”見他一臉茫然,催促道:“愣著幹嘛,聽我的沒錯,他們好這口。”
袁丁忙答應著去辦了,暗想:倭人習慣喝海水......我還從沒聽說過能用海水代茶的,這還是人嘛......
不過徐誠忻見多識廣,他也早有耳聞,想來他說的話大致是不會有錯的,就果真按要求去辦了。
不多時,倭國的使臣一行進來了。果然是個個矮個兒,帶頭那人一身白色大袍,大約四十多歲年紀。生得一臉橫肉,膚色暗青,眼光飄忽不定,兩撇胡子倒是修剪得整整齊齊,走起路來搖搖擺擺。
那使臣在差吏的引導下走到徐誠忻與袁丁麵前,非常嚴肅地躹了一躬。然後咿裏哇啦地說了一通,邊上的翻譯官將他的話翻譯過來,無非是講了一通客套話。
此人名叫本多茄川,這“本多”姓氏原上古代武士的。倭人取名向來很隨便,固定的姓氏一般隻有貴族大家才有。平民百姓很少有這個觀念,所以取名字也都是信手拈來。
網絡上流行一個段子,說日本古時多戰事,男丁稀少,人口急劇下降。為提高出生率,天皇下令男人可以在任何地方和任何女人ML。
於是女人為了“做事”方便,出門僅圍條床單、背個枕頭,久而久之就成了和服。生的孩子也不知道誰是爹,就以ML的地點為姓,於是便有了鬆下,井上,渡邊,山口,田中,近藤,小泉等姓。如生之前僅和一個男的搞過,就加一個“純”字,如純一郎!
當然這些傳言聽著雖是有理,卻是極不嚴肅的,尚需專家考證。不過在明治維新之前,日本的平民名字亂取卻是真的。以至他們在做人口統計時大傷腦筋,後來統計人員煩不勝煩,幹脆替那些無名無姓的瞎掰。於是就出現了諸如:“我孫子”、“豬手”、“犬養”、“鬼頭”之類的怪名。
此人姓本多,總算是個有來曆的了。
“請坐請坐。”徐誠忻基本不懂外交禮儀,就直接像在家接待客人一般。
這夥倭人在京城已經呆了半個多月了,倒也不是公務多忙,實在是住在這裏太舒服了。漢人重禮儀,有客來不論是誰都拿好酒好菜招
待著。不僅供他們吃喝,還不時賞他們些銀子,無聊時可以上街購物、遊覽,簡直渡假一般。而回國之時必賜以厚禮,以顯泱泱大國之氣派。
每次使臣回國都能讓倭國天皇發筆小財,日子也好過不少。所以不僅天皇熱衷派人來宋,下麵的貴族們也為這個美差爭得頭破血流。本多茄川好不容易爭得這個名額,自然要好好享受一番,他也不急著談事,每天吃香的喝辣的無比舒坦。
剛剛坐定,本多茄川身後一人便捧上一個盒子,恭恭敬敬地呈上來。道:“這是敝國的一點薄禮,請笑納。”
“哦?”徐誠忻笑道:“難得你們天皇有這個孝心,那我們就不客氣了。”
打開一看,見是兩把日本刀。日本的鋼刀在那時還是有些名氣的,僅次於大馬士革刀。最關鍵的是他們的淬火技術與眾不同,平常武器與它硬碰,不小心就折斷。
徐誠忻緩緩抽出一看,果然不同凡響,比當初在“尼馬島”上看到的倭刀還勝幾籌。心想:刀不錯,要是能把他們的技術學到手就更妙了。
略一思考,便召來一名差吏,在他耳邊低語幾句。那差吏捧著盒子答應著下去了。
“謝謝你們的禮物,”徐誠忻端起茶碗,順手說了句:“請。”
本多茄川微笑著點點頭,也端起茶喝了一口。
不想茶水入口,便有一股怪味直衝腦門,要不是怕失禮硬憋著早把對麵的徐誠忻噴一身了。他運了運氣,脖子一硬,生生將這口茶水吞進肚子。
他雙目含淚,暗暗叫苦:這......這是什麼茶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