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戰七勝,就是一個好的CEO
你如果過於保守,你永遠不敢犯錯誤,企業反而會死掉。
對於企業戰略上犯錯誤的問題怎麼看?我隻能說對不起。我怎麼衡量楊元慶,我跟他說,十仗裏麵你打勝七仗,其實就是一個好的CEO,你如果過於保守,你永遠不敢犯錯誤,企業反而會死掉。我講了我自己,我說我實際上犯的錯誤更多了,在那篇文章裏舉了一個例子,1997年的時候,本來聯想曾經一度想做一個郭台銘一樣的製造業公司,在惠州有一片土地本來要做一個工業園區,那片土地價值6000多萬。後來聯想到台灣訪問的時候,整體開了會,重新調整戰略,堅決做PC這一個項目,因此把原來的項目砍掉了。6000多萬塊錢,在1997年對我們來說是一筆錢。除此之外,做這個工作的同事其實全都轉向了。我就回想,因為業務不斷地調整,不斷地轉向,有相當多的人因為這樣的調整離開聯想,甚至改變了自己的人生道路,這些事情我都在反省。做企業本身,犯錯誤真的很難避免,在這種情況下我對楊元慶能說的話,還隻能說應該鼓勵你,努力前進。但是,要記住,盡量不要讓員工受損失,我們能做的就是這個。
——柳傳誌在“金融博物館書院讀書會”(第十一期)上的演講
背景分析
2001年,柳傳誌正式將聯想大旗轉交給楊元慶,楊元慶一上任,就製定了未來3年的發展目標:聯想集團要實現營業額50%的遞增,到2003年達到600億元;3年後投入20億元搞研發;10年後,20%~30%的收入將來自國際市場。然而,從2001年開始,聯想集團的業績就開始下滑,當年聯想集團PC機業務的銷售任務沒有完成,而此前聯想集團的銷售業績一直是以每年100%的速度增長。伴隨著PC機市場的失利,互聯網業務FM365由於長時間業績不佳而被關閉。2003年,聯想PC機國內市場占有率從30%下滑到28%,2004年第一季度更下跌到24%。2004年,聯想集團開始進行內部調整,大量裁減人員。聯想內部怨聲載道,聯想外部則對楊元慶執掌聯想的能力產生了質疑。
在楊元慶承受巨大壓力的同時,柳傳誌卻給了他最大的支持。2005年1月柳傳誌接受《中國企業家》采訪時,就表達了自己對楊元慶的支持:“美國公司不容CEO犯錯,聯想不是。其實總體上楊元慶犯的都是小錯,他做完每件事,做得不好,我都會回頭想想,如果是我,我會不會犯這個錯。我想有的我會犯,有的不一定會犯。我在前10年和楊元慶這幾年所遭受壓力的方式不一樣。我遇見要死要活的問題太多,他受到外界包括投資人一些說法的壓力太大,但是還不存在要死要活的問題。我們作為大股東,就要保證不要讓他受到這種傷害,後來我對他說:‘你甭理,你好好幹,你想定了就按你的路去做。’當然對這條路本身,我們要認真考慮。
“什麼情況下會把CEO拿下,我想CEO如果不把企業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有私人的行為,比如說貪汙、形成宗派、任用自己的人,表麵上盡管企業贏利了,但這時候我會很警惕。另外就是當形勢發生變化時,他本人卻不能通過學習改進自己的工作方法,說的老做不到,即使業績表現還不錯,也會引起我的警惕。所以會用人的人,考察屬下時固然不能離開業績來說明問題,但是決不是僅僅看業績。做領導的完全跟著業績的風向轉,那誰都會當領導,還用得到我嗎?誰不會根據業績好壞來換人?!在美國公司,主要就是沒有真正負責的人,大家都是小股東,容不得CEO犯錯誤。”
總之,在柳傳誌看來,楊元慶所犯的這些錯誤都是聯想集團可以接受的錯誤,這正好印證了楊元慶的成長,所以他一再地鼓勵楊元慶:“作為股東的代表,聯想集團的董事長,你去打仗,十仗中有七仗能打勝,就是優秀的指揮官,認真地反省是一回事,但不能因為有一仗打敗就在各個方麵的壓力下徘徊不前。”“你如果過於保守,你永遠不敢犯錯誤,企業反而會死掉。”也正是有了柳傳誌的支持和鼓勵,楊元慶才能大膽實施自己的戰略,引領聯想獲得一個又一個的成功。
拓展透析
“比亞迪計劃在2015年成為中國第一的汽車生產企業,2025年成為全球第一!”外表溫文爾雅像個典型的“白麵書生”的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裁王傳福,在2007年8月比亞迪F6下線儀式上放出的這句話,著實令世界嚇了一跳,這句話甚至被稱為2007年全球汽車界最“牛”的語錄,王傳福也從此有了“狂人”的稱號。
要知道,豐田取代通用“江湖老大”的位置,艱苦奮鬥了50年時間,而王傳福說出這番豪言壯語時,比亞迪剛剛進入汽車領域不到5年時間。2008年比亞迪的銷量目標是20萬輛,而到2025年要成為全球第一,至少也要1000萬輛的規模,兩相對比,難度可不是一般的大。對於這句話,業界更願意相信這是比亞迪的一種宣傳手段。
王傳福之所以敢這麼“狂”,主要是因為比亞迪掌握了電動車的核心技術。當時的情況是,作為比亞迪“常規武器”的新能源汽車F6雙模電動汽車——F6DM將於2008年下半年量產,而作為比亞迪“核武器”的純電動車將在2009年年中推出,比亞迪會憑借技術領先優勢而先行一步。對於比亞迪未來的發展,王傳福充滿了信心:“我相信這個產品可以改變世界汽車產業的格局,甚至可以把國際油價拉下來!而且在電動車時代,發動機與變速器都將成為過去時。”
然而,事情卻沒有朝著王傳福預期的那樣發展。從2010年年初開始,比亞迪汽車銷量開始出現下滑,隨後經銷商“退網門”事件爆發。為改變2010年銷量目標大幅縮水的現狀(2010年銷量目標為80萬輛,計劃增幅80%,但實際銷量為52萬輛,增幅為15.5%),王傳福對銷售體係乃至整個比亞迪汽車業務進行戰略重整——大幅度精簡人員及組織架構、削減投資項目等調整舉措,無不在業界掀起軒然大波。
麵對困境,王傳福坦然認錯:“2005年推出F3以後,比亞迪連續5年取得高速成長。當然,我們在網絡擴張上犯了一些錯誤,過多地關注了網絡的數量,忽略了網絡的質量。其次,在一些產品的小問題上做得不夠細。我準備從2010年到2012年花3年時間進行調整。如今我們要為過去犯下的錯誤埋單,2011—2013年是比亞迪的調整年。”
對於未來,王傳福仍然信心滿滿,在他眼裏,比亞迪翻身還是要依靠電動汽車。他說:“2015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真的做到50萬台,我相信比亞迪在這裏麵將占有很大的市場份額,不是第一也是第二。中國自主品牌汽車將會稱雄世界,首屈一指的不是比亞迪就是奇瑞。”
在經營企業的過程中,犯錯誤總是難免的。一個人對於錯誤的認識,對於錯誤的態度,承受錯誤的能力,決定了一個人的思想境界與人生成就。作為企業的一把手,我們不能保證自己不犯錯誤,但是,我們一定不能犯同樣一個錯誤,一定要以積極樂觀的態度來麵對錯誤,學會為錯誤埋單,學會超越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