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脾胃運納山河並——禦醫推薦給皇帝的健脾養胃食譜2
第二節健脾養胃食譜
劉邦與漢中涼皮
涼皮,又稱皮子、釀皮子,以“白、薄、光、軟、釀、香”而聞名。
在陝西有秦鎮涼皮、漢中涼皮等,其中以漢中涼皮最出名,為漢中風味四絕之首。
相傳劉邦在漢中稱王,命蕭何修築山河堰,糧食連年豐收。農民為改善生活,把麵粉加水稀釋,蒸成薄餅,切條涼拌而食,味道很美。一天,劉邦微服出訪,好客的農民便以涼拌蒸餅絲條招待。劉邦邊吃邊稱讚,問及名稱,農民說不出來,劉邦聽了製作方法哈哈一笑,信口說道:“此乃蒸餅也。”劉邦當皇帝後,禦醫認為此菜可健脾開胃,便列入皇帝食譜。據說有人因給劉邦進貢涼皮還被升了官。
後來,人們改用重疊式竹籠,一次可蒸數張,而且又大又薄。切成細條,筋絲柔韌,軟而不斷,恰像皮條,改名“麵皮”。
製法:
把大米(最初用麵粉)放入水中浸泡四個時辰,然後推(或打)成米漿,上籠蒸成薄薄的餅子,置於通風處降溫,抹上菜子油切成細條,調入精鹽、米醋、醬油、胡椒粉、薑汁、蒜泥及紅油辣椒等佐料,拌勻即可食用。也可配點蘿卜絲、豆芽菜、菠菜。
用法:
佐餐,每日適量。
功效:
微辣微鹹,酸香可口,健脾開胃。
北齊武成帝與汾酒
山西汾陽杏花村是中國酒與酒文化的發祥地,其釀酒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3000年以前的商周時期。
曆史上,汾酒曾經過數次輝煌:1500年前的南北朝時期,汾酒作為宮廷禦酒受到北齊武成帝的極力推崇,《北齊書》卷十一曾記載:“帝在晉陽,手敕之曰:‘吾飲汾清二杯,勸汝於鄴酌兩杯。’”汾酒之名由此首聞天下。晚唐大詩人杜牧一首《清明》詩吟出千古絕唱,“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使汾酒再傳盛名。1915年,汾酒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榮獲甲等金質大獎章,為國爭光。
製法:
汾酒以晉中平原所產的“一把抓”高粱為原料,用大麥、豌豆製成的“青茬曲”為糖化發酵劑,取當地古井和深井的優質水為釀造用水。汾酒發酵仍沿用傳統的古老“地缸”發酵法。釀造工藝為獨特的“清蒸二次法”,操作特點則采用二次發酵法。即先將蒸透的原料加曲埋入土中的缸內發酵,然後取出蒸餾,蒸餾後的酒醅再加曲發酵,將兩次蒸餾的酒配合後方為成品。
用法:
首先要做到溫熱、少量、慢飲。要配上較好的菜肴,以清淡爽口、食之不膩為原則。飲汾酒切忌空腹。須節製酒量,“十分酒量飲七分”便是最佳狀況。另外,飲汾酒不要與其他酒混飲,酒後宜喝些濃茶,吃些水果。
功效:
入口綿、落口甜,可健脾開胃,餘味清爽,回味悠長。
隋煬帝與縷金龍鳳蟹
在唐代顏師古根據史實描寫隋煬帝宮中秘事的《大業拾遺》中,記載了隋代江南的“蜜蟹”、“糖蟹”、“糟蟹”頗負盛名,其中僅“蜜蟹”每月就要進貢“三千頭”。據五代陶穀《清異錄》載:“煬帝幸江都,吳中貢糟蟹、糖蟹,每進禦,則上旋潔拭殼麵,以金縷龍鳳花貼其上。”所以時人稱為“縷金龍鳳蟹”,足見蟹之珍貴。
製法:
1糟蟹
糟,也稱“糟醃”,是用酒作為主要調料,將蟹醃製在內,故又稱醉蟹。早在元代《居家必用事類全集》中就記有“糟蟹”的做法,歌雲:三十團臍不用尖(水洗、挖幹、布拭),糟鹽十二五斤鮮(糟五斤、鹽十二),好醋半斤並半酒(拌勻糟內),可餐七日到明年(七日熟,留明年)。糟蟹之所以用團臍不用尖,因團臍為雌蟹,於農曆九月已熟,而尖蟹指雄蟹,要到十月方肥美。但雄蟹肥而多脂,不如雌蟹之黃而有色有味,故多以雌蟹醉食,味殊雋美。
2糖蟹
在唐代糖蟹便已是地方貢品,到了宋代仍然備受歡迎。黃庭堅曾寫過“海饌糖蟹肥,江醪白蟻醇”的詩句。蘇舜欽也說:“霜柑糖蟹新醅美,醉覺人生萬事?”
用法:
佐餐,每次酌量。
功效:
色彩絢麗,蟹肉鮮嫩,營養豐富,健脾養胃。但蟹性鹹寒,多食會積冷於腹內而致病,因此須用辛溫發散的薑、醋等來化解它。
唐玄宗與醪糟
陝西臨潼的“醪糟”遠近聞名,有“清水醪糟”、“雞蛋醪糟”、“桂花醪糟”等品種,極富地方風味。追溯這種美食的曆史,當從唐玄宗時開始。據說唐明皇與楊玉環極愛食用,禦醫將之列入日常養生食譜。從此,雞蛋醪糟的美名就傳開了。
製法:
1將糯米用水淘洗幹淨,放入瓷盆內,倒入溫水溫泉水最好,浸泡至用手可捏碎為度。用笊籬將米撈入竹篩內,控幹水分。放入蒸籠,用旺火蒸至氣圓後,再用中火蒸片刻,將籠屜放木架上,仍用溫水由上向下澆一遍,待水控幹後,在案板上再撒上一層溫開水,把熟米倒在案上,撥開晾涼。將小曲擀成細末,撒入米內攪拌均勻,裝入瓷缸裏,壓實拍平,放在保溫的房子裏,用兩條幹淨棉被蓋在缸口上,並將缸的周圍裹嚴。冬季將其放在火炕上,或暖氣或爐子附近,保溫,使其發酵。約經兩天兩夜,即成醪糟醅。
2將銅鍋置旺火上,放入溫(泉)水1斤,糖精少許,舀入醪糟醅適量,用手勺攪勻,燒至約90℃滿鍋漂米,發出酒香味時,盛入碗內即成。
用法:
每日1~2次,每次適量。
功效:
糯米經發酵製成,再用驪山礦泉水煮沸而食。酸甜適度,味濃醇香,有健胃、活血、止渴、提神之功效。
唐玄宗與劍門豆腐
人們常說“豆腐壓倒劍門關”。劍門豆腐源遠流長,相傳已有近兩千年的曆史。據說三國時期,蜀漢大將軍薑維兵敗漢中退守劍門關,魏將鍾會緊追不舍,逼至關下。那時薑維已是人困馬乏,隻好閉關死守。正當薑維愁眉不展時,有人獻計,可用當地營養極其豐富的豆腐幫助兵馬盡快恢複體力。於是,地方官吏發動百姓家家磨豆漿,戶戶做豆腐,以豆腐犒勞士兵,以豆渣飽喂軍馬。不出五日,薑維兵馬體力大振,便奮勇開關殺敵,一舉擊潰了鍾會大軍。
後來,唐玄宗李隆基因避安史之亂奔蜀,路經劍門關時,因思念貴妃楊玉環得下重病,醫藥無效。當時有禦醫給玄宗獻上當地的豆腐,玄宗食欲大增,連食數日,病體即愈,龍顏大悅,便賜名製作豆腐的豆子為“皇豆”。薑維和唐玄宗在劍門吃豆腐的故事廣為流傳,劍門豆腐名聲遠揚。
後人因討厭這位“不愛江山愛美人”的皇帝,便根據豆子顏色並借諧音,把皇帝敕封之豆寫成了今日的黃豆。
製法:
嫩豆腐4兩,豬肥膘肉1兩半,雞脯肉4兩,豌豆莢10根,鹽、胡椒、薑、蔥、豬油各少許清湯2斤。
將豆腐製茸,用紗布撚幹水分。雞脯肉、豬肉分別製成茸,與豆腐茸一起放入盆內,加入胡椒、鹽、薑汁、蔥汁攪勻後加雞蛋清製成糝。
將扇形、蝶形模具抹一層豬油,分別製出10個扇形、2個蝴蝶形豆腐糝,並在上麵分別嵌上10種不同的花卉圖樣,上籠蒸熟。
將清湯入鍋燒沸,下豌豆莢燙熟,舀入湯盆內,再將豆腐糝滑入湯內。
用法:
佐餐,可早晚食用。
功效:
湯汁清澈,質地細嫩,味道鮮美,且營養豐富,開胃強身。
唐玄宗與羊羔美酒
羊羔美酒係曆史名酒。
三國時,諸葛亮曾以羊羔美酒犒賞三軍。唐朝時,羊羔美酒作為貢品進入宮廷,禦醫認為可健脾胃、補元氣。唐玄宗李隆基給楊貴妃過二十歲生日時,從“沉香亭”貢酒中特意為楊貴妃選中了“羊羔美酒”以示祝賀,貴妃醉酒後,翩翩起舞,跳起了“霓裳羽衣舞”,玄宗趁酒興奏樂。
宋朝大文豪蘇東坡暢飲羊羔美酒時,揮筆寫下了“試開雲夢羊羔酒,快瀉錢唐藥王船”的精美詩句。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中載有:“羊羔酒八十一文一角。”明代馮時化《酒品》雲:“羊羔酒出汾州、孝義等縣,色瑩徹如冰,清美饒風味,遠出襄陵之上。”清代《孝義縣誌》載:“酒之係色甚重,皆以米糧為之,其中羊羔兒名重海內。”
製法:
羊羔美酒配方和釀造工藝獨特,用料考究,選用優質黍米、嫩羊肉、趙州產上等雪梨及名貴中藥材陳釀而成,酒液呈琥珀色,酒度17度。
《本草綱目》的配方有二:
嫩肥羊肉七斤,杏仁一斤,木香一兩,用米一石,如常浸蒸。羊肉、杏仁加入曲十四兩,同煮爛,連汁拌米,放入木香同釀,勿犯水,十日熟。
羊肉五斤,消梨七個,將羊肉煮爛,酒浸一宿,入消梨,同搗取汁,和曲、米釀酒。
用法:
每日1~2次,每次酌量。
功效:
融酯香、奶香、果香、藥香於一體,酸甜適度,具有開胃健脾、滋陰潤肺、增補元氣、壯腰益腎、養肝明目及烏發美容之功效。明代李時珍在名著《本草綱目》中記載:“羊羔美酒健脾胃、益腰身、大補元氣。”
宋太祖與豆油卷
湖北孝感有一道傳統風味名饌豆油藕卷,俗稱豆油卷,據說與宋太祖趙匡胤有關。
趙匡胤早年曾浪遊楚地,以推車販運為業。一年寒冬,他從古楚王城(今湖北雲楚)來到孝感西湖村,饑寒交迫中,投宿酒家。廚師借用他獨輪車上的蓮藕做原料,做了此菜。趙匡胤邊吃邊讚曰:“豆油藕卷肴,兼備美酒好。落肚體通泰,今朝愁頓消。”
趙匡胤做了宋朝的開國皇帝後,禦醫認為此菜可健脾胃,便將其列入宮廷食譜,供宋家君王享用。
趙匡胤念於舊情,曾對孝感頒發詔書,取消西湖禁酒令。據《方輿勝地覽》記載:“太祖(趙匡胤)踐位後,令寬西湖酒禁,乃置萬戶酒館。”
製法:
將蓮藕洗淨去皮,切成細絲,略用鹽醃漬後,抖入蔥、薑、香菇絲等調配料和少許麵粉,用淨布緊緊卷捏成一字條形,再用抹過麵糊漿的豆油皮包牢,以鋸刀法切成形似“車輪”一樣的筒片,再油炸烹製,即可。
用法:
佐餐,早晚各適量。
功效:
健脾開胃,益中清肺。
宋仁宗與風幹兔肉
據說,北宋建都開封後,北方以打獵為生的滿人也逐漸南移,定居開封後仍以打獵為生。為了越冬,他們便把捕獵的野兔剝皮洗淨,掛在棗樹上曬幹保存。他們在冬天用溫水浸泡回鮮,加之八角、花椒等調料煮熟,圍坐在火旁飲酒食用時意外發現,野兔那種草腥味沒有了,且風幹兔肉比鮮兔肉更味香可口。
風幹兔傳入皇宮後,被加入多種有滋補作用的中草藥一同鹵製,禦醫曾給當時因國事而茶飯不香的仁宗皇帝品嚐,仁宗皇帝頓時胃口大開,連稱好味道。後經一段時間的食用,他的慢性胃病得以康複。於是皇帝對開封風幹兔肉予以賜封,終使其成為汴梁一絕,延續至今。
製法:
野兔一隻,3斤左右。先將野兔開膛,剝去內髒,風幹七天以後,入冷水浸泡,然後剁成塊,用開水氽後洗淨,分層次擺入鍋內。擺放時在中間留一圓洞,再把花椒、大茴、小茴、砂仁、蘋果、豆蔻、丁香、冰糖、麵醬、白糖等輔料按比例配好,放入圓洞中兌入老湯,用武火燒煮後,再用文火煮,涼後撈出即成。
用法:
早晚佐餐,可多食。
功效:
香味獨特,回味綿長,無草腥味,可健脾開胃。
宋徽宗與龍眼
龍眼是我國南亞熱帶名貴特產,其果實富含營養,自古受人們喜愛,更視為珍貴補品。
北宋時,福建莆田的龍眼曾被進貢給食欲不振的宋徽宗趙佶,徽宗吃後立刻神清氣爽,即賜名“桂圓”。
製法:
直接食用,或幹製成桂圓肉、熬粥、煎膏等。
1桂圓粥
取桂圓肉半兩,粳米2兩,加適量水同煮成粥。
2蜜棗桂圓粥
桂圓、米各4兩,紅棗10顆,薑少許,蜂蜜1大匙。
將紅棗、桂圓洗淨;薑去皮,磨成薑汁備用。米洗淨、放入鍋中,加入4杯水煮開,加入所有材料和薑汁煮至軟爛,再加入蜂蜜煮勻即可。
用法:
生食,或食粥,每日適量。
功效:
健脾胃,補氣血,安神養心,補中益氣。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稱其“味甘、開胃健脾、補虛益智”;幹製成桂圓肉後則是名貴中藥,有補心益脾、養血安神之效,可作為醫療病後虛弱、貧血萎黃、神經衰弱等症的高級補品。《名醫別錄》記載:桂圓粥能“治邪氣,除蠱毒。久服強魄輕身不老”。
宋高宗與金華火腿
金華火腿曆史悠久。據考證,金華民間醃製火腿始於唐代,迄今已有千餘年曆史。唐開元年間陳藏器《本草拾遺》載:“火腿金華者佳。”南宋時,有禦醫進獻火腿給宋高宗滋養身體,皇帝見到剖開的腿肉緋紅似火,即把它命名為“金華火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