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光武帝與漢宮甑仔雞泡饃
據說,西漢末年,劉秀被王莽的追兵追到鄭朝韓梨河時(現新鄭市),饑寒交迫,體力不支,幸被一位七旬藥嫗救起藏覓,躲過了追兵。當時青黃不接,藥嫗隻好把家中僅有的一隻小母雞宰殺,並用古甑配以鼠尾草、當(黨)參、枸杞子等數味中藥煲湯泡饃。經藥嫗的悉心調養,劉秀體力得以很快恢複,渡過梨河後招兵買馬,擊敗了王莽。
劉秀即位後,仍念念不忘當年的古甑泡饃,命禦廚多次烹製,但始終沒有當年的味道。鄧禹知曉情形後,請命快馬前往鄭韓,招老藥嫗進宮,費盡苦心尋回當年煲湯用的古甑。老嫗做好後,劉秀嚐之大悅,賞鄧禹與其共進食,並宴請文武百官。後來禦醫將它載入《古食譜》。
製法:
高湯、雞子、炸半發麵饃塊。配料有木耳、黃花菜、粉條、炸好的千張絲、蒜片、鹽、胡椒粉等。
把古甑裏添入高湯,放入煨好的雞塊和炸饃塊,加入配料調好味,小火滾一會兒即成,在上麵撒入香菜、蒜黃。
用法:
食肉、饃、飲湯,可多食。
功效:
雞餅金黃色,湯鮮、味美,可護元補虛。《古食譜》說:“雞胡餅甑煜熟,食之,神爽誌、真氣足……乃強身食也,良哉。”
唐宮鯉魚湯
鯉魚,因鱗有十字紋理而得名,有赤鯉、黃鯉、白鯉等多種。我國自古很看重鯉魚,南朝陶弘景說:“鯉魚為諸魚之長,為食品上味。”鯉魚性味甘平,有滋補、利水、催乳、健胃等功效,經濟價值很高。《本草綱目》說:“煮食,下水氣,利小便。”若再加些有利水性能的中藥,就是古代著名的“千金鯉魚湯”。此湯可見唐代名醫孫思邈的《千金要方》,據說女皇武則天曾用它滋補身體。
製法:
鯉魚1條,白術、茯苓、當歸、白芍、生薑各少許。
鯉魚去鱗、內髒、腮,將上5味藥用紗布包裹,用清水約3斤與魚同燉。
用法:
熟即可。食魚飲湯。
功效:
補虛護元,健脾利水,養血安胎。特別是對於妊娠後期,由於脾虛失運而引起的下肢水腫、小便不利等症,尤為有效。
元宮美味茄子饅頭
茄子,又叫落蘇、草鱉甲,曾是宮廷中的高檔美食。隋煬帝對茄子有著特殊的偏好,賜予它“昆侖紫瓜”的雅號。元代禦醫忽思慧把茄子列入皇帝的膳單,創製了茄子饅頭。茄子饅頭是中國養生膳的一道名菜。
忽思慧在《飲膳正要》中說,羊肉、羊脂、羊尾子、蔥、陳皮各切細,嫩茄子去瓤,同肉作餡,卻入茄子內蒸,下蒜酪、香菜末食之。
製法:
嫩茄子2個,羊肉、羊脂、羊尾子各2兩,蔥花、陳皮末、香油、蒜泥、香菜、醬油、奶酪各少許。
1將羊肉、羊脂、羊尾子剁成肉餡,加蔥末、陳皮末、香油、醬油調好。
2茄子去蒂,上頭切開少許,挖出內瓤。
3將調好的肉餡塞入茄子裏,置盤子中,旺火蒸熟,下蒜泥、香菜末、奶酪,調勻即可食用。
用法:
早晚佐餐,可多食。
功效:
可補虛強身。茄子性味甘寒,能清熱解毒,活血消淤,祛風通絡。而羊肉、羊脂、羊尾子性暖,益脾胃,實腠理,祛茄子寒性,與陳皮、蔥相配,使脾健運,身強體壯。
元宮山藥麵
本食譜可見忽思慧《飲膳正要》。
製法:
白麵粉6斤,山藥粉3斤,雞蛋10個,生薑少許,豆粉4兩,食鹽、胡椒粉、豬油、蔥各適量。
1將白麵粉、山藥粉、豆粉放入盆中,加雞蛋和適量的水、食鹽,揉成麵團,擀成薄麵片,切成麵條。
2將鋁鍋內加水適量,放入豬油、蔥、生薑,燒開,再將麵條下入,煮熟,放入食鹽、胡椒粉即成。
用法:
食用時當飯吃,吃飽,常服有效。
功效:
補虛羸,益元氣。
乾隆與幹菜鴨子
據說乾隆皇帝南巡時,見江南水鄉鴨子滿湖,頓生嚐鮮之意。而此時已近晌午,廚子情急生智,撒了一把幹菜和鴨子一道烹製。鴨子身上的細毛被黑乎乎的幹菜一裹,難辨真假。乾隆皇帝吃後大讚味道鮮美,一道名菜也就誕生了。
製法:
把未下蛋的線鴨收拾幹淨,將雪裏紅幹菜、肥豬肉、熟火腿同用薑末、茴香、甘草熬成的汁拌勻,將幹菜浸濕,再將鴨子在清水中稍煮,然後將拌勻的調料一半塞入鴨子腹中,一半均勻地塗在鴨子身上,煮熟。
用法:
每日適量食用。
功效:
油而不膩,營養豐富,可護元、補虛,健胃強身。
乾隆與烏雞
家禽之王——泰和烏雞有著悠久的曆史。泰和烏雞又名武山雞、烏骨雞,是一種觀賞和藥用的珍禽。它飼養曆史有1300多年。明代偉大的戲劇家湯顯祖曾給好友劉君東寫詩,誇讚泰和烏雞。詩中稱:“上禽何意說丹雄,黃腳烏雌最曖中。玉粒幾年高棧裏,今朝求向祝雞翁。”清乾隆年間,當地村民將泰和烏雞進貢給乾隆皇帝,乾隆見泰和烏雞不僅外貌超群,而且肉質細嫩,奇香味美,視為奇品異珍,並賜名“武山雞”,列為“貢雞”。從此,泰和烏雞名聲遠揚。
1915年泰和烏雞在“巴拿馬太平洋萬國博覽會”上和茅台酒同獲金獎,2002年泰和烏雞蛋隨“神舟”三號飛船遨遊太空。
早在2000年前,泰和烏雞的藥用價值就在《神農本草經》這一我國最早的醫學專著中得到闡釋。明朝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寫道:烏雞用以補虛體弱,可治消渴、中風、上火、胸腹疼痛,食之益於產婦。可治療婦女多種虛弱雜症,以及成人幼童之腹瀉禁口。任何病症均可將烏雞煮之,飲湯食肉。將其內髒搗碎攪拌,製成藥丸食用亦可。
製法:
唐朝孟詵《食療本草》載有一方:“用烏骨雞一隻和五味炒香,投2斤酒封一宿取飲,令人肥白,能補虛勞羸弱,治消渴中惡心腹痛,益產婦。”
1清蒸烏雞
烏雞一隻,香菇6個,火腿3片,海米、蔥段、薑片、鹽、胡椒粉、雞粉或鮮湯適量。
把烏雞洗淨,斬成適當大小塊,在沸水鍋中焯去血沫後放入碗內;香菇用沸水泡軟,去蒂後洗淨;海米用沸水泡軟,去雜質,洗淨待用。
碗中雞塊加香菇、海米、火腿、胡椒粉、鹽、薑片、蔥段。加入鮮湯約1斤(也可用雞粉加水),旺火蒸製即可。
2藥膳烏雞湯
母烏雞一隻,明參、當歸、黃芪、黨參、蓮子、山藥、百合、苡仁、紅棗、枸杞子各適量,全部洗淨。
烏雞整淨後過沸水,放進燉鍋中,加入快滿鍋的水,大火燒沸後放入明參、當歸、黃芪、黨參、蓮子。沸後打去浮沫,加蓋改微火煲。
再放入山藥、百合、苡仁,加蓋繼續煲。
前後共煲大約半個時辰後,放適量鹽,再加入紅棗和枸杞子,加蓋再煲片刻。煲至軟爛後起鍋倒進湯缽裏即成。煲湯最好用老母雞。
用法:
食肉飲湯,早晚適量。
功效:
大補虛、益助陽氣,滋陰補腎。
同治與廣饒肴驢肉
據史料記載,山東廣饒肴驢肉有悠久的曆史。據說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樂安關帝廟大殿落成,百官聚集朝賀。盛筵之上,唯肴驢肉受人青睞,被推為百味之冠。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廣饒肴驢肉曾由當地武舉崔萬慶推薦到北京兵部差務府,專供武士享用。禦醫認為可大補皇帝,肴驢肉被納入禦膳房。“旅居京華騎驢郎,殘羹冷炙豪門光。當年不知驢肉美,何事扣門卻芳香。”這是光緒年間,戊戌七君子之首康有為到山東廣饒,品嚐當地特色食品肴驢肉後揮筆賦詩。從此,廣饒肴驢肉聲名鵲起。
製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