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國家人才競爭力分析(3 / 3)

8.人才外流嚴重

目前對我國人才流失狀況缺乏總體的統計資料,但有關數據顯示,我國與很多發展中國家一樣,在人才國際競爭中處於弱勢,人才流失嚴重,吸引和留住人才的任務十分艱巨。

我國人才流失主要有以下三種情況:

一是留學人才滯留不歸。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共有70.02萬人赴108個國家和地區留學,僅17.28萬留學人員學成歸國。目前在外的52.74萬留學人員中,共有35.66萬人仍在國外學習、從事合作研究、作學術訪問等。去年中國留學回國人員總數為2.01萬人,創下1978年以來的最高值。2003年留學回國人數較上年同期增長了12.3%,其中,自費留學回國人數增長了15%,公派留學回國人數增長了7.4%。留學回國人員絕對數雖然不斷增加,但占留學人員總數比例卻不斷下降,幾年前為三分之一,而現在卻不到四分之一。我國最著名的兩所大學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涉及高科技專業的畢業生分別有82%和76%去了美國,有人戲稱之為美國大學的預科班。在美國矽穀的20萬名工程技術人員中,有6萬名是中國人,占近三分之一。日本也每年從中國聘走工程師8000人。1999年美國簽發的11.5萬份特殊科技人才的H-IB簽證中,印度科技人員位居榜首,占46%,其次是中國大陸,占10%。而我國留學回國人才數量和比率都不如印度,僅2001年印度就吸納了從美國回國的人才10萬多人,印度信息技術人才外流的比例已經從1992年的25%下降到1999年的14%。高級留學人才滯留國外的比例又高於一般留學人才。中國留美博士生畢業後大部分選擇留在美國尋求發展。1988~1996年期間,大約85%(約14000人)的中國理科與工科博士畢業生打算留在美國,48%的中國博士生在獲得學位時就已經在美國找到工作。計劃留在美國的中國留美博士生數量比其他國家多。大部分獲得了博士學位的留日中國學生也留在了日本。據日本法務省的統計,在1990年,中國人在日本大學教書,有教授資格的人僅331人,而在2000年,突破了3000大關,達3300人。有關研究表明,發展中國家在經濟起飛階段,2/3留學生歸國工作,1/3留學生在國外工作和溝通信息,回歸率與滯留率保持2:1是較合理和有利的。而我國卻呈現1:3甚至更低的倒比現象。留學人員具有年輕、專業知識好、國際化素質較高等特點,很多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急需的緊缺人才,大量留學人員的滯留不歸是我國人才資源的重大損失。

二是人才大量流向外資企業。最新統計顯示,在“三資”企業工作的中國人已近1500萬人,其中擔任管理和技術工作的人就有約200萬人。特別是許多外國公司在中國設立的研發機構成了外資企業爭奪我國高層次人才的橋頭堡。目前已有來自14個國家的400多家世界500強企業在華建立了研發機構,他們總共成立的研究機構近百個,僅北京就有15個。其中以朗訊麾下的貝爾實驗室規模最大,擁有科研人員500多人,其中具有博士、碩士學位的達96%;微軟中國研究院的60多名研究人員中,20名有國外留學背景,40名是中國著名學府的博士;IBM公司中國研究中心的60多名研究人員全部具有碩士或博士學位。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經濟時報》1999年2月2日報道:“這些青年才俊如果不到微軟,不到別的跨國公司,將來都應當是在863計劃、攀登計劃等國家科技攻關計劃中‘過關斬將’的角色,有的還可能會成為學科帶頭人!”外資企業也成為我國人才流向國外的中轉站,據估計在外資企業工作的人才近三成輾轉世界各地,成為跨國流動人才。

三是直接出國就業。目前,中國自主擇業的白領正逐步取代勞務輸出的“藍領”,成為出國就業的主流。在新加坡大公司裏隨處可見中國白領忙碌的身影,他們分布在從尖端科技到教育的多個領域,從事高科技研究或企業管理方麵的重要工作。近3年來,赴新加坡任教的中國教師數量已占華文教師總數的9%。澳大利亞政府最新的調查顯示,在過去5年中,赴澳定居的15.5萬技術人才中,中國內地人最多。許多專家認為,中國“入世”之後麵臨第三次人才外流高峰。與改革開放後的兩次人才流失不同的是,這次人才外流是“在職”流失。有關專家警告,中國白領出國引發的第三次人才外流,將影響中國高科技發展。

我國人才流失情況比較突出,對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影響較大的領域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麵:

信息、生物等高科技人才流失。隨著經濟全球化與高科技的發展,高科技人才短缺成為世界各國共同存在的問題。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的高科技人才即已成為發達國家爭奪的重點,從而導致我國高科技人才的大量流失。“九五”期間,我國超導領域的一個重點項目獲得了一批國際先進成果,但這個項目所培養的博士生90%去了國外。最近,上海半導體人才流失嚴重,中芯國際、宏力、華虹NEC等知名半導體企業的200多名工程師流往新加坡,其中僅去UNCI的就有40多人。我國高科技人才也是外資企業在華人才爭奪的重點。微軟中國研究院實施一項被稱為“微軟學者計劃”的計劃:微軟將每年從中國各大學計算機專業最優秀的博士生中挑選10人,授予“微軟學者”的名譽稱號,獲得這一名譽的博士們將享受到以下待遇:每年由微軟資助出國一次,參加學術會議或者訪問微軟總部;免費獲得微軟軟件;暑假可在微軟中國研究院工作並獲得另外的報酬等。目前,我國每年培養的軟件相關專業的畢業生有5萬人,其中進外企或出國的占50%;國有企業流出的軟件人員有44.7%流向外商獨資或合資企業,有20.5%去國外深造。我國高科技人才本來就十分缺乏,人才的流失使這些類型的人才更為緊缺,嚴重地影響了我國科技競爭力及高科技產業的創新能力。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計算機係教授孫家廣認為,軟件業是優化產業結構、加速傳統產業改造的基礎產業,也是體現國家競爭力的戰略性產業,但是軟件人才的外流與匱乏限製了經濟的發展。中國科技大學校長朱潔時說:“新型人才外流令人擔憂,每年科技大學舉行畢業典禮時,四分之一的人就已辦好了出國手續。中國信息人才比例在世界居倒數第三位,中國人才始終處於被爭奪一方。”

外貿、金融、保險等重要經濟領域人才流失。外貿、金融、保險等涉外程度高、國際競爭激烈的經濟領域,也是國際人才競爭激烈的領域。爭奪有關人才成為這些領域的外企在中國發展的重要策略。原外經貿部工作5年以上的大學生有75%流向外資企業。北京從事外交、外貿的人員工作5年以上的留下不到20%。眾所周知的微軟中國公司以百萬元年薪高價挖走原外經貿部一直參加我國“入世”談判、掌握國家重要商業機密的處長齊紅兒成為我國此類人才流失的典型案例。在保險、金融等領域,高級人才“辭職”投奔在華外資相關企業的事情屢有發生。外資銀行一方麵盯牢中國的市場,另一方麵還盯住中國銀行業界的高級管理人才。中國銀行中外語水平高、有良好客戶關係且熟悉我國金融政策的人才大量流失。據統計,中國銀行幾年內流失人才4403人,其中六成以上流向了外資金融機構。美國某獵頭公司曾公布了一份囊括我國金融界2000多名高級人才的名單,其中詳述了每位高級人才的適合職位。2004年1月美國銀行在上海聘任了兩名高級經理,以拓展其在中國大陸的環球財務管理業務。該行同時還拋出了一個更大的人才“訂單”:該年內,美國銀行為其在北京、上海、廣州的機構增聘130多名中國員工。高級人才的流失直接影響到我國這些領域的國際競爭力。

國防科技人才流失。國防科技人才流失在20世紀90年代顯得最為突出。某國防研究單位自1994年承擔國家重點研製項目以來,5年間負責研製的副主任設計師、高級工程師3人擅離職守。某國防研究所自1996年以來,已有8名科技人員離職。某兵器研究所1998年就有多人擅自離職,其中1名離職人員是研製生產某型裝備的主任設計師和隨機技術資料維修手冊的主任編輯,他已辦好出國手續與妻子出國留學。某飛機製造公司近10年來離職的國防科技人員有60多名,某航空研究所有100多人離職,某兵器研究所有32人離職。南京一所國防科研機構的技術骨幹不辭而別流向外企。西部地區11個軍工企業中,已有數百名高級人才被跨國公司挖走。據《中國國防報》報道,中國軍方對中國西部國防科研院所和軍工企業進行了一項調查,結果顯示,1996年到1998年期間,該地區國防科技人才流入每年以12%的速度遞減,但人才流出卻以每年18%速度遞增。分到國防係統的大學畢業生亦有逐年減少的趨勢。某研究院90年代人才流失率達到15%~20%。一些媒體驚呼:外企接送員工的班車已經徑直開到我航天係統國防高科技公司的大門口。國防科技人才流失的去向主要是外資企業和出國留學。流失的人才大多是通信、軟件等通用性專業的人才。國防科技人才流失的總量雖然不算大,但對國家安全的影響卻最為直接和嚴重。由於國防科技人才外流,致使部分國防科研項目研製受到影響,對國防安全構成威脅。

國家重要科研機構人才流失。國家重要科研機構是我國高級科技人才的聚集地,因而也成為國際人才爭奪的重要目標。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計算機研究所等研究機構的人才流失嚴重,承擔國家某國防項目的3個主任設計師被外國機構挖走。中科院物理所200多名高級科研人才近年內被外資企業高薪挖走。中科院計算所所長李國傑院士認為,目前,國內各個科研機構普遍存在留人難的問題。國內學成的大量學生,他們的首選是出國,再者是去外企,最後的選擇才是在國內的科研院所工作。國家重要科研機構代表著我國科技事業發展的最高水平,這些單位高級科技人才的流失直接影響了我國科技事業發展和我國科技的國際競爭力。

9.海外人才吸引乏力

一方麵我國人才大量流失,另一方麵我國從海外吸引的人才卻很有限。

海外人才引進數量不足。改革開放20多年來,全國累計引進海外人才已超過210萬人次。2001年全國引進外國專家和港澳台專家約44萬人次,其中外國專家約25萬人次,港澳台專家約19萬人次。2001年在我國工作6個月以上的外國人才共16.5萬多人,除去外商投資企業派來的高級管理人員和隨引進技術合同來華從事技術服務的人才,真正由我國企事業單位聘請的外國人才僅2萬多人。而同期僅持工作簽證(不包括移民)到美國工作的外國人才就達20萬人,在新加坡工作的外國人才有9萬多人,德國僅IT項目就引進1.3萬多人。

我國企事業單位外籍人才所占比例很低。我國最具開放性的大學清華大學,2002年聘請長期專家53人,約占該校4000多名從事教學科研工作人員的1.25%。而新加坡高校近40%的教授、講師為外籍人才,科技局約25%的科研人員為外籍科學家。有的國家高校的外教比例高達80%以上。在美國的高科技公司中,外國科學家和工程師占科技人員總數的90%。日本計劃使外籍科研人員比例達到30%。我國城市人口中外國人所占比例也很低,目前北京與上海的常住外國人口分別為0.5%和0.4%,而紐約為這一水平的42倍。專家認為,外國人常住人口不足城市總人口10%至15%的城市,不能視為國際化都市,外國人才達不到一定比例的公司也不能定位為國際化公司。我國城市和企事業單位離人才國際化還有相當的距離。

對外籍人才的引進和使用還不夠普遍,隻是少數地區和單位的行為。沿海發達地區和大城市引進的海外人才數量占在華服務海外人才總量的70%以上,而西部地區引進數量偏低,2002年在新疆工作的外國人才隻有120多人。

目前,我國企事業單位聘請海外人才短期工作和從事谘詢、指導和顧問工作的較多,長期或直接參與技術和管理工作的較少。引進的專家中退休專家、掌握適用技術的專家較多,而在職的高層次、從事基礎和創新研發的緊缺人才的引進數量不多,兩者的比例約為9:1.這與我國流失的人才大多為年輕、緊缺專業人才剛好相反,反映了人才流出之強勢和人才引進之弱勢。

吸引外國留學人才是國際人才爭奪的主要方式之一,一個國家外國留學人才狀況是影響和衡量該國吸引國外人才能力的重要因素,也從一個方麵反映了一個國家高等教育的發展水平。我國接收的外國留學生數量小於許多發達國家。2002年美國接收外國留學生達58萬人;英國為學曆生24.3萬人、語言生70萬人;俄羅斯為9萬多人;日本2003年超過10萬人。而2003年我國共接收了來自175個國家的各類來華留學人員僅77715人次。其中多數為非學曆生和亞洲、非洲的留學生,來自歐美的人數很少。按照來華留學生的類別統計,學曆生24616人,非學曆生53099人。從國別統計看,來華留學生人數位居前列的是韓國35353人、日本12765人、美國3693人。我國接收的外國留學生占在校學生數的比例則更低。在美國名牌大學理工科專業的博士研究生中外國留學生比例超過了70%。英國宣布到2005年,要使外國留學生占到本國學生的25%;德國計劃將外國留學生比例提高到20%。這種差距反映了我國高等教育發展水平和高素質人才培養特別是國際化人才培養能力與發達國家的差距。

外國人才占本國人才的比率反映了在人才國際競爭中進攻力的大小;而本國人才的流失率則反映了在人才國際競爭中防禦力的大小。根據二者情況,人才安全有三種狀況:引進人才多,流失人才少,則該國人才競爭的攻擊力和防禦力都強,在人才競爭中處於攻勢和優勢,人才安全自然有保障;引進人才少,流失人才也少,屬於人才競爭攻擊力弱而防禦力強,即攻不足而守有餘,在人才競爭中處於守勢,但還能基本守得住,人才安全暫時還有保障;而引進人才少,流失人才多,則人才競爭中攻擊力和防禦力都很弱,那麼該國在人才國際競爭中就處於被動挨打的狀態,人才安全形勢嚴峻。我國現在正屬於第三種情況。我國在國際人才競爭中整體上處於弱勢和守勢。因此,通過實施人才戰略增強我國人才國際競爭的攻擊力和防守力,保障我國人才安全,已是迫在眉睫。

10.企業人才競爭力不強

企業是人才競爭主體,但與國外企業相比,我國企業人才競爭力不強,在人才國際競爭中處於不利地位,是影響我國人才競爭力的重要因素。這集中體現在兩個方麵:一是企業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水平有待提高。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國內2100多家不同背景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及其製度建設狀況的調查,當前中國企業人力資源管理還處在從傳統人事管理向現代人力資源管理的轉型時期,與企業發展戰略相結合的人力資源規劃、後備幹部管理、員工職業生涯管理、員工申訴等方麵普遍做得較差。二是國有企業人才流失嚴重。調查顯示,在過去5年內,被調查的國有企業共引進各類科技人才7813人,流出各類科技人才5521人,流出引入比為0.71.其中,北京、上海、廣州三市由於外企、合資企業以及有實力的私營公司很多,國有企業人才流失現象嚴重。有些國有企業正在出現人才空洞。2000年遼寧省工程技術人員的數量比10年前下降了25.7%,人才流失量比10年前增加了1.3倍;企業生產一線的技術工人和有技師職稱的工人比10年前分別減少了21.53%和16.90%。國有企業經營管理人才留不住的問題也比較嚴重。據對53戶中央骨幹企業經營管理人才流動情況的調查統計,1998年以來,有71766名經營管理人才因各種原因離開原企業,占現有經營管理人才的10.8%。其中到“三資”企業的10446人,到其他國有企業的28506人,到黨政機關和事業單位的6056人,出國、考學及其他去向的26758人。一些企業流走的經營管理人才比同期引進的大中專畢業生總數還要多。2003年,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對150名首席執行官和企業高層管理人員的調查結果《中國企業領袖調查》顯示,今後兩年內企業管理人才的可能離職率高達54%,今後3年內不具備足夠管理人才儲備的企業比例高達90%。據零點研究集團2003年11月27日公布的研究報告顯示:中國有近六成的國有企業中存在著人力資源危機,約有三成五的國有企業認為人力資源危機對其企業產生了嚴重影響。大中型國有企業是我國經濟的支柱力量,大多分布在關係國計民生的重要領域,人才流失已嚴重影響了我國國有企業乃至國家經濟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