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國家人才競爭力分析(1 / 3)

進行國家人才競爭力分析,明確我國人才競爭優勢與劣勢,是製定國家人才競爭戰略的基礎。

一、我國人才競爭優勢

1.人才總量可觀

建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20多年來,我國人才隊伍建設取得了巨大成績,已經初步形成了一支規模宏大、門類齊全、素質較高的人才隊伍。根據《2002—2005年全國人才隊伍建設規劃綱要》,到2000年底,我國具有中專及以上學曆或專業技術職稱的各類人員達到6360萬,其中黨政幹部585.7萬,占9.2%;企業經營管理人員780.1萬,占12.27%;專業技術人員4100萬,占64.47%;其他人員894.2萬,占14.06%。高技能人員也是重要的人才資源,目前取得職業資格證書的人員已達4500萬人次,其中取得技師和高級技師職業資格證書的已達70多萬人,這是支撐我國發展為世界工廠的重要力量。我國人才總數在世界上名列前茅,目前,我國科技人力資源總量已達3200萬,研發人員總數達105萬人年,分別居世界第一位和第二位。

2.有一批具有一定國際競爭力的高層次人才

我國有一批在國際上具有一定競爭力、在有關領域處於世界前沿水平的高層次人才,他們是我國人才隊伍的核心力量,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進行國際競爭的骨幹,是決定我國人才實力和國際競爭力的關鍵。

我國高層次人才主要有以下人才群體:

兩院院士:兩院院士是我國高級人才隊伍的塔尖。截止到2003年底,有中國科學院院士1027人,中國工程院院士660人。

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從1984~1998年,經國務院主管部門批準選拔的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科學、技術、管理專家共5206人。

享受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1990年,黨中央、國務院決定給作出突出貢獻的專家、學者、技術人員發放政府特殊津貼。15年來共有15.17萬人獲得政府特殊津貼。

“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為了培養造就一批能進入世界科技前沿,在世界科技界有較大影響的傑出科學家和具有國內領先水平的跨世紀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在各學科領域培養了一大批有較高學術造詣、成績顯著、起骨幹作用的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後備人選,1995年11月,人事部、國家科委、國家教委、財政部、國家計委、中國科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聯合下發了《“百千萬人才工程”實施方案》。至今,列入“百千萬人才工程”的國家級人選已達1397人,省部級人選近2萬人。

博士生導師:博士生導師是各學科領域的權威人士、學術帶頭人。據教育部高校學生司發布的2002~2004年博士生導師資料統計,全國大學有22857名博士生導師。

長江學者特聘教授:為了加強高等學校骨幹教師隊伍和學術梯隊建設,吸引和遴選中青年傑出人才,培養、造就有國際領先水平的學科帶頭人,帶動一批重點學科趕超或保持國際先進水平,提高我國高校在世界範圍內的學術地位和競爭實力,教育部決定與香港愛國實業家李嘉誠先生及其領導的長江基建(集團)有限公司合作,投入專項資金,實施“長江學者獎勵計劃”,建立特聘教授崗位製度。“長江學者獎勵計劃”實施5年來,共有74所高校聘任了537位特聘教授、講座教授。

獲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者: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是經中央領導批準,由國務院於1994年設立的。國家設立這項基金目的是促進高層次青年科技人才的成長,鼓勵海外優秀青年學者回國工作或以適當方式為國服務,加速培養造就一批進入世界科技前沿的優秀學術帶頭人。10年來,該基金共受理中青年學者申請5489人次,經同行評議、專家評審組評審、評委會評定,已經有1174名申請者獲得了資助,占申請總人數的21.39%。獲資助者中,1116人具有博士學位,其中在國內取得博士學位的為750人,占總數的67.2%,在國外取得博士學位的為366人,占總數的32.8%。

863計劃科學家:863計劃等國家重點科技工程聚集了一大批優秀科技人才,他們可以說是我國在科技領域進行國際競爭的骨幹力量。到2001年,參加863計劃研究工作的科學家前後約4萬多人,造就了一批站在國際高技術研究前沿、具有很深的專業造詣、又具有戰略性技術決策能力的“戰略科學家”,培養了一批具有戰略思想和交叉綜合能力的複合型帥才,培養了一批有雄厚技術基礎、創新能力強的工程技術人才,培養了一批懂經營、善管理的高技術企業家和一批現代科技管理專家。

3.有豐富的海外留學人才和華人人才資源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共有70.02萬人赴108個國家和地區留學,17.28萬留學人員學成歸國,近10年來留學回國人員以年均13%的速度遞增。目前在外的52.74萬留學人員中,共有35.66萬人仍在國外學習、從事合作研究、作學術訪問等。海外留學人才是我國高級人才資源的重要來源,留學回國人才已在我國高層次人才隊伍中占了相當的比例。據統計,不包括新近增選的,留學回國人員在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占81%,工程院院士中占54%,教育部直屬高校目前在崗校長中,有77.61%有過留學經曆。863計劃專家委員會(組)成員中,歸國人員占70%以上。62.31%的博士生導師是留學回國人員。

海外華人人才是我國更廣大的海外人才資源來源。據不完全統計,全世界海外華人已超過3000萬人,分布在136個國家和地區,其中亞洲占87.8%,美洲占8.8%,歐洲占2.1%。海外華人中蘊藏著豐富的人才資源。據1990年統計,美國華人有360萬人,其中40.3%具有大學學曆,18.8%具有碩士學曆,3.4%具有博士學位。據統計,全美第一流科學家與工程師中具有中國血統的占四分之一,全美著名高校的係主任中有近三分之一為華人。矽穀7000多高新企業中,17%的總裁為華人。

擁有大量海外留學人員和華人人才資源,是我國吸引海外人才資源的一大優勢。

4.有一定人才創造力

我國科學知識生產數量增長很快。從我國科學論文在國際三大權威索引——科學引文索引(SCI)、工程文獻索引(EI)和國際科技會議論文索引(ISTP)所占總數的世界排序來看,20世紀90年代前5年一直在15名左右徘徊。2000年度,中國科技論文數首次超過俄羅斯和西班牙,在SCI中,由1999年的第十位躍居世界第八位。2002年、2003年,在國際科技論文數量排序中,我國列在美國、日本、英國、德國之後,連續保持世界第五位。自1998年以來,我國科技論文數量增長了一倍多。從國內專利申請受理量和授權量來看,2001年分別達到16萬餘件和近10萬件,分別比1991年增加了263%和364%。

我國整體科技實力已居發展中國家前列,部分重點和關鍵領域已接近或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在世界高科技領域占有一席之地。如在生物領域,植物基因圖譜研究、兩係法雜交水稻技術、動植物轉基因技術、基因工程藥物和疫苗等技術的突破,使我國生物技術的麵貌發生了實質性變化,有些技術已經進入國際先進行列;在納米技術領域,以納米碳管為代表的準一維納米材料及其陣列體係、在非水熱合成材料方麵處於國際領先地位,納米複合材料、納米氧化物、半導體和金屬的單個納米粒子、反映不同材料界麵的納米塗層、新型的納米功能材料等方麵,我國的研發水平已與領先國家持平;在競爭最激烈的信息技術領域,我國已占領了若幹灘頭陣地,智能計算機、大型軟件、光電子器件和微電子光電係統集成以及通信等關鍵技術取得了重大突破;自動化領域選擇的關鍵技術取得了全麵突破,某些技術不僅研究水平高,應用方麵也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如特種機器人實現了從無到有的飛躍,使我國在這一領域一步躍入世界先進行列;能源領域圍繞高溫氣冷堆、快中子增殖反應堆等堆型的研製,攻克了一批關鍵技術,10MW高溫氣冷核反應堆的建成,標誌我國在和平利用核能方麵,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新材料領域取得一批重要成果,人工晶體研究開發方麵繼續保持國際領先地位,高性能氮化矽陶瓷研究引起國際矚目,光電子基礎材料技術的一些方麵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在航天領域,我國取得了“神舟”五號載人航天實驗的圓滿成功,步入世界先進航天大國之列。

5.有較強的人才培養能力

改革開放後特別是近幾年來,我國教育得到迅速發展,人才教育培養數量很可觀,總體規模居於世界前列。2004年全國普通高等教育招生447.3萬人,在校生1333.5萬人;全國研究生教育招生32.6萬人,在學研究生82.0萬人;全國普通高中招生821.5萬人,在校生2220.4萬人;各類中等職業教育招生548.11萬人,在校生1367.9萬人;全國初中招生2078.2萬人,在校生6475.0萬人,畢業生2070.4萬人;普通小學招生1747.0萬人,在校生11246.2萬人,畢業生2135.2萬人;特殊教育招生5.1萬人,在校生37.2萬人。從而使我國人才資源有著豐富廣泛的來源和較好的可持續發展基礎。

特別是我國高素質人才培養能力得到很大提高。截止到2001年底,全國共授予碩士學位61.6萬人,授予博士學位7.8萬人。近幾年研究生擴招,使在讀博士生人數和授予博士學位的人數大幅度增加。按教育部的規劃,到2010年,中國年授予博士學位的人數將達到5萬人,躍居世界第一位。

博士後是我國培養高級專門人才的重要途徑。到2003年已在全國43個部門、27個省市所屬的277個單位設立了947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在29個省(區、市)建立了641個企業博士後工作站。全國累計招收博士後研究人員3.2萬多人,在站博士後研究人員1.2萬多人。

6.有較強的人才戰略能力

我們常說,社會主義社會具有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集中力量辦大事的能力就是戰略能力,這種優勢就是戰略優勢。兩彈一星、載人航天、863計劃等取得的成功就是很好的例證。在人才戰略上也是如此,在戰略規劃、社會動員、宏觀調控、人才引進、人才培養、人才使用等方麵,能夠打破部門、地區、單位的界限,迅速集中優勢力量,在人、財、物上集中力量統一指揮,充分發揮有限資源的作用,確保關係全局、長遠發展的戰略重點目標的實現,具有很強的戰略規劃、戰略動員、戰略實施能力。

7.人才成本低

勞動力包括人才的低成本是我國吸引外商投資的一個重要原因。如廣州一個員工的工資加福利、養老保險等平均每小時為12~20元人民幣,折為1.5美元到2.4美元左右,基本上相當於發達國家勞動力成本的十分之一至二十分之一,僅此一項就會給投資者帶來非常可觀的回報。2000年,我國R&D人力的人均勞務費為2.25萬元。R&D經費中勞務費所占的比例,1987年隻有16.7%,2000年的比例達到23.2%,而一般的發達國家都在50%以上,同處於第三世界的墨西哥也有55.8%,這說明我國的人才成本還處於較低的水平上。跨國公司紛紛在中國設立研發機構也正是看好我國人才的質優價廉。

二、我國人才競爭劣勢

1.人才總量相對不足

我國人才的總數不少,但與發達國家相比,人才占人口和從業人員比例低,人才密度即人才相對數量小。目前我國專業技術人員僅占全部從業人員的5.5%,隻相當於發達國家的四分之一。每百萬人從事研究與發展的科學家和工程師人數,2000年中國為545人,德國為3161人,韓國為2319人,新加坡為4140人,俄羅斯為3481人,美國1997年為4099人,加拿大1998年為2985人,英國1998年為2666人,澳大利亞1998年為3353人。2001年,我國每萬人中從事研究與開發的科學家與工程師僅為20人,相當於發達國家的五分之一。根據《中國國際競爭力發展報告(2001年)》,1999年,在合格工程師的指標得分上,中國為4.2,美國為7.43,日本為7.03,韓國為6.28,巴西為7.54,印度為8.53.在企業研究與開發人數比例的指標得分上,中國為0.25,美國為2.96,日本為4.65,韓國為1.97.近幾年我國高等教育發展速度雖然很快,但中國大學生占總人口比例僅為二十五分之一,遠遠低於發達國家三分之一左右的水平。在我國從業人口中,高等教育程度者僅占4.7%。從人才總量上講,我國與發達國家差距不大,算得上人才大國,但從人才密度上講,我國還是人才小國,是人才貧乏的國家。

2.人才隊伍素質總體偏低

雖然我國人才總數不少,但其中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數並不多,總體文化素質偏低。到目前為止,我國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數不到美國的十分之一,不到日本的四分之一。2000年,我國專業技術人員平均受教育年限為13.05年,相當於大學一年級水平,其中不具備大專及以上水平的接近60%,具有本科學曆的人員比例為13.5%,研究生的比例還不到1%。而日本專業技術人員平均受教育年限為14.4年,其中具有大專及以上水平的人員超過四分之三,具有本科學曆的比例接近50%。企業經營管理人才的文化素質更低。據中國企業家調查係統對全國3500多名企業經營管理者的調查,認為當前高層次企業經營管理人才素質低的占40%,一般的占49.9%,高的占10.1%。據《中國勞動統計年鑒(2003年)》,單位負責人中大學本科學曆者占12.5%,研究生學曆者占1.4%。私營企業經營管理人員文化素質更低,私營個體雇主初中文化程度的占55.4%,小學文化程度的占16.3%。

3.人才效能不高

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人才的創新能力不足,人才資源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第一資源的作用發揮得不充分。

盡管中國近年來科研產出數量增加很快,但與主要發達國家的科學論文產出比較,占世界科學知識生產數量的比重仍然較小。從占世界SCI論文數量的比例上看,美國基本穩定在30%左右,英國、日本也都在8%左右,而中國僅占3%左右。我國科技論文的產出率與其他國家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2000年每100R&D人力的科技論文數,瑞士為40.8篇,加拿大為38.0篇,意大利為34.2篇,美國為34.4篇(1999年,以R&D研究人員為基礎計算),法國為22.5篇,韓國為17.1篇,日本為13.8篇,台灣地區為16.0篇,而我國大陸隻有5.4篇。更重要的是,從衡量科學知識生產質量的論文引用率來看,我國在國際上發表科學論文的引用次數與美英德日等國相比距離較大,在過去10年間,我國科技論文被引用次數在世界上僅排第18位。

在技術發明專利上我國與發達國家的差距更大。居民專利權申請文件數量,2000年中國為25592件,日本為388879件,韓國為73378件,美國為175582件,德國為78754件,英國為33658件。自1985年中國實施專利法以來,中國企業發明專利累計申請量約為2.2萬件,而外國企業申請了14萬件,是國內申請量的6.4倍。2001年,外國人在華發明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分別占總數的52.5%和66.9%。特別是在信息、生物、醫藥等產業領域的核心專利上,我國基本上受製於人。據有關資料顯示,1994~1998年,在我國一些高新技術領域外國專利申請量占有很大比重,如計算機領域占到70%,醫藥特別是西藥的原料藥占到70%以上,生物技術占到87.3%,通信技術占到92.4%,半導體占到90%。從1998年到2000年,在信息技術領域的某些行業,我國國內發明專利與外國在中國申請的發明專利數量比值為1:9.從1987年到2000年,在包括航空航天、計算機、電信等在內的幾大高技術產業領域中,國內被授權的發明專利大約在2497件,而國外則大約有6783件。我們在許多領域依然還缺乏“中國製造”所需要的真正的核心技術。國家設立的兩項科技大獎——國家自然科學獎和國家技術發明獎,已經3年無人摘得頭獎。這說明我國科學研究總體說來還是模仿跟蹤多,創新突破少,尤其在基礎研究領域,有原始創新的成果更少。有學者指出,我們的科研立項,大概有90%~95%屬於跟蹤立項,而屬於開拓領域或具有原創性,引導別人跟著我們去進行研究的領域項目很少。絕大部分都是別人熱起來,我們跟著熱。從人才隊伍的能力上講,我國離人才強國的目標還有很大的差距。

人才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有待提高。科技進步因素在國民經濟中的貢獻率隻達到30%(工業)~46%(農業),與發達國家70%~80%的貢獻率相差很大。我國人均勞動生產率也大大低於發達國家,據世界勞工組織2003年8月31日的報告,2002年美國的勞動生產率是60728美元,歐洲國家平均為43034美元,而我國最發達的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以及環渤海京津唐地區勞動生產率平均隻有8900美元。

4.人才結構性矛盾突出

在人才層次結構上,一般性人才多,高層次人才缺乏。據2000年統計,我國人才資源總量占人口資源總量的5%,而高級人才數量僅占人才總量的5.7%。我國29個專業技術係列中具有副高以上職稱的人員共157.3萬,僅占專業技術人員總數的5.5%。我國至今沒有獲諾貝爾獎的科學家和文學家,也說明了我國缺乏科技文化方麵的國際頂尖人才。而經濟領域則缺乏世界級企業家和優秀的職業經理人才。

在人才專業結構上,傳統性人才多,影響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和國際競爭的金融、財會、外貿、法律以及信息、生物等高新技術方麵的專門人才缺乏。我國金融行業從業人員300多萬,其中具有碩士學曆者不足1%。多數銀行高級人才所占比例遠遠低於全國平均水平,如2002年,中國工商銀行高級職稱人員占專業技術人員比例為1.2%,中國農業銀行為0.8%,中國銀行為1.2%,中國建設銀行為1.8%,交通銀行為1.2%。我國保險業從業人員15萬多人,精算師的需求量至少為5000名,而具有國際精算師資格者不足百人。根據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需要,至少急需35萬名注冊會計師,而目前實際具備從業資格的隻有8萬人左右,其中被國際認可的不足15%。隨著中國經濟繼續跨越式發展,未來高層次財會人員和國際注冊會計師的需求缺口會越來越明顯,中國急需更多與國際接軌、熟練掌握國際財會界遊戲規則的高級人才。5年內我國自主從事外貿活動的企業數預計將翻一番,新需求外貿人才180萬人,而我國高校相關專業的畢業生每年約13萬人,隻能滿足需求量的三分之一。據統計,全國現有政府機構或部門及大中型企業經濟貿易部門共需要300多萬國際商務談判人才,而全國從事國際商務談判的高級人才不足萬人,其中真正有談判經驗、接受過係統理論教育、擁有資格證書者更是寥寥無幾。信息產業迅速發展使這方麵人才需求量激增,據人事部、教育部等六部門聯合發布的緊缺人才報告,計算機專業人才需求年增長百萬。到2005年我國軟件產業的規模將達到2500億元,需要軟件高級人才6萬人,中級人才28萬人,初級人才46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