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明確在行業競爭格局中所處的位置,即行業競爭地位。企業如此,區域和國家也要明確其行業或產業在國內和國際行業或產業中的競爭地位。人才的就業和職業往往具有行業性,企業的行業競爭地位影響其在行業內的人才競爭力。如行業的龍頭企業對該行業的人才就具有很強的吸引力。
二是明確所在區域競爭格局中所處的位置,即區域競爭地位。人才競爭首先在區域內進行,區域競爭地位影響競爭主體在區域內的人才競爭力,如區域內實力強、知名度高的企業在本區域內一般具有較強的人才吸引力和競爭力。
三是明確在人才競爭格局中所處的位置。人才競爭地位既受整體競爭地位的影響,也與人才領域因素有關。如在亞洲最佳雇主、中國大學生最佳雇主等調查評選中,招聘製度、工作環境、福利待遇、人才培養、發展機會等對人才吸引力影響很大。最佳雇主即對人才最有吸引力的企業與企業的實力有關係,但其入選及排名與實力並不完全一致,如入選2005中國大學生最佳雇主的有海爾、IBM、寶潔、聯想、微軟等企業,海爾、聯想排在了很多實力比自己強得多的跨國公司前麵。這說明人才競爭地位既與整體競爭地位有關,以整體競爭地位為基礎,又有一定的獨立性。人才競爭力是整體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人才競爭地位不僅受整體競爭地位影響,也反過來影響競爭主體的整體競爭地位。
四、明確人才競爭對象
適合的才是最好的,不同發展水平的地區和組織需要的人才層次和類型不同,人才競爭戰略要明確人才競爭對象定位。如發達地區人才競爭層次高於不發達地區,大城市人才競爭層次高於中小城市,城市人才競爭層次高於農村。發達地區人才競爭主要是高層次人才競爭和緊缺人才競爭,如北京市人才戰略目標是:“積極構築全國高層次人才的凝聚中心、培育中心、創業中心、輻射中心,形成充滿生機、人才輩出的興旺局麵。”而不發達地區和中小企業人才競爭的目標主要是適用性人才,而不要求高精尖。
人才競爭對象層次與競爭主體層次基本是一致的,如一流地區和組織競爭一流人才,二流地區和組織競爭二流人才,三流地區和組織競爭三流人才。這樣形成人才競爭的層次分工和人才競爭的梯級格局,避免不顧實際情況盲目爭奪高層次人才、熱門人才的人才混戰。
五、明確人才競爭戰略目標
目標定位即通過人才競爭戰略未來要達到什麼樣的地位。作為未來指向的人才戰略定位主要是指戰略目標定位。
不同發展階段和水平的區域、組織,人才競爭戰略的目標定位不同。一些在全國具有競爭力的省市提出構築人才高地、建設人才強省、人才大都市等目標,如上海在上世紀90年代就率先提出構築人才高地,近年來又提出“構築國際人才資源高地”;北京提出要建設人才之都;廣州要建設人才大都市。而一些較落後地區則提出建立局部人才高地、人才窪地等戰略目標,如陝西提出構築西部人才高地,廣西提出建設人才小高地。
人才競爭戰略目標定位與競爭主體總體地位和競爭發展目標相一致。與競爭主體總體地位相一致的人才競爭戰略定位,是常規性人才競爭戰略;與競爭主體總體地位不相一致、超過其實力水平的人才競爭戰略定位,是超常規人才競爭戰略。一般來說,人才戰略定位要與其實力相一致,如果不相一致,除戰略製定失誤、脫離實際情況外,有意識超常規的競爭戰略,可能出於兩種情況:一是戰略主體總體超常規競爭發展戰略的需要,戰略主體在總體上實施超常規發展戰略,因而需要人才戰略也實施超常規發展;二是實施人才資源優先發展戰略,使人才資源發展目標和水平高於經濟社會總體發展水平,試圖通過人才資源的超常規發展帶動經濟社會的超常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