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人的消費觀念是盯緊城市的,他們的消費特征是明顯的模仿城市。所以刻意把這部分消費者區分開來,甚至為給他們設計的產品農村化的包裝、品牌名稱是不適當的,這是一種品牌歧視,農村消費者會感受得到並產生逆反心理。要用普世的心理去觀察農民消費者。
其實,一個品牌要獲得農民的好感是相對容易的,但單純依靠電視廣告的遠距離傳播是無法得到他們的信任的。要建立品牌的近距離高度認知,要在終端上方便農民的購買,在傳播上對他們近距離感應。這就是為什麼在鄉間四處刷廣告字能夠得到農民信任的原因。
培育農村市場,需要的是恒久的愛心和熱情。隻要你舍得投入,你就能得到農民質樸的反應。
2.管理下沉難題
中國是個二元社會,城鄉的文化和消費環境、市場形態相去甚遠。開拓二、三級城市對於在城市成長起來的企業來說,意味著企業的文化、管理、營銷、組織適應能力都受到了嚴峻的考驗。因此,開發二、三線市場是企業的營銷組織和體係的變革問題。
企業的市場下沉之後,終端如何做、如何服務經銷商,這都不是簡單的問題。許多大牌企業,在二、三級市場連基本的銷售業務都做不到位,這是整個組織沒有完成變革的結果。
市場下沉,考驗企業的還包括其用人文化、授權能力。這涉及到企業中樞對分支機構的管理能否到位的問題。
企業要在異地進行管理,管理難度是非常大的。最核心的就是一個用人的問題。如何用人,是本地化,還是派駐式?如何解決一個信任度問題?這裏同樣存在一係列的問題。
3.未來意義的市場
一般說來,一線城市代表了更多的市場機會,但是為什麼現在有更多的企業把二、三線市場當作他們的戰略要地呢?實際上,中國的一線城市與世界大部分城市市場已經趨同了,二、三線市場和鄉村市場才是真正有中國意義的市場。銷售是做現實,市場是做未來,二、三線市場是具有未來意義的。
“弱勢群體”改變行業地位
翻遍幾乎所有以小博大、以快治慢、以中克西的商業神話,都是大體相同的二、三市場的開拓、發展史。我們看到,在二、三級市場誕生了中國首富——劉氏兄弟,成就了中國若幹個保健品的飛騰之路,同樣也使得許多製假、售假分子找到了“極樂世界”。
這些奇跡產生的動力是部分廠家獨到的市場眼光與恰當的營銷技巧,但在這些奇跡的背後卻是中國二、三級市場十分獨特的消費群體。他們長期以來不被主流企業所重視,他們的真實需求被視為沒有商業開發價值的市場信息。但是他們用群體的力量給一個又一個企業投了讚成票、棄權票、反對票,於是在他們選擇的背後我們看到一個又一個企業的興衰。
經過大量的案例分析,我們不難發現這個群體的共性:
個體消費有限, 群體需求巨大;
個體消費衝動 ,群體需求理性;
個體消費分散, 群體需求集中。
都在感慨二、三級市場的奇跡,其實我們會發現:正是這些在營銷分析報告中不起眼的弱勢消費群體,正在改變著市場分布的格局,改變著中西企業的差距;改變著行業地位。
跨國公司的想當然軟肋
到目前為止,我們很難找出一家能在中國二、三線市場也算得上成功的跨國企業。
阻礙他們在這些市場發展的是對鄉土文化的無知。大多數在這些市場無所作為的國際和國內企業所犯的最大的錯誤,是想當然地認為農村市場是城市市場的一個延續。他們的思維慣性常常是這樣的:一個好的產品,在中心城市賣得不錯,所以推向二、三線市場甚至農村也不成問題。可惜這種內向型的思維往往就是失敗的開始。受到城市化的影響,不能否認鄉鎮市場也有一些已經被城市所認可的品牌,但是,更多的情況卻並非如此。隻要你去過鄉鎮,就會發現,滿牆刷的那些產品的廣告你聞所未聞,小店裏也根本找不到你在城市的大賣場、便利店裏耳熟能詳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