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未來的高度,取決於你的生活態度1
車到山前未必有路
弱者等待機會,強者創造機會。——拿破侖
世界上生活著這樣的一類人,他們似乎沒有什麼煩惱,也沒有什麼憂愁,他們的一生似乎都注定要等待,要期盼,無數次的機遇從他們的手指間滑落,他們並不在意,因為他們把自認為是灑脫的一句話銜在嘴邊:“車到山前必有路。”他們對這句話是百分之一萬的忠誠,他們相信這句話可以幫他們度過一切困難,逃避一切責任。
但是車到山前必有路,或許隻是一種精神上的慰籍,它不代表長久,不代表一生一世。
當你遇到困難時,朋友可以安慰你,老師可以教導你,家人可以鼓勵你。但是,在最緊要的關頭,你隻能靠自己,因為在這時,你還是你,你隻能依靠自己。
家明畢業在即。大學四年,家明對自己所學的專業並不滿意,他想從事一個新的專業,可是對這個專業的知識了解得並不多,用人公司又怎麼會輕易錄用一個“門外漢”,他很沒有信心,於是,他給自己製定了3套方案:第一,考研,繼續學習本來的專業,拿到碩士學位,提高自身價值;第二,找一份自己所學專業的工作,放棄所有好高騖遠的想法,老老實實地工作;第三,隨便找份工作,半工半讀,等到有一定經驗之後再考慮轉行。方案雖好,他卻開始猶豫了,不知道到底選擇那條路,甚至沒有為這每條路做什麼準備。時間在一天天地過去,家明總會對自己說,“不怕,車到山前必有路,到時候自然就解決了。”別的同學認真地為考研備戰,有些同學甚至已經和企業簽約了,家明還是一天一天地等待著……
車到山前真的有路嗎?家明會為自己的消極等待付出慘痛的代價。
“車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橋頭自會直”,如果這句古訓已經在你的心中根深蒂固,請馬上跳出它為你設置的陷阱。
它是我們為自己的懶惰尋找的一個借口,本應該今天辦的事情我們卻推到明天;本應該當機立斷做的決定我們卻拖到以後,我們枕著它終日沉溺於縹緲的幻想之中;於是我們生命的光陰便一寸一寸地消耗在我們自以為逍遙無憂的日子中了。是的,我們習慣了等待,習慣了等待每一天都會發生奇跡,習慣了等待每一個人都會為自己創造奇跡。我們的意誌就在這一次又一次的等待中日漸消磨。
可是有一天當你一個人來到山前的時候,你會驚訝沮喪的發現,矗立在你麵前的山巍峨無比,根本沒有你可以走的路。
這個時候你會埋怨並後悔你人生的許多第一次不是由你自己一個人來完成。第一次穿衣、第一次走路、第一次出遠門、第一次找工作……在父母或朋友的代替下,我們輕而易舉的把一座座山踩在腳下,並因此而沾沾自喜,卻全然不知自己的懶惰與無能在光天化日之下如何的堂而皇之。
我們失去了開拓的勇氣,即使我們僥幸走過了這一座山,等著我們的還有無數比這座山更高更大的山。
成長導航
“車到山前必在路”原意是指人們工作中遇到困難時,對前途充滿信心和樂觀主義的表現。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在實際生活中,有些青少年卻把這句話當成了“護身符”和“檔箭牌”,遇到什麼困難,不去認真想辦法解決,而是能拖則拖,能挨則挨,實在不行了,來上一句“車到山前必有路”。其實他也不知“車到山前”是否真的有路。若有,算是僥幸;若沒有,“車到山前”該怎麼辦呢?總不能給車子插上翅膀飛過去吧?
我們遇到困難時,不能抱有“車到山前必有路”的僥幸心理,應該奮力拚搏,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戰勝各種困難,開拓出一條平坦大路來。
對生活充滿樂觀,才會得到未來的寵幸
一切的和諧與平衡,健康與健美,成功與幸福,都是由樂觀與希望的向上心理產生與造成的。——華盛頓
英國有一個天生樂觀的人,從不拜神,令神很不開心,因為神的權威受到了挑戰。他死後,為了懲罰他,神便把他關在很熱的房間裏,七天後,神去看望這位樂觀的人,卻看見他非常開心。神便問:“身處如此悶熱的房間七天,難道你一點也不辛苦?”樂觀的人說:“呆在這間房子裏,我便想起在公園裏曬太陽,當然十分開心啦!(英國一年難得有好天氣,一旦晴天,人們都喜歡去公園曬太陽。)”神不開心,便把這位快樂的人關在一間寒冷的房間。七天過去了,神看到這位快樂的人依然很開心,便問他:“這次你為什麼開心呢?”這位快樂的人回答說:“呆在這寒冷的房間,便讓我聯想起聖誕節快到了,又要放假了,還要收很多聖誕禮物,能不開心嗎?”神不開心,便把他關在一間陰暗又潮濕的房間。七天又過去了,這位快樂的人仍然很高興,這時神有點困惑不解,便說:“這次你能說出一個讓我信服的理由,我便不再為難你。”這位快樂的人說:“我是一個足球迷,但我喜歡的足球隊很少有機會贏。但有一次贏了,當時就是這樣的天氣。所以每遇到這樣的天氣,我都會高興,因為這會讓我聯想起我喜歡的足球隊贏了。”神無話可說,給了這位快樂的人自由。
擁有樂觀的態度,即便身處逆境,也總能找到快樂的理由。
有這樣一尊佛像,他光著大肚皮坐臥於地,咧嘴露牙地捧腹大笑,看起來特別具有親和力及喜悅感。他便是“大肚能容,了卻人間多少事;滿腔歡喜,笑開天下古今愁”的彌勒佛。
彌勒佛之所以有令人敬服的特質,就在於他的“豁達大度”。一件事有許多角度,有好的一麵,亦有壞的一麵;有樂觀的一麵,亦有悲觀的一麵。就好比一個碗缺了個角,乍看之下,
好似不能再用;若肯轉個角度來看,你將發現,那個碗的其他地方都是好的,所以還是可以用的。若凡事皆能往好的、樂觀的方向看,必將會希望無窮;反之,一味地往壞的、悲觀的
方向看,定會興致索然。
做一個樂觀的人,必將擁有快樂積極的人生。
成長導航
如何擁有樂觀的人生態度呢?
1.學會說“太好了”
長得很矮——太好了,我重心穩,不易摔倒!
長得很胖——太好了,餓三天,我都沒事!
長得很瘦——太好了,我一身精華!
2.學會想“雖然……但是……”
這一點是為了謹防盲目“樂觀”,走向阿Q的悲劇。任何事物都有兩麵性,當你看到黑暗的一麵時,你悲觀:但樂觀並不是讓你隻看到光明的一麵,而是看到了事物的全麵,所以你感到有希望,但並不能為以後的成功打保票。這也就是“客觀”的品質!
客觀的“雖然……但是……”正是一種尊重事實,對事實負責的“樂觀”。
3.學會“行動起來”
這一點正體現了“樂觀”的價值:對行動的重大影響。改變了認識,就會通過行動來表現。
樂觀使人看到了希望後,當然就要采取行動去達到,否則光樂觀又有什麼意義呢?
主動,是要學會“我可以努力去改善”的積極態度與策略。比如,雖然瘦有瘦的好,但是一定要注意健康。我要加強鍛煉,注意飲食與營養,注意勞逸結合……
珍惜現在即是幸福
人性最可憐的就是:我們總是夢想著天邊的一座奇妙的玫瑰園,而不去欣賞今天就開在我們窗口的玫瑰。——佚名
現在未能把握的生命是沒有把握的;現在未能享受的生命是無法享受的;而現在未能明智地度過的生命是難以過得明智的;因為過去的已經過去,而無人知道未來。
從前,一個富人和一個窮人談論什麼是幸福。
窮人說:“幸福就是現在。”
富人望著窮人的茅舍、破舊的衣著,輕蔑地說:“這怎麼能叫幸福呢?我的幸福可是百間豪宅、千名奴仆啊!”
有一天,一場大火把富人的百間豪宅燒得片瓦不留,奴仆們各奔東西。一夜之間,富人淪為乞丐。
七月流火,汗流浹背的乞丐路過窮人的茅舍,想討口水喝。窮人端來一大碗清涼的水,問他:“你現在認為什麼是幸福?”
乞丐眼巴巴地說:“幸福就是此時你手中的這碗水。”
我們的眼、手、整個的心靈和身體都生活在現在,也隻能生活在現在,為什麼要去一遍又一遍地回顧往事、憂慮未來呢?實際上,過去的事情不論多麼值得留戀或是多麼需要悔恨,那
隻是毫無意義的心理反應,“過去”已經過去了,已經不存在了,而未來尚未到來,也是不存在的。人生就像爬山登高,爬在中途的時候,不必往下看,也不要過多地往上看。因為你不大可能看到頂峰,不大可能看得很遠、很清楚,何必要為看不清楚的未來費神費力,分散注意力呢?
成長導航
人很奇怪,每每要到失去後才懂得珍惜。其實,幸福早就放在你的麵前。肚子餓得不行的時候,有一碗熱騰騰的拉麵放在你眼前就是幸福;累得半死的時候,撲上軟軟的床也是幸福。
人生在世,由於際遇的不同,有的人生活清苦卻感到幸福,有的人則過著富裕的生活仍感到苦惱。而更多的時候,人們之所以感覺不幸福,是因為當幸福來臨的時候,常常渾然不覺,無論別人投來多少羨慕的目光,還是不知道珍惜自己所擁有的幸福,反而讓幸福白白地從自己手指間溜掉,到了最後,給自己剩下的隻有揮之不去的痛苦。就像錢鍾書所說:"人生的刺,就在這裏,留戀著而不肯快走的,偏是你所不留戀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