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導航
1、要打破從眾定勢的束縛,具有“反潮流”的精神。
2、要打破權威定勢的束縛,具有質疑思維。質疑思維需要巨大的勇氣和非凡的膽識。質疑的科學態度就是既要尊重名人的成果,又要敢於超過他們。如果盲目迷信權威和名人,就會窒息自己的創造力,就會在權威理論的光環中模糊自己的主張而停滯不前。
3、要打破經驗定勢的束縛。從某種意義上來看,經驗在大多數人那裏都是一種框框,是一種指導我們“隻能怎樣怎樣”、“絕不應怎樣怎樣”的行動手冊。經驗定勢束縛了人的創造力的發展,隻有善於突破經驗定勢的局限,充分發揮大腦的想象力,才能使思維迸發出創新活力。
4、要打破書本定勢的束縛。所謂書本定勢,就是認為書本上的知識全是真理,是金科玉律,因而不敢越雷池一步。事實上知識和真理要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
有頭腦,就足以創造奇跡
想出新辦法的人,在他的辦法沒有想出以前,人們總說他是異想天開。——馬克·吐溫
公司的總經理到銷售部了解情況,隨口問了一句新來的員工:“你今天接待了多少顧客?”新員工回答:“一位男士。”
“隻有一位嗎?賣了多少錢的貨呢?”
新員工回答:“6萬9千多美元。”
總經理大為驚奇,要他詳細地說一說情況。
新員工說道:“我先賣給他一枚釣鉤,接著賣給他釣竿和釣絲。我再問他打算去哪兒釣魚,他說要到南方海岸去。我說該有艘小船才方便,於是他買了那隻7米長的小汽艇。他又說他
的汽車可能拖不動汽艇。於是我帶他到汽車部,賣給他一輛大一點兒的汽車。”
總經理十分驚訝:“他隻是想買一枚釣鉤,你竟能說服他買下那麼多東西?”
新員工搖了搖頭:“不,其實是他夫人偏頭疼,他來為她買一瓶阿司匹林藥片。我聽他那麼說,便勸他這個周六帶著夫人去釣魚。”
愛迪生說過:“任何問題都有解決的辦法,無法可想的事是沒有的。”當我們認為一個問題不可能解決時,真正的問題是我們自己本身,由於我們的經驗和習慣性思維才讓我
們無法想出高明的解決之道。絕妙的思維是存在的,它們隻存在於慣性思維之外。因此,要想找到解決問題的最好辦法,我們就必須破除陳規的束縛。
成長導航
當你遇到難題的時候,請不要陷在定勢思維的泥沼中浪費時間和精力,不妨換一個角度,換一個立場來看待問題,也許你會得到意想不到的答案,從而提升你的效率。如果你能夠掌握這種方法,你會發現工作簡單而輕鬆,你可以付出最少的時間和精力,但卻能夠完成過去那些曾讓你苦惱不堪的工作。毫無疑問,你借助這種方式提高了工作效率,改善了工作質量,而工作的高效率會幫助你在成功的路上節省大量的時間,少走許多的彎路。
不走尋常路,是贏到最後的秘密
如果你要成功,你應該朝新的道路前進,不要跟隨被踩爛了的成功之路。——約翰·D.洛克菲勒
一位年輕的商人在郊外看上了一塊地,就找到土地的主人,說他願花10萬美元買下來。
主人拿了他的10萬美元,心裏嘲笑他的愚蠢:這樣一個偏僻的地段,隻有呆子才會出這樣的價。
一年後,市政府對外宣布,要在郊外建造環城公路,他的地皮一下子升值了150多倍。從此,他成了遠近聞名的富翁。
多年後,他重症纏身。然而,就在臨死前,他讓律師
在報紙上發布了一則消息,說他即將要去天堂,願意為人們向已經去世的親人帶一個祝福的口信,每則收費100美元,結果他賺了10萬美元。如果他能在病床上多堅持幾天,可能還會
賺得更多一些。
他讓律師再登一則廣告,說他是一位禮貌的紳士,願意和一位有教養的女士同臥一塊墓穴。結果,一位貴婦人願意出資5萬美元和他一起長眠。
有人在報紙上講述了他的故事,並評論說:“每
年去世的成功者難以數計,但像他這樣懷著對商業的執著精神,堅持到最後的人能有幾個?”
這就是一個人怎樣成為千萬富翁的全部秘密。
成功的人往往是善於思考,有良好思維能力的人。如果你善於觀察,積極思考,不走尋常路,你就會無往不利。
成長導航
不論是華盛頓,還是愛因斯坦,也不論是比爾.蓋茨,還是中國的張瑞敏,他們都是成功者,但他們都有各自的不同尋常的經曆和不同尋常的打法。
不尋常的人走的一定是不尋常的路,在尋常路上走著的基本都是尋常人。經驗告訴我們:想眾人都能想的問題,做眾人都能做的事情是很難獲得成功的。成功必然要求你具有獨到之處。不要去迷信別人的成功,隻要你走的路子與眾不同,你就成功了一半。
以退為進,更勝一籌
一個具有天才的稟賦的人,絕不遵循常人的思維途徑。——司湯達
許多時候,青少年朋友一味地硬衝硬打未必是一種最好的成功方法,以退為進也是一種人生的策略。
美國前總統克林頓跟萊溫斯基的那場“拉鏈門”風波仍在我們的記憶之中。我們可以想一想,當克林頓與萊溫斯基的事情東窗事發,克林頓死不承認,采取死撐著的態度,這也是一種選擇。當著全世界人的麵,堂堂的美國總統承認自己的醜事,這是多讓人難為情的事情啊!但克林頓聰明之處就在於,他采取了一種以退為進的策略,承認了自己的錯誤。這麼做,其實是將包袱扔給了所有的美國人:我已經承認了我自己的錯誤,你們有權利讓我下台,你們也有權利讓我繼續留在總統的位子上;對一個已經承認錯誤的人,你們就看著辦吧!
這是在被動的情況下以退為進的策略。在主動的情況下,由於徹底解決某個問題的時機沒有完全成熟,也可以采用這種策略。
國際體育比賽中曾出現過這樣一件事,在一次保加利亞隊和捷克斯洛伐克隊的籃球比賽中,還剩下8秒鍾的時候,保隊僅領先一個球。按照規定,保隊在這一場球賽中,必須至少贏3個球才能不被淘汰。這時,保隊的一個隊員突然向本方的籃內投入一個球。雙方的隊員和場外的觀眾一下子都愣了,不知這是怎麼回事。過了好一會大家才明白過來,並報以熱烈的掌聲。
這位保隊隊員為什麼要向本方的球籃投進一個球?他是怎麼想的呢?
他的思考過程大致說來是這樣:保隊要不被淘汰,必須再贏兩個球;要有可能再贏兩個球,就得延長比賽時間;要延長比賽時間,就要在終場時把比分拉平;要在終場時把比分拉平,那就隻有現在向本方籃內投進一個球。
貫穿這位保加利亞隊隊員思維過程的思路是“以退為進”。即先“後退一步”——主動輸一個球,然後“前進一步”——把比分拉平,延長比賽時間,以爭取最終實現不被淘汰的目的。
成長導航
“以退為進”是一句成語,它所蘊藏的思維策略同“以攻為守”相似。以攻為守是說用進攻作為防禦的手段;以退為進是說以後退作為前進的手段。以進為退中的“進”和“退”,它們的含義是廣泛的。不僅僅是指軍事行動上的“前進”與“後退”、“進攻”與“退卻”,“以退為進”也可以說就是“以退求進”或“欲進先退”。它們都是說,當條件或力量還不具備時,可先暫時采取某種保守後退的姿態與做法,在保守、後退中創造條件、積蓄力量,待條件和力量具備,時機成熟時,再“發起進攻”。就好像拳擊比賽中運動員先將拳頭向後縮回,不是懦弱逃避,而是為了更有力地揮拳出擊那樣。
良機無處不在,成功隻垂青有心人
致富的秘訣,在於“大膽創新、眼光獨到”八個大字。——陳玉書
一對猶太父子在美國休斯敦做銅器生意。一天,父親問兒子一磅銅的價格是多少,兒子答35美分。父親說:“對!整個得克薩斯州都知道每磅銅的價格是35美分,但作為猶太人的兒子,你應該說是35美元。你試著把一磅銅做成門把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