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適應社會大迷宮是成長的必由之路2
隱忍中奮發,方是智者所為
不飛則已,一飛衝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史記》
現實生活中,許多有才華的人都顯得謙虛謹慎,把自己的“絕世武功”隱藏得非常嚴密。其實,這麼做的主要原因就是想“不鳴則已,一鳴驚人”。這裏所謂的“既會隱忍,又能奮發”,實際上就是該藏則藏,該露則露,這就牽涉到一個“度”的問題。隱藏隻是為了更好地釋放,預示著他們正在尋求有利的釋放時機,一旦時機成熟再充分地表現自己,使自己脫穎而出,成為眾人的焦點。
三國時期,龐統是與諸葛亮齊名的能人。但龐統天生怪異、相貌醜陋,因此不太受人喜歡。他先投奔吳國,孫權嫌他相貌醜陋沒有留用他。
於是,龐統便投奔了蜀國的劉備。臨行前,孔明交給龐統一封推薦信,表示一旦劉備見此推薦信定當重用他。
可是龐統見到劉備時並沒有將推薦信呈上,而是以一個平常謀職者的身份求見,因此,劉備隻讓他去治理一個不起眼的小縣。
雖然如此,身懷治國安邦之才的龐統,並沒有為此而耿耿於懷,他深知靠人推薦難掩悠悠眾口,他要在該露臉的時候才露臉。
於是,龐統當著劉備的心腹、愛弟張飛的麵,將一百多天積累的公案,用不到半日就處理得幹淨利索、曲直分明,令眾人心服口服。
龐統這種該藏則藏、該露則露,既會隱忍、又能奮發的做人方式,使得他步步高升,不久便被劉備提升為副軍師中郎將。
時勢造英雄,因此,奮發要掌握時機。沒有第二次世界大戰,哪裏有朱可夫那樣的元帥,哪裏有丘吉爾那樣的首相,哪裏有羅斯福那樣的總統?所以要把握住機會,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隱忍與奮發,關鍵在“度”,在時機,抓住機遇奮發,就可能一鳴驚人,功成名就。切不可不看時機,否則一步不慎,就可能事事不順,倒黴透頂。
某大企業的策劃總監血氣方剛,上任之初把三把火燒成燎原之勢,大刀闊斧撤換班底,推行改革。這位策劃總監頗具才華,但因年輕氣盛,因而遭到其他中層主管的抵製。整個藍圖成了他的獨角戲,別人非但沒有發揮力量,反而把他視為障礙。最終越唱越難,隻好掛印走人。
在現實生活中存在著這樣一種自視頗高的人,他們銳氣旺盛、鋒芒畢露,處世不留餘地,咄咄逼人。他們雖然也有充沛的精力、很高的熱情,也有一定的才能,但這種人卻往往在人生旅途上屢遭挫折。這其中的重要原因就是過於天真,沒有把握好隱忍與奮發的關係。
有一位分配到某單位的大學生,從下車間開始,就對單位這也看不慣,那也看不順。未到一個月,他給單位領導上了洋洋萬言意見書,上至單位領導的工作作風與方法,下至單位職工的福利,都一一綜列了現在的問題與弊端,提出了周詳的改進意見。由此,他被單位的某些掌握實權的領導視為狂妄、驕傲乃至精神病,不僅沒有采納他的意見,而且借別的理由將他退回學校再作分配。
這個大學生作為鋒芒畢露者的典型,在新的人際關係圈子中未能處理好包括上下級關係在內的各種關係,加上又不注意講究策略與方式,結果不僅妨礙了個人才能的發揮,還招來了嫉妒和排斥。
成長導航
在現實中,做人必須講究隱忍的策略與藝術。鋒芒畢露者,他們往往不會因鋒芒畢露而走向成功,卻反而容易因此遭受挫折,甚至一蹶不振。所以,為人處世既要能隱忍,又要能夠瞅準時機奮發。
主動吃虧是一種智慧
吃虧是福。——諺語
有些時候,糊塗處世,主動吃虧,山不轉水轉,也許以後還有合作的機會,又走到一起。若一個人處處不肯吃虧,則處處必想占便宜,於是,妄想日生,驕心日盛。而一個人一旦有了驕狂的態勢,難免會侵害別人的利益,於是便起紛爭,在四麵楚歌之中,又焉有不敗之理?
“吃虧”也許隻是指物質上的損失,但是一個人的幸福與否,卻往往是取決於他的心境如何。
如果我們用外在的東西,換來了心靈上的平和,那無疑是獲得了人生的幸福,這便是值得的。
不少好朋友,抑或事業上的合作夥伴,由於種種原因,後來反目成仇了,雙方都搞得很不開心,結果是大打出手。
有人問李澤楷:“你父親教了你一些怎樣成功賺錢的秘訣嗎?”李澤楷說,賺錢的方法他父親什麼也沒有教,隻教了他一些為人的道理。李嘉誠曾經這樣跟李澤楷說,他和別人合作,假
如他拿七分合理,八分也可以,那麼拿六分就可以了。
李嘉誠的意思是,吃虧可以爭取更多人願意與他合作。你想想看,雖然他隻拿了六分,但現在多了一百個合作人,他現在能拿多少個六分?假如拿八分的話,一百個人會變成五個人,結
果是虧是賺可想而知。李嘉誠一生與很多人進行過或長期或短期的合作,分手的時候,他總是願意自己少分一點錢。如果生意做得不理想,他就什麼也不要了,願意吃虧。這是種風度,
是種氣量,也正是這種風度和氣量,才有人樂於與他合作,他也才越做越大。所以李嘉誠的成功更得力於他的恰到好處的處世經驗。
吃虧是福,乃智者的智慧。吃虧並非是損失,吃虧是一種謙讓的精神,一種成全他人的品德,也是一種“糊塗之道”。
深圳有一個農村來的沒什麼文化的婦女,起初給人當保姆,後來在街頭擺小攤兒,賣一個膠卷賺一角錢。她認死理,一個膠卷永遠隻賺一角。現在她開了一家攝影器材店,生意越做越大,還是一個膠卷賺一角;市場上一個柯達膠卷賣23元,她賣16元l角,批發量大得驚人,深圳搞攝影的沒有不知道她的。外地人的錢包丟在她那兒了,她花了很多長途電話費才找到失主;有時候算錯賬多收了人家的錢,她心急火燎地找到人家還錢。聽起來像傻子,可賺的錢不得了,在深圳,再牛氣的攝影商,也得乖乖地去她那兒拿貨。
吃虧是福道出的是一種瀟灑的生活態度,也是一種處世的老經驗。
“吃虧是福”不是句套話,尤其是關鍵時候要有敢於吃虧的氣量,這不僅體現你大度的胸懷,
同時也是做大事業的必要素質。把關鍵時候的虧吃得淋漓盡致,才是真正的贏家。
“吃虧是福”是一種哲學的思路,其
前提有兩個,一個是“知足”,另一個就是“安分”。“知足”則會對一切都感到滿意,對所得到的一切,內心充滿感激之情;“安分”則使人從來不奢望那些根本就不可能得到的或者根本
就不存在的東西。沒有妄想,也就不會有邪念。所以,表麵上看來“吃虧是福”以及“知足”、“安分”會給人以不思進取之嫌,但是,這些思想也是在教導人們能成為對自己有清醒認識
的人。
成長導航
不要因為吃一點虧而斤斤計較,開始時吃點虧,實為以後的不吃虧打基礎,不計較眼前的得失是為了著眼於更大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