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智力教育2-2 天才兒童如何教育5-2
天才兒童教育的新視點
隨著腦科學的發展,天才兒童的先天論與後天論之爭重新成為學術界關注的熱點,有研究發現,天才兒童具有特殊的腦組織,為天才的先天觀提供了有力的證據。同時,新近存關天才兒童心理特征的研究發現其能力結構和人格特征分別表現出不均街性和雙重性。這些結果導致人們對天才兒童的形成和發展產生新的認識。據此,筆者提出應重新審視有關天才兒童的教育問題。
對天才的羨慕和渴望幾乎是所有家長、教師乃至社會長久關注的話題,但對天才的成因與發展,卻長期存在著爭論。目前,由於腦科學研究的發展,這一問題逐漸趨於明朗。同時,有關天才兒童心理特性的研究有了新的積累和解說。結合這兩方麵的新近研究成果,筆者認為過去有關天才兒童形成及其心理特征的觀點需要重新審視和澄清,教育實踐中對待天才兒童的態度和措施也需加以反省和改善,故為新論。
一、天才兒童的成因及其教育
天才的先天觀由來已久,且受進化論的傳播和早期智力測驗的發展而得到強化。然而近代經驗主義哲學和行為主義心理學的流行,使得人們在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時間裏更多地關注天才的後天因素。上世紀90年代以來,天才的先天論與後天論之爭重新成為學術界關注的熱點問題。堅持後天論的學者認為,天才是指向預定目標不斷勤奮工作或專門訓練的產物。而Winner則在近期研究的基礎上重新強調了天才的先天論。應該指出,這場關於天才起源的先天-後天或天性-教養之爭不再停留在一般抽象議論或者僅以動物實
驗為證據的層麵,而是基於腦科學的新近發現而展開的。爭論的焦點集中於兩個方麵:其一是如何評價訓練在天才成長中的作用;其二是如何看待家庭對促進天才發展的價值。
(一)天才是訓練出來的還是天生的?
Ericsson等指出,諸如鋼琴、小提琴、象棋、橋牌以及其它體育運動等專業技術水平的提高完全是刻意訓練(deliberatepractice)的結果,並借用低能天才刻意訓練的特性支持後天論的觀點。低能天才(savants)指的是那些在某個特殊領域具有卓越才能,但智力愚鈍(智商在40-70之間)的個人或者因專注自我實現而與社會隔絕的孤獨症患者。他們在運算、音樂、寫實主義繪畫等領域顯示出的特殊才能顯著超過一般天才兒童。最近中國出現的弱智型音樂指揮家舟舟就是低能天才的典型個例。由於低能天才通常表現為在某個特殊領域專心致誌地近乎強迫性地工作,這使得人們有理由認為低能天才的高超技能是刻意訓練的產物。這一觀點在相關研究中獲得了支持。Ericsson由此指出科學領域的傑出成就更多地與科學家
的毅力、專心程度和獻身精神相關,而不是由個人的智力水平直接決定的。
Winner就後天論者的證據提出如下質疑:第一,由於Roe等所選取的被試本身具備較高的智力水平,因此他們的研究無法說明強化訓練是獲得專業技術能力的充分條件。第二,後天論者把低能天才歸結為勤奮訓練的結果不能解釋兩個基本事實:其一是低能天才在有意識的訓練之前本身就在某個特殊領域具有出色的天賦;其二是低能天才總是出現在那些操作規則嚴格、結構嚴謹的領域,而很少出現在諸如高等數學、抽象藝術、哲學和創造性寫作等較為自由的學術領域。Winner推測,天才兒童(包括低能天才)很可能具有特殊的大腦組織(atypicalbrainorganization),並列舉了來自腦科學研究的證據以支持其推測。第一,數學、視覺藝術和音樂方麵的天賦與高超的視覺-空間能力相聯係。例如,在完成與大腦右半球活動有關的麵部識別任務時,具有數學天賦的孩子在其大腦右半球的活動上表現出明顯的優勢。因此,上述領域內的天賦很可能與大腦右半球的發展優勢有關。第二,上述領域表觀出卓越天賦的人幾乎都是非右利手,即存在右半球優勢。這為天才兒童具有特殊大腦組織的假設提供了一定程度的支持。第三,與一般人群相比,數學和音樂天才的大腦兩半球功能具有對稱性,他們通過大腦右半球的活動來完成通常由左半球完成的任務。第四,具有超常空間想象天賦的人常伴隨著語言學習方麵的障礙(如誦讀困難),這種情形在畫家、音樂家和其他相關領域的天才身上表現得尤為明顯。
Winner謹慎地將上述證據稱為間接證據(indirectevidences)。這些證據反映出天才兒童的才能並不是依靠訓練從無到有地發展,而是天生就具有特殊的大腦組織,促使他們在某個特殊領域快速地學習、勤奮地探索。
(二)是家庭造就了天才還是天才造就了家庭?
後天論的另一個普遍觀點認為,天才兒童都是由精力充沛並充滿抱負的父母所造就的。根據現有的研究資料,造就天才的家庭特性可以概括為:(1)以孩子為中心,即父母經常以孩子的需要為關注焦點;(2)豐富的物質與文化資源,即天才兒童通常成長在刺激豐富且能啟迪思維的家庭環境中;(3)高期待和示範性,即天才兒童的父母通常殆孩子具有較高的期望,而且他們自身就是勤奮工作並取得高成就的典範;(4)鼓勵自主,即天才兒童的父母培養孩子具有更強的獨立性和自主性。這些特性使人們有理由認為良好的家庭教育和適當的父母教育方式是造就天才的最佳土壤。
然而,Winner認為上述研究並不能成為支持後天論的直接證據。第一,父母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陪伴孩子,並不意味著他們因此而造就了天才。實際上,父母可能首先注意到孩子不同尋常的能力表現,才促使他們幫助孩子發展這種能力。第二,毫無疑問,豐富的物質和文化資源與天才兒童的成長具有相關性,但是並不能由此斷定天才是手富的家庭刺激的必然產物。因為,首先,這可能僅僅是因為天才兒童表現出對豐富刺激的渴求,而促使其父母提供相應的刺激環境。其次,即使生活在同樣豐富的環境中,也並非所有的兒童都能表現出相應的天賦。第三,父母對天才兒童總是寄予較高的期待,但是,並沒有證據表明究竟是高期待產生天才,還是天才導致高期待。第四,就獨立性、自主性而言,同樣也無法證實究竟是父母對獨立性的鼓勵導致了高成就,還是因為天才兒童本身具有強烈的獨立意願.從而促使父母更多地關注對其獨立性的培養。
Winner的質疑主要反映了後天論在方法論上的兩個根本局限。第一,幾乎所有天才兒童家庭特征的研究都是簡單的相關研究,因此其結果無法確定家庭特征與天才兒童之間是否具有因果聯係,更不能確定這種因果關係的類型。第二,兒童在表現出顯著才能之前,研究者無法確定其是否為天才,因而無法確定相應的控製組和實驗組。例如,研究者無法了解以孩子為中心的家庭中有多少孩子最終成了有創造性成就的天才,又有多少孩子沒能成為天才;同樣不能確定不以孩子為中心的家庭中其孩子成為天才的可能性。有關家庭環境、父母期待以及鼓勵獨立性的研究同樣存在這一方法論的缺陷。
(三)天才兒童的教育觀
一般認為,後天論者特別強調教育在天才成長中的作用,而先天論者則傾向於低估教育的價值。但是,目前兩者教育觀的界限日趨模糊。Winner在論證先天論的同時,嚴厲批評了美國基礎教育中對天才兒童的漠視。她認為教育雖然不能造就具有創新潛力的天才兒童,但卻有助於天才兒童取得創造性成就。在教育實踐中,父母與學校的責任是幫助天才兒童實現其天賦潛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