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對王一案的反應和對20世紀80年代初的阿德裏安·安東紐案的反應有明顯的不同。報界再次注意到摩根的聲望,但是卻不像報道上次新聞那樣,表示懷疑或顯出那種偶像被打破的悲哀感。公司已經把它的道德特權喪失殆盡。摩根士丹利現在已經搖身一變,成了一個龐大、有錢的華爾街公司,全力賺錢,其出人頭地全在於它比任何人都幹得好。
在大溫徹斯特街23號內,摩根建富似乎沒有什麼騷動。綠色的地毯,淡黃色牆上掛著鑲在精致框架裏的畫像,一派貴族的尊嚴氣勢依然如故。然而,摩根建富卻在為自身的前途而掙紮。繼吉尼斯事件之後,公司雇用約翰·克雷文任首席執行官,以2500萬美元買下了他的小公司——鳳凰證券公司,給了他摩根建富5%的股份。在他那內容豐富的簡曆上,已經有了好幾個重要職務。他是西格蒙德·沃伯格的門徒,他曾任瑞士信貸懷特韋爾德和美林國際的董事長。後來,他認為紐約在插手,就和美林當時的董事長唐·裏甘發生衝突,於是拂袖而去,離開了美林。他在家鄉肯辛頓——切爾西區創立並經營鳳凰證券公司,從事了20多項大衝擊時代的兼並交易,一舉成為成功的成交者。他相貌堂堂,要求嚴格,一刻不停,在1986年,他連續住在英國的時間從未超過一個星期,橫渡大西洋四十多次。
雖然克雷文打算按照美國的模式把摩根建富辦成全球投資銀行,但是這個公司卻不能實現他的目標。大溫徹斯特街23號不同於摩根士丹利和摩根擔保公司,它一貫缺乏深思熟慮的戰略,積重難返。證券交易的世界對其先前的領導來說,如同陌路。它對變化沒有思想準備,也沒有把公司分散的力量集中起來。回過頭來看,20世紀70年代它在百慕大把摩根兄弟一腳踢開,是致命的錯誤。它犧牲了不可估量的優勢——它和美國的摩根財團的聯係。
最糟糕的是,它被兼並的偶然獲利轉移了注意力,對大衝擊的準備卻小心翼翼,和小打小鬧的生意人搞在一起而不能脫身。它在交易金邊證券(英國政府債券)和股票方麵從來沒有建立重要的地位。公司的兼並客戶從未把業務擴大到公司較弱的證券方麵。繼黑色星期一之後,股票交易量大跌,克雷文本人已經發出警告,過於擁擠的倫敦市場大禍臨頭了。摩根建富的交易廳在給公司放血。
1988年12月6日,摩根建富突然關閉了證券業務,從此使其再也沒有機會成為一體化全球投資銀行。整批辭退450人,這次解雇占在職人員總數的四分之一——在倫敦金融城的曆史上是規模最大的一次裁員。有些交易人員的年薪為20萬英鎊(約37萬美元),他們的命運深刻地說明了倫敦金融城的財富猶如過眼雲煙。他們辭退的方式也很有象征性:消息是意外泄露出去的,首先在交易的屏幕上出現。消息走漏後,采取了補救措施,公司在人們上班時倉促發出通知。在這一片混亂之中,有些金邊債券的交易員尚不知道自己已經丟了工作,還繼續幹了一個小時。雖然克雷文處理這個大屠殺很有策略,值得稱道,安排了非常慷慨的離職津貼,但是對摩根建富來說卻是一個可怕的打擊。對倫敦金融城來說,自從宇宙大爆炸以來這次規模最大的裁員猶如晴天霹靂,象征性地結束了瘋狂的80年代。1989年3月,約翰·克雷文宣布1988年虧損——也許在摩根建富151年的曆史上,這還是第一次。
現代世界對資本短缺的銀行沒有大慈大悲的心腸,而摩根建富則由於泥古不化、因循守舊而深陷危險之中。公司尚有一批精良的業務,特別是生意十分興隆的兼並和全球資產管理部門。它先前已經買下了紐約的C.J.勞倫斯,一家優秀的機構研究和經紀公司。摩根建富把該公司和它本身在美國的業務結合起來。由於出口和項目融資強勁,它得到了由政府擔保的6億多美元的貸款,加強其資產負債表。最後,作為對蘇聯貿易提供融資的專家,它已是擺開陣勢,最能利用"改革"的商人銀行。克雷文闖勁十足,放開手腳利用這些有利條件。然而,沒有證券業務,這些優勢無法彙合起來組成一個全球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