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股市崩潰之前,門多薩的部門隻取得幾次小小的勝利,而沒有令人刮目相看的大交易。1988年1月,摩根成了第一家在10億美元敵意蓄謀控股投資的交易中出謀劃策的商業銀行,為霍夫曼——拉羅奇出價42億美元收購斯特靈藥業公司的交易提供谘詢。瑞士的霍夫曼——拉羅奇藥業公司一年營業額有60億美元。1985年,這家公司的安眠藥安定的專利權到期了,它需要新產品來補充商品供應線。斯特靈製造拜爾阿斯匹林、菲利普鎂乳和許多其他產品。製藥業原來有著卡特爾式的特殊關係,向來按君子協定管理,沒有經曆過血腥的收購戰爭。這是第一次一家大製藥公司向一個公平競爭者發起敵意的進攻。使人更為震驚的是,J.P.摩根公司曾是支持了斯特靈公司50多年的銀行。
霍夫曼——拉羅奇接受了門多薩的建議,采取了一種瘋狂的蓄謀控股投資戰略。這種戰略被稱為"擁抱熊"。它先出價每股72美元收購斯特靈,而且還未等對方正式拒絕又很快連續兩次提高價格。斯特靈的董事長約翰·皮埃特拉斯基曾經把公司從以前的懶散狀態中震醒,使其盈利達到相當大的兩位數的水平。於是他被霍夫曼——拉羅奇的提議激怒了。他請來了摩根士丹利的喬·福格及斯凱敦——阿普斯的喬·弗洛姆作為顧問。
皮埃特拉斯基學哈羅德·麥格勞的樣子,刮起了一陣旋風。這陣風使摩根擔保公司難以忘懷。在一封公開信中,他說他"非常震驚和沮喪"。他認為摩根銀行資助並唆使對其長期客戶突然進行蓄謀控股是不道德的。他說:"摩根銀行知道我們最機密的金融信息。"32他擺出了最近這些年他們之間的關係,包括借款,摩根是斯特靈負責股票登記轉讓的信托公司,以及摩根對斯特靈歐洲市場證券的經營。這是一種聰明的譴責,因為皮埃特拉斯基重複著老華爾街的語言,好像在用回憶羞辱摩根銀行:"你和你的客戶必須有多少信任關係和信心,你才不會采取有損於他最大利益的行動?"33在一次不尋常的公開答辯中,劉易·普雷斯頓暗示那封信是由一位公關人員製造出來的偽善的空話。他後來說:"有意思的是我們仍然是他們的股票轉讓信托公司。"這場大戰過去後,普雷斯頓解釋說:"那不是斯特靈的董事長寫來的信,那是投資銀行家寫的信,目的是要使本公司難堪。"34他不同意摩根背叛一位非常忠實的客戶的說法。他覺得斯特靈的主要銀行是歐文信托公司。華爾街23號隻起"機械的作用"。對普雷斯頓來說,提出背叛這個問題並不很讓人吃驚——顯然在計劃收購時已考慮到這一點。令人吃驚的是華爾街聯合起來指責摩根進行這次交易。
實際上,投資銀行家覺得霍夫曼的第一次出價太低了,結果吸引了更多的大鯊魚。摩根士丹利帶來了柯達作為友好的競爭者。柯達以每股89.5美元奪取了斯特靈。盡管華爾街對摩根擔保公司搞壞了這次交易幸災樂禍——這種高興幾乎是不加掩飾的,摩根銀行則暗示柯達多付了錢。這個價格是很高的,是斯特靈1988年預計盈利的22倍。當然,投資銀行對貶低摩根擔保公司的經營實績有既得利益,因為摩根擔保公司侵入了他們的領地去賺錢。當門多薩要求為失去的努力付出微不足道的100萬美元酬金時,這些投資銀行非常憤怒,他們認為這種行為當然是最不能原諒的罪過。
很明顯,摩根認為霍夫曼——拉羅奇是比斯特靈藥業更密切而且更有利可圖的客戶。但這就是新的選擇目標的標準嗎?銀行應該用弱小客戶去喂飽強壯的客戶嗎?應該犧牲那些看起來不太重要的客戶嗎?那麼以後誰還會相信銀行呢?隨著大銀行開始進行蓄謀控股投資,這種爭議也突出說明存在著利益衝突的多種可能性。比如說,作為斯特靈藥業股票轉讓的信托公司,摩根擔保公司保存著機密的股票持有者名單——對任何蓄謀控股投資者來說這是無價之寶(那年下半年,摩根銀行把其股票持有者服務經營權賣給了第一芝加哥,結束了一個多世紀的公司信托業務。普雷斯頓否認與斯特靈的聯係,盡管這種股票持有者服務顯然是和兼並活動不相容的)。盡管摩根銀行實行內部控製,保護機密信息,但是它鼓勵貸款官員以"一家銀行"的合作精神向門多薩領導的小組傳遞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