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6月,沙赫特宣布延緩償付長期外債。德國的大筆貸款都是多國性質的,比如揚氏貸款就在9個市場上以多幣種形式發行,但債權國並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防衛體係。相反,他們就像是一群驚慌失措的債權人,擠在一個破產法庭上,每個人都想讓德國最先兌現他自己的債券。美國報刊文章報道說歐洲債權人想與納粹單獨成交。沙赫特傾向於和那些對德國貿易有順差的國家做交易,並以此作為撬開德國貨物進入外國市場大門的一個工具。言外之意就是,從我們這兒買得越多,我們就可能更優先對待你們的債券。這是個選擇性違約的政策,一個高明的分化瓦解、各個擊破的戰略,它能破壞債權人的聯合,讓他們自相殘殺。沙赫特希望采取分散債主,使德國債券價格下跌這一招,使他能夠以大大低於票麵價值的價格購回債券——很顯然這是個取悅希特勒的戰術。

1939年,當拉蒙特得知沙赫特在考慮選擇性拒付債務時,他提醒沙赫特,摩根提供了一半以上道斯資金和三分之一以上的揚氏資金。他不無理由地誇張說摩根銀行一直都在倡導對德國采取溫和態度。最重要的是拉蒙特上升到國際法高度,提到向投資者做出的保證,這些貸款優先於其他貸款,並享受特殊政治保護。拉蒙特有理有據地對一位已深深卷入這場陰謀詭計中的人說:"當然,我們希望看到帝國像對待道斯貸款一樣能夠清償揚氏貸款的債務。否則所有國際間協議就都可能被撕毀了。"9從沙赫特博士的答複中可以清楚地看到,通常的商業行為規範在德國已不再適用。他出言不遜,歇斯底裏地寫了一封信,不像別人通常送往華爾街23號這種靜謐地方的那種信。沙赫特開始先說德國的問題不是違約,而是因外彙短缺而造成的彙兌困難。接下來他又裝腔作勢,有些瘋瘋顛顛、怪裏怪氣。

不管你是否以死來威脅我,對我都無濟於事,因為事實很簡單,我沒有外彙;而且不管你是罵我不道德或笨蛋或其他什麼的,我都不可能自己造出美元或英鎊,因為你也不想要假鈔,你們要真錢……假如任何一位外國人願意出錢,我將樂於賣了我的腦袋和身體,並把換來的錢交到貸款信托人手中,但我擔心就是這種買賣的所得也不夠支付目前的債務。10沙赫特或許是想在英國和美國之間打進一個楔子,以永久地維持在戰爭債務和賠款上的緊張關係。他威脅說要進行單獨交易,讓英國債券持有人得到部分還款(盡管是較低利率),而美國人沒有,這無疑是在打擊英美兩國良好的關係(沙赫特說德國對英國的貿易順差使它能夠支付利息)。有關不平等待遇之爭,先是德國債務,然後是奧地利債務,成為造成J.P.摩根公司與摩根建富公司間不和的最主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