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摩根財團來說,現在是外交時代的日暮黃昏了,遠非20世紀20年代享有自由進出白宮的特權的時光,而且還打上了一個特殊的烙印。摩根銀行苦於應付20年代的兩筆對德國的巨額貸款,即著名的1924年道斯貸款和1930年的揚氏貸款,而就在此時,和華盛頓新近脫離關係的情況表現得更為明顯了。盡管這些貸款都是在半官方性質主持下提供的,但華盛頓現在躲避其還款責任,甚至還表現出很傲慢的冷漠態度。新政製定者們不想逼債,害怕損害貿易和證券方麵的利益,這下摩根合夥人感到自己是被欺騙了。不管怎麼說,從第一次中國貸款銀團協議開始,他們就與政府合作,認為他們在與違約借款人談判時能夠得到官方支持。這是等價交換。摩根當初按照其政治老板的意願辦了事,而1933年希特勒一舉成為首相,德國威脅著要違約,摩根財團就感到他們是被拋棄了。
要講述摩根財團介入德國償付賠款這樁傳奇,最好先說說亞爾馬·沙赫特博士的經曆,他一會兒是摩根財團的朋友,一會兒又成為它的敵人。1930年他辭去在帝國銀行的職務,以此抗議揚氏計劃的最終條款。1932年納粹在競選中獲勝後,他又站到該黨一邊,並督促他在德意誌和德雷斯頓銀行的朋友提供金融方麵的支持。在德國商業階層中,沙赫特博士使希特勒那幫惡棍的活動合法化。1933年初,在赫爾曼·戈林家中,他幫助希特勒從商人們那裏籌措到300萬馬克,代表那些富商們堅定支持納粹。這次會議由於古斯塔夫·克虜伯·馮·波倫和哈爾巴赫的融資保證而達到高潮。沙赫特甚至同意了希特勒的請求來管理新一輪的競選基金。
興登堡服從希特勒的願望,恢複了沙赫特帝國銀行行長的職務。1934年以後,沙赫特還擔任了經濟部部長職務。作為第三帝國的金融統治者,沙赫特還負責管理公用事業部門,包括修建高速公路。他的工作使他獲得了納粹金融"邪惡巫師"的名聲,就像個江湖騙子,能為元首創造出金融奇跡。按威廉·夏勒的說法:"沒什麼人能比沙赫特更賣力了,他為希特勒在1939年發動戰爭從經濟上做了準備。"1希特勒在讚揚沙赫特時說,他在三年裏取得了整個納粹黨合在一起也辦不到的業績。
當成為一名紐倫堡法庭的戰犯後,沙赫特自認為他最早起來反對希特勒,是孤身一人在試圖阻止那架戰爭機器的瘋狂行動。他從未加入納粹黨,並且反對迫害猶太人。但沙赫特卻有不少欺人之舉,他要造成一種假象,即他的單純動機被那些無恥的德國政客篡改了。按照他的兩麵派手法,他會對猶太銀行家說,希特勒不過是一個恢複秩序所需要的暫時性惡魔,他還會明確反對迫害猶太人(他擔心這種迫害會有損德國在海外銀行中的形象)。而後,他又會在私下裏向希特勒吹噓他已關閉了猶太人的銀行賬戶,並把錢轉出來為德國擴軍備戰之用。因為他的自我辯護有一定的道理,所以他的情況就比他那些凶殘無比的同夥們要複雜多了。按紐倫堡法庭檢察官特爾福德·泰勒的話說:"這個偽善、頑固的家夥,曾是也依舊是戰前時代裏最不可思議、充滿矛盾的人物。"2在德國高級官員中,沙赫特博士與眾不同。他看上去仍是傳統的紳士銀行家,這給納粹金融平添了不少高雅氣派。他戴著無框眼鏡,把油亮的頭發從中間分開,抽著雪茄,穿著細條子襯衫,戴著吊褲帶。對希特勒來說,他是不可缺少的,不僅是因為他巧妙地使德國銀行業為戰爭經濟服務,還在於他在國外所贏得的尊敬。在抑製了1923年的通貨膨脹後,沙赫特可以愚弄國際上的金融家們,讓他們認為在柏林有一位朋友在遵從他們的金融標準。他早就與蒙塔古·諾曼建立了長期的友誼,別人把他看成是納粹同夥,而在諾曼看來他卻是個很有勇氣的中央銀行家,與通貨膨脹做鬥爭,反對德國違背健全的財政狀況進行擴軍備戰。沙赫特曾對希特勒說:"隻有兩樣東西能使國家社會黨體係垮台,那就是戰爭和通貨膨脹。"3這就是蒙塔古·諾曼願意看到的亞爾馬·沙赫特。摩根合夥人還是比較快地就打破了幻想,確信沙赫特根本就不想賠款,而是讓他們錯誤地認為他會還債。
與其他圍著希特勒轉的眾多勢利小人不同,傲慢的沙赫特握有實權——金融是在希特勒控製之外的一個領域。起初希特勒全權委托沙赫特管理帝國銀行。沙赫特後來解釋說:"希特勒對經濟一竅不通,所以隻要我能保持貿易平衡,保證他的外彙需求,他根本就不會管我是如何經營的。"4沙赫特固執而自負,他會毫不猶豫地衝希特勒大喊大叫,隨隨便便,而換作別人是要掉腦袋的。有一次希特勒送給他一幅油畫做禮物,沙赫特卻把禮物退了回去,說它是贗品。他對任何事都處之泰然,這位非常自信的銀行家卻使希特勒感到有些迷惑。艾伯特·斯皮爾注意到希特勒的這個特點:"他一輩子尊敬但不信任那些專家,比如……沙赫特。"5從政治角度看,1933年希特勒上任並頒布法律施政,並沒有給摩根財團敲響警鍾。傑克·摩根對德國"匈奴"舊恨不絕,耿耿於懷,但他對希特勒的保留態度更多地是出自反猶太民族主義而不是道義上的。就像他對他的朋友巴克斯頓伯爵夫人說的:"假如我能對你的那些朋友,那些德國佬更放心的話,我就應該感到我們都會相處得很好。但是,在我看來,這位德國新獨裁者很像那位老皇帝,隻是他對猶太人的態度不同,雖然我對這種態度並沒有感到什麼不妥。"6但是德國外債政策的改變很快就表現出來了。1933年5月,希特勒派沙赫特到華盛頓進行8天的會談。為使他在跨洋旅行中解悶,拉蒙特給他寄去了關於拿破侖和瑪麗·安托瓦內特的傳記——書中大概暗示著絕對權力的腐蝕作用。在與羅斯福和科德爾·赫爾國務卿的會談中,沙赫特堅持說有關騷擾猶太人之事完全被誇大了,並表明外部抗議隻會產生事與願違的後果。他還警告說德國很快就沒有外彙來償付美國投資者的20億美元債務。這次白宮會見正值佩科拉聽證會期間,沙赫特記下了總統當時很奇怪的反應:"羅斯福狠狠地拍了一下大腿並大笑著說:"這下華爾街的銀行家活該了!""7羅斯福的助手擔心沙赫特會機械地理解這句話的意思,他們提醒總統注意他那小小玩笑的潛在影響,第二天赫爾趕緊告訴沙赫特,羅斯福實際上是對違約的威脅一事大吃一驚。沙赫特說:"我覺得總統的大吃一驚是在過了24小時以後才表現出來的。"8羅斯福的態度可能更堅定了沙赫特拒絕清償德國欠美國債務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