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下旬,傑克從歐洲回來,他在摩根圖書館與喬治·哈裏森——本·斯特朗在紐約聯儲的繼承人——舉行了一次會晤。哈裏森是軍官的兒子,畢業於耶魯和哈佛大學法學院。他是一個叼著煙鬥的英俊男人,小時候的一次事故使他留下了殘疾,走起路來有點一瘸一拐。哈裏森是一個斯特朗式的實幹家,他果斷地降低了利率,並注入幾十億美元的信貸資金來支持那些負擔大量經紀人貸款的銀行。"證券交易所應當不惜一切代價堅持營業,"他宣布,"各位先生,我將提供所需要的全部準備金。"44當受到華盛頓的聯儲理事羅伊·揚的指責時,哈裏森勇敢地回答說,形勢十萬火急,他的行動木已成舟。他每天從華爾街的銀行那裏購回約1億美元的政府債券,以保證這些銀行有充足的準備金來應付不測。相比之下,在規模和複雜程度上,哈裏森處理危機的行動使皮爾龐特在1907年的作為顯得十分原始,因為哈裏森可以根據需要擴大信貸規模。哈裏森使政府應當在金融恐慌中擔當起責任的原則得到了確認。

股市崩潰之後的日子,是高談闊論和虛張聲勢的時期。聲望不凡的歐文·費希爾認為股市崩潰使市場上較弱的投資者紛紛落馬,股票集中到了較強的投資者手裏,這是一件好事。他把股市崩潰後的市場說成是精明的投資者討價還價的櫃台。45約翰·洛克菲勒在波坎蒂克山的不動產仍穩如泰山,他因此說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話:"我們相信國家的基本形勢是健康的,我和我的兒子幾天來一直在買入狀況良好的普通股。"46洛克菲勒的話傳到了埃迪·坎托的耳朵裏,他當時在百老彙的《狂歡》劇中擔任角色,也是高盛交易公司崩潰的受害者。他的回答是:"當然,誰手裏還有錢呢?"47後來,埃迪·坎托對高盛公司提出了1億美元的訴訟。相比之下,更有損於該公司形象的也許還不是訴訟,而是他新創作的輕歌舞劇。在劇中,一個滑稽演員使勁擠一隻檸檬。"你是誰?"坎托問道。"我是高盛的保證金業務員。"滑稽演員答道。對高盛的訴訟如此之多,以至於在百無聊賴的大蕭條的日子裏,一些有著黑色幽默感的經紀人常常給該公司打電話找訴訟部。從此,就連幽默也直刺華爾街的虛榮。這個時代以出人意料的災難性結局而告結束。股市崩潰將華爾街的驕傲連同它的利潤一掃而空。正如伯納德·巴魯克後來所說的:"銀行家們穩健保守、小心謹慎的傳統形象在1929年被破壞得蕩然無存。"48

━本章參考文獻━

1.《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1989年5月1日。

2.文特:《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第203頁。

3.同上,第201頁。

4.邁耶:《市場》(Markets),第50、272頁。

5.《紐約客》(New Yorker),1929年2月2日。

6.福加蒂:《德克薩斯海灣石油公司記》(The Story of Texas gulf),第11頁。

7.馬薩諸塞州劍橋城哈佛大學貝克圖書館湯姆·拉蒙特資料,第127箱,第29卷,1933年3月24日備忘錄,第17頁。

8.弗吉尼亞夏洛茨維爾奧爾德納姆圖書館愛德華·斯退丁紐斯資料,第8箱,第154卷,給亨利·戴維森的信,1922年2月4日。

9.同上,第11箱,第200卷,給托馬斯·拉蒙特的信,1924年8月21日。

10.同上,第11箱,第187卷,給赫爾曼·哈耶斯的信,1923年12月19日。

11.約瑟夫森:《貨幣巨頭》(Money Lords),第48頁。

12.馬薩諸塞州劍橋城哈佛大學貝克圖書館湯姆·拉蒙特資料,第126箱,第12卷,關於奧裏斯·範·斯韋林根和曼蒂斯·範·斯韋林根的內部備忘錄,1928年7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