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德國和英國早已在中國站穩了腳跟,控製了他們自己的勢力範圍。歐洲的金融家們是在19世紀末期進入中國的,當時,中國各省的商人缺乏建造鐵路的必要資本。1899年,國務卿海約翰宣布了對華的"門戶開放"政策,用以保證外國的自由進入。然而,在塔夫脫當政時期,"門戶開放"變成了美國公然要求與歐洲列強在平等的基礎上進入中國。
1909年,美國國務院敦促不太情願的華爾街開展中國業務。英、法、德三國組成的財團即將完成給上海——廣州鐵路的2500萬美元貸款的談判。令歐洲人大為不滿的是,美國國務院要求給美國銀行家撥出同等份額的一塊。赫伯特·克羅利記述道:"大多數銀行參加這一財團並不是尋求在中國投資,而是為了服從美國政府。"25國務院把摩根銀行置於美國銀行集團的首位,其中還有庫恩——洛布公司、國民城市銀行和第一國民銀行。僅僅幾年前,這些銀行在控製北方太平洋公司股票的事件中吵得很凶,而如今華盛頓把他們組織到一起,成為國家的工具,認為銀行家的團結將擴大美國在海外的影響。當傑克把這一安排電告遠在倫敦的父親後,皮爾龐特壓製不住他的競爭本能,回電說:"我感到很好,但要絕對保密,僅供你本人掌握。摩根公司牽頭,名字排在第一,這一點很重要,應表現出此事業已敲定,不容疏忽。"26美國銀行集團在華爾街23號開會,由哈裏·戴維森主持,國務院在幕後操縱。平時指手畫腳、幽默風趣的戴維森對受人控製感到惱怒,他對在倫敦的特迪·格倫費爾說:"你想一想,你要不經意但堅定地對與你聯係的那些人指出,這是政府而不是銀行家的意思,將是明智之舉。"27在民眾中影響較大的報紙大多對摩根和白宮鬥爭中最近的一場衝突拍手稱快,認為反托拉斯者現在已把銀行家打得大敗而歸。與此同時,戴維森哀歎:"還將繼續受製於國務院。"28對於與政府毫無幹係而引以為豪的銀行來說,這種新的束縛難以忍受。特迪·格倫費爾——J.S.摩根公司(隨後成為摩根建富)的合夥人——代表美國銀行集團,與英、法、德銀行組成的對中國貸款的銀團進行交涉,無論當時還是後來,他都是華爾街23號和英國政府之間的一個重要的中介。摩根的各家銀行內部是團結的,在許多事情上是自主運行的。這是一種極為複雜的情形,充滿了衝突,因為紐約和倫敦這兩家公司對於他們各自政府的要求總是很敏感。例如,1908年,J.S.摩根公司根據英國外交部的指示,扣留了一筆土耳其貸款,直到第二年政治風向轉變以後才予以提供。隻要英美兩國利益一致,就不會有問題。但是這裏邊埋伏著衝突,在以後的日子裏,它會把英美聯袂的摩根帝國一分為二。無論怎樣竭力掩飾,摩根銀行不是一家跨國銀行,而是一家有海外合夥人的美國銀行。有許多次,它都無法兼顧英美雙方的利益。從1909到1913年,美國銀團一直是摩根與中國的所有交易的紐帶。它的駐中國代表是威拉德·迪克曼·斯特雷特,他是摩根銀行曆史上的一位最果敢、最愛冒險的人物。斯特雷特的一生就像一部驚險的間諜小說。從康奈爾大學畢業後,他在北京的帝國海關局任職,這期間學習了漢語。1904年,他赴日為路透社和美聯社報道日俄戰事。當年的一位朋友這樣描述他:"高個子,棕紅色的頭發,極為坦率,風度翩翩。"29在韓國漢城報道期間,他在一次吃飯時碰到了愛德華·哈裏曼,這次會麵改變了他的生活。哈裏曼當時已控製了聯合太平洋鐵路公司和太平洋郵輪公司,這在他看來是當時環球運輸係統中最重要的兩條腿。他聘用斯特雷特這個熱情的年輕人去贏得關鍵的中國鐵路的連接權。1906年,西奧多·羅斯福邀請斯特雷特去白宮,說他正簽約招聘常青藤聯盟的聰明年輕的大學生,把他們分配到美國國務院的外事處,為美國的海外公司招攬生意。為援助哈裏曼的事業,羅斯福派年僅20出頭的斯特雷特出任美國駐清國最繁忙的鐵路中心——沈陽的總領事。他是當時長城以北唯一的國務院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