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根這時的權勢之盛,是任何言辭都難以形容的。當時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的股票中,鐵路公司占60%。公用事業與工業股票被保險公司和儲蓄機構認為投機性過大,因而鐵路股票成為大家公認的藍籌股票。同時,由於鐵路公司向政客們提供免費車票,它們強烈地腐蝕州立法機構。隨著皮爾龐特的銀行成為一家經營破產鐵路的總公司,他經常拿到100萬美元的收費。

隨著摩根化的完成,鐵路上的固定成本被削減下來。債權者被迫把債券換成利率較低的債券,這使得鐵路公司可以重新還本付息。皮爾龐特保留了鐵路公司所屬的廣闊土地和礦產資源的留置權,以避免資金被挪用到其他企業上去。約一百年之後的一樁案例表明了這些安排的約束能力之大。1893年,摩根通過控製北方太平洋公司的股票,獲得了公司的控製權。1987年,這家公司的後繼者,即伯林頓北方鐵路公司試圖從這些契約中解脫出來。摩根對190萬英畝的土地和240萬英畝的礦產權保有留置權,規定所有的收益都要用於改善鐵路的狀況。分析家們估計,這些土地中蘊藏的煤炭、石油、天然氣和其他礦產資源價值數十億美元。皮爾龐特在百年之後仍從墳墓中站起來,成為債權人的堅強後盾。

為了進一步保證鐵路不會再浪費資金,大部分鐵路公司的股票都被轉化為"股權信托"。所謂股權信托是皮爾龐特及其三四個心腹人物的委婉之辭。他們一般會以5年為一期經營鐵路事務。這是皮爾龐特那以錢易權的老把戲中變化出的新招,它使摩根獲得了銀行業史上前所未有的商業權力。銀行家們不再局限於為客戶提供資金和建議,而是直接進入了公司的經營領導層。金融和工業之間的界限模糊到了一個危險的境地。

為什麼成千上萬的持股人都將股票交到這位華爾街教皇的手中,以換取所謂的股權信托證書呢?這是由19世紀金融界的特殊現象決定的。如果一家公司破產,銀行將以資產清算為理由,向該公司的股東們催討債款。因此投資者們都爭先恐後地要將股票脫手,否則難免蒙受損失。皮爾龐特是以全新形象出現的一類強盜領主——他不是那般赤裸裸的貪婪,也不會像洛克菲勒一樣炸毀競爭對手的煉油廠。他是外表粗魯,然而衣冠楚楚的銀行家,經營著一項雖然頗受爭議,但卻完全合法的事業。

在摩根銀行內部,人們以一種寬厚溫和的態度接受這種摩根化的現實。這被認為是對股東們承擔起受托方的責任。皮爾龐特似乎並不是按照任何規模宏大的計劃來操作的——對此他有一種本能的反感。摩根公司後來的一位合夥人湯姆·拉蒙特曾說:"從未見過任何人比摩根先生更能獨特地處理他所麵臨的特殊處境和特殊問題。所有關於他的安排與體係設置的評說都是胡編亂造。"58皮爾龐特並沒有為達到權力之巔編織什麼陰謀之網。相反,他隻是對自己重組商業機構抱有一種救世主般的忠誠信念。如果他能比其他任何人更好地整頓美國,那就這麼辦吧!他采取了"股權信托"的方式,並且無窮無盡地擴張自己的勢力。正如後來《華爾街日報》的編輯塞裏諾·普拉特所說:"他的權力並不來自私人所有的百萬財產,而是來自他作為受托人的手中的數十億的財富。"59如果說股權信托並無任何不正當之處的話,那麼它們在華爾街上創造了驚人的權力集中。在摩根化實施之前,三分之二以上的美國鐵路公司在紐約之外設有辦事處。然而在此之後,絕大多數的鐵路總部都在紐約市內。到1900年時,美國的鐵路已經合並為六個巨型係統,都受到J.P.摩根公司、庫恩——洛布為首的華爾街銀行家們的控製。通過這架"永動機",皮爾龐特不僅重組了鐵路公司,還牢牢控製了它們未來的融資。通過作為它們的受托人或控製它們的大宗股票,他將這些公司和華爾街23號牢牢捆綁在一起。銀行家的強大是源自鐵路公司的薄弱。然而不論皮爾龐特如何對鐵路那風雨飄搖中的處境表示痛心,他卻借此混亂場麵成為了一方霸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