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博迪去世後,朱尼厄斯急需補充資本金,與羅斯柴爾德和巴林家族相比,他的資金還是相當不足。但他對自己做的業務十分挑剔,也知道必須謹慎。他曾告訴皮爾龐特:"如果一項行動會引起世界的注意,又有可能被提出質疑的話,那麼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要輕舉妄動。"171870年,朱尼厄斯對政府融資的好機會來了。9月,普魯士軍隊在色當打敗了法國軍隊,活捉法王拿破侖三世,並圍攻巴黎城。法國的政府官員宣布成立共和國,然後撤退到圖爾,成立了臨時政府。普魯士宰相奧托·馮·俾斯麥想在外交上孤立法國。當法國官員們到倫敦尋求融資時,俾斯麥搞了一次宣傳運動,叫囂說德國取勝將讓法國拒付借款。
難得的機會擺在有魄力的銀行家麵前。資金充足的法國在本世紀很少像這樣需要向外籌資。巴林家族已經向普魯士發放了貸款,不想因與法國有交涉而破壞與普魯士的微妙關係;羅斯柴爾德家族則認為法國勝利無望。英國倫敦金融城因墨西哥和委內瑞拉的債務拖欠而焦頭爛額,沒有人敢冒大風險發放國外貸款。朱尼厄斯闖進來了,他決定向法國發放1000萬英鎊、相當於5000萬美元的銀團貸款。法國人也希望如果用一位美國銀行家,他們就更可能購買美國的武器。
向法國貸款一事顯示了朱尼厄斯在冷漠的神態後隱藏著激流勇進、敢於下注的敏銳眼光。這是朱尼厄斯創牌子的一筆生意,羅斯柴爾德出於道義派出了信鴿,給朱尼厄斯錦上添花。為支持法國,朱尼厄斯必須對付俾斯麥。他一直在暗中打探俾斯麥的一舉一動。後來發現法國財政部長的私人秘書是德國間諜,他每天向俾斯麥提供交易情況的報告。由於朱尼厄斯不會講法語,又不盲目行事,他從法國請來女婿,後來成為合夥人的沃爾特·海斯·伯恩斯當翻譯。朱尼厄斯堅持每份法語文件必須有相應的認可譯文。
當時歐洲融資方麵的一項創新正在增強銀行家的權力——辛迪加,銀行的精英集團以法語所稱的"大銀行"來運作。這些銀行並不單獨發行債券,而是把資金集中起來,共擔承銷債券的風險。摩根牽頭的辛迪加以85點出售債券,以反映法國貸款的巨大風險,這比票麵價值低15點——而以後債券將按票麵價值兌回。折扣這麼高是為了吸引還在觀望的公眾購買債券。法國人覺得這種貶低他們的條件是在對他們敲詐勒索,他們認為這些條件隻適合秘魯或土耳其這樣的國家。但朱尼厄斯並沒有誇大風險,1871年1月巴黎陷落後,又發生了巴黎公社革命,債券從80點降到55點,朱尼厄斯不顧一切地購買債券扶穩價格,幾乎把自己都搭進去了。這對一個常告誡皮爾龐特行事要謹慎的人來說實在是太奇怪了。他把自己公司的未來都押上,孤注一擲。
無論風險如何,一個美國人想像羅斯柴爾德那樣擺大架子,拿這麼一筆巨額資金做遊戲,未免太輕率魯莽了。這筆貸款從頭至尾都充滿了戲劇性。一部摩根擔保公司的簡史,至今還因這樣一個激動人心的插曲而扣人心弦:"巴黎和倫敦之間的部分通信是由一隊信鴿完成的。幾隻信鴿帶著內裝薄紙文件的膠囊,飛完了全程。有個很大的文件包裹是用氣球從巴黎運往倫敦的!"18有些信鴿顯然是被饑餓的巴黎人打下來吃了。法國政治家因此在討價還價的關鍵時刻一片茫然。
戰爭結束以後,戰敗的法國沒有像俾斯麥預料的那樣拒還貸款。1873年,法國人就按債券麵值,即100,提前償還了債券。皮博迪和他在馬裏蘭的債券又給朱尼厄斯帶來了一筆意外的橫財。法國貸款他淨賺150萬英鎊之多。公司的資本大大增加了,他也躋身於政府融資的前列。J.S.摩根公司的大名於是常出現在報紙的"募資碑銘廣告"上(這些廣告得此雅號,顯然是因為這些廣告欄呈長方形,而且排在報紙的訃告版)。
喬治·斯莫利說,由於1870年的法國貸款,他的朋友朱尼厄斯從一個卓有成就的普通人一躍成為倫敦金融界巨子。他對朱尼厄斯在那個時候的印象是很說明問題的。一方麵朱尼厄斯對自己的成功表示謙虛,笑而不談。他說他研究了自1789年以來的十二屆法國政府,"沒有一屆政府曾經否認或懷疑其他任何一屆政府所簽合同中任何一項金融義務的效力。法國一貫的金融信譽是不會被破壞的。"但斯莫利可沒有被他若無其事的樣子蒙住。他注意到"他說話時眼裏閃著光,這說明他並不是對自己的成功無動於衷。為什麼他會這樣呢?人們當時認為,現在也一直認為,這個事件是倫敦金融史上的一件大事。"19朱尼厄斯逐漸成為在倫敦最富裕的美國銀行家,他的一切也隨之變得高雅華貴起來。他住在王子門街13號騎士橋宅邸裏,這是一座新古典風格的五層樓,麵對海德公園的南端。摩根一家顯得十分尊貴。家中有男仆伺候,摩根家穿著晚禮服進餐,晚餐後是法國波爾多紅葡萄酒和哈瓦那雪茄。這裏還十分虔奉宗教,每天早晨朱尼厄斯會讓仆人們排成一行做晨禱。因循商人銀行的傳統,朱尼厄斯閑來也搞搞藝術品收藏,兒子在城裏時經常和他去逛畫廊。朱尼厄斯的朋友們說他的家像個博物館,牆上裝飾著16世紀的西班牙繡品,拱頂鑲銀,還收藏著許多雷諾茲、羅姆尼和庚斯博羅的油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