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996年美國西部12個州的州長就宣布,每州出資12萬美元,共建一所"虛擬大學"。首批學生於1997年開始在電子課堂上課,並從聯網的計算機上獲得學位證書。
這所大學將是一個被正式認可的機構,以獨立的非營利公司的形式存在,有權授予將得到雇主承認的業務證書、將得到傳統大學和院校承認的課程學分,並可以頒發正式學位。一開始它將隻頒發少量的專業證書,但逐漸會過渡到可以頒發全部學科的所有級別的學業成績證書。
這些州長們設想,在這所"虛擬"大學中,教師和學生不僅僅從圖書館,而且還從數據庫中獲得閱讀材料;在這裏,學期論文將通過電子郵件交來,教師和學生將在聯網協作課上課時相見。除了使用鍵盤之外,也許還要使用視像和聲音聯係。這些州長們說,整個安排不僅僅使這一地域遼闊的地區獲得了機會,而且還會減少教育費用。與此同時,這所大學將同傳統的教育方式--圖書館、高等中學、社區學院以及州立大學係統結合起來,當然也少不了涉及私營部門的培訓計劃。
這樣的高等教育改革推動各大學現在即著手為信息時代的教育鋪設道路。這意味著改變"以教為主"的方針(把重點放在教學和課堂上的方針),使學生能通過"電子學習"的方法達到"起飛"的階段,這種電子學習方法就是學生將重點放在學習效果和掌握多種學習手段上。大學一旦有了新的"以學為主"的方針,它將不得不檢視自己在課程、教育方法以及學術風氣上需作哪些相應的改變,以適應數字化帶來的新機會。
從某種程度上說,這就像打開了一個對高等教育具有根本性意義的潘多拉盒子,其中充滿了希望,也充滿了挑戰。網絡教育的發展不僅促進了教育本身的進步,而且從各個方麵促進了商業的發展;不僅拓寬了商業領域,而且對商品的開發產生了巨大的動力。
2.組建校園網,開發網絡教育
教育產業的領域是廣泛的,而網絡教育產業則是連接高科技術與教育產業的紐帶,它不僅是網絡技術應用的突破,而且也是教育發展的革命。組建校園網,開發網絡教育,既是教育活動本身的具體內容,也是商機的重要體現。抓住教育產業的商機,才能不斷開拓進取。
■建立校園網絡
校園網和企業網同屬於大、中型主幹網絡。由於學校的特點,使得校園網的規劃與一般企業網有所不同。目前我國有許多高等學校已經建立起了自己的校園網,發揮了很好的管理和教學作用。預計在近年來,還將有大批高校建設校園網。這是大勢所趨,也是非常必要的。校園網的建立,對提高教學和科研質量,改善教學和科研條件,使教學多出人才,科研多出成果有十分重要意義。
校園網,顧名思義,是在學校校園內建立,為學校服務的網絡。它有著和一般局域網、企業網不同的特點。
首先,校園網地理範圍獨特。它不同於小型局域網,也不同於廣域網。校園網要從地理上覆蓋整個校園,範圍一般為幾公裏。同時還要提供向外的出口,以訪問Internet等。
另外,校園網中用戶眾多。一個略具規模的校園網就會有上百台計算機連入,大一些的校園網會有幾百乃至幾千台機器連入。這麼多的機器和用戶會對網絡通信,網絡管理構成相當大的壓力。對網絡安全性和可靠性也是一個考驗。
第三,校園網中機型較多。由於學校的累積性和先進性,校園網中可能包含有多種類型的機器,從使用UNIX的大型機、高檔工作站,直至使用DOS的386、286乃至8286,無所不包。校園網應該盡可能地將這些機器都包容進來,實現連網的廣泛性。
第四,使用要求的多樣性。校園網內用戶的需求多種多樣。科研子網絡配置的機器檔次高,要求的網絡性能也高。教學網絡的計算機對於網絡性能沒有太高的要求,隻要使學生理解網絡原理即可。還有管理子網的要求,圖書館子網的要求等。另外,隨著Internet的普及,要從網上獲取最新信息的用戶也在迅速增加,這就又對校園網的廣域網出口提了更高要求。
第五,實用性與先進性並重。作為科研基地的高等院校,其網絡性能不應過低,要保證一定的先進性,另一方麵,校園網還是以使用為主的,因而實用性一絲也不能放棄,不能單純追求時髦。
一般的說,校園網建設的目標是建立一個覆蓋全校的,融教學、科研、管理為一體的一個主幹網絡。對於已有的各部門網絡,主幹網要對其進行很好的兼容。這是由學校教學、科研、管理的三重任務所決定的。
校園網要很好使用,需要多媒體網絡教育資源。抓好信息建設,才能做到路上跑車,車上有貨。
教育信息開發包括區域內信息開發和區域外信息再開發。區域內信息開發內容一般有各學校簡介、課程設置、升學指南、培訓信息、招聘廣告、名人訪談、教育科研動態、教育數據庫建設等。區域外信息再開發是將網絡大量信息經篩選、整理、彙編,最後在網絡重新發布,以突出信息的針對性、時效性和可用性。區域外信息再開發的內容應包括國內外教育改革的動態、教育發展狀況、教育資源開發與利用、最新科技動態、現代教育技術等。
教育教學信息資源庫可包括文件法規、宏觀決策信息、教育組織活動信息、教育與心理基礎理論、各學科教學資料庫、各類教育軟件資料庫、優秀教案、各學科教育教學實踐交流、專家論壇、教師論壇、網絡觀摩課、網絡圖書等。對學生提供的教學服務可包括:各科教師答疑、各科學習材料、複習指導、名校練習題、學生習作交流、學生心理輔導、學生論壇等。
學科資料庫建設。根據教師教學與科研的需要,建設中小學各學科資料庫。學科資料庫要力求使用方便、檢索快捷、內容精當。要圍繞知識點進行資料收集、篩選、標引、錄入、發布。學科資料庫建設工程量大、牽涉麵廣,宜采用聯合作戰的方式進行共建共享,以利於學科資料庫建設速度和數據庫質量的提高。
專題資料庫建設。專題資料庫建設是指就某一教育專題廣泛收集材料經整理後編製專題資料庫發送到網絡上。
多媒體教育軟件素材庫建設。廣泛征集國內外有關多媒體教學的課件,編製成素材庫上網發行,為教師、學生服務。多媒體計算機輔助教學通過網絡實現遠距離傳輸,具有信息量大、圖文聲並茂、方便靈活多樣化的人機交互界麵、檢索能力強、非線性學習方式等特點。
網絡實驗室建設。在網絡建立物理、化學、生物等學科的實驗庫,學生可在庫內進行模擬實驗,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創造能力和實驗操作技能。
綜合積件庫建設。包括:(1)多媒體教學資料庫。以知識為基礎,按一定的檢索和分類規則組成素材庫和巨大的知識集合,這是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存儲、傳播、重現教學、知識信息的新模式。(2)微教學單元庫。用於教師講授某一教學難點、學生學習某一知識技能點。該庫是圍繞這兩點設計的小課件。與課件設計開發方法不同的是,微教學單元庫是供教師在教學中使用的後備資源,它不需要多餘的背景、解說、配音等,隻要符合積件組合平台的接口格式,方便檢索組接即可。(3)虛擬積件資源庫。能經網絡實現世界範圍的資源共享。(4)資料呈現方式庫。收集科學素材的表達方式、信息呈現方式,供教師調用。(5)教學策略庫。
目前,由教育部主辦的中國教育科研網已初具規模,連接了1222多所高校,已成為高等院校教育科研的重要基礎設施,但中國教育科研網主要是為高校教育科研服務的,它可以為中小學提供Internet的接入服務,但缺乏為中小學和家庭教育教學服務的資源,而缺乏網絡教育教學信息資源已成為製約我國中小學網絡化教育發展的瓶頸。一些中小學投入大量資金組建了校園網,正是由於缺乏網絡教育教學信息資源,有路無車無貨,致使校園網難以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和效益,造成設備的閑置和浪費。
根據中國的實際情況,教育教學信息資源庫網站可在教育行政部門的統一部署之下,組織各地、各級教育行政部門、教研部門和各校,按照一定的要求,按不同學科和不同內容分工共建。各級教育教學信息資源庫相對獨立,相互之間通過鏈接方式達到資源共享,屬鬆散型和學術型的聯係。還可重點組建少量的全國性的教育教學信息資源庫,各省也可以建設省級教育教學信息資源庫。
上述校園網絡建設的領域和內容,都會為商業開發提供了廣闊的機會。
■建設網絡教室
網絡教室是從多媒體教室發展而來。以計算機網絡為核心的多媒體教室將是電子教室的主流。網絡教室不同於常見的計算機教室。它是在計算機教室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配有大量軟件的一種全新的課堂教學環境。它的主要用途在於進行計算機學科的基礎教學和其他學科的輔助教學,目的是通過發揮計算機這種現代信息處理工具的優勢,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和質量。隨著校園網的建設,電子教室與學校乃至全球信息資料服務的聯網,為學生和教師提供一個超越教室甚至國界的學習和科研環境。學校的電子教室係統有一般計算機網絡的共同之處:為用戶提供集成的計算機工作環境,共享網絡資源和實現信息交流,此外,電子教室作為學校教育的一個工具,應具有其它計算機網絡所沒有的特點,即教師工作站為了完成教師在課堂上的指導任務,需要對學生工作站進行控製、指導學生學習、回答學生詢問等功能。學生工作站是為了完成學習任務,具有選擇學習內容、口答教師問題、向教師工作站提問等功能。
普通的局域網可以變成一個電子教室,使之具有綜合教學功能,但是沒有電子教學平台,電子教室是無法實現的。國內外成熟的電子教室軟件有Top School、Win School、聯想電子教室等,這些軟件都立足於Netware的強大的網絡功能,充分發揮Netware的技術優勢,286以上的標準計算機都可以加入電子教室,它們協調地運行,形成一個綜合性的教學環境。電子教學平台應具有以下功能。教師機主控功能:教師工作站可以向學生工作站發送可執行程序和各種軟件包,並控製其運行;通過鍵盤令遠程控製學生工作站和各種操作,接管學生工作站的鍵盤,進行示範指導;向學生工作站發送屏幕顯示,將任何文件拷貝到學生工作站上,以便學生單獨操作,將學生工作站上的文件收集到教師工作站上,具有實時考試記分功能。標準化考試係統:學生通過鍵盤回答標準化考題。答案和成績實時地反饋到教師工作站的屏幕上。可以動態了解學生答題情況;也可針對某一題掌握全體學生的解題情況;跟蹤某個學生的答題情況等。網絡資源共享:學生工作站可以方便快捷地使用網絡上的共享設備,如網絡硬盤和打印機等。網絡通訊:各個工作站之間可以實時快速地進行通訊,包括點對點和廣播方式。網絡上的用戶可以互相傳遞電子郵件,並進行處理,包括取出、轉儲、打印和刪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