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需要是一切教育的出發點
◎ 什麼是家教
家教是一個固定的名詞,就好比佛陀的教育被稱為“佛教”,家庭的教育也就順理成章地被稱作“家教”,沿用至今。我們平時說一個人有沒有家教,是指一個人有沒有接受家庭文化的熏陶或者影響,成為一個有教養的人。
《暗算》的作者、著名作家麥家,他說,父親是個農民,隻讀過一年私塾,識字有限,但知識與智慧是兩回事。父親對他說的一句話讓他永遠記住了——家有良田,可能要被水淹掉;家有宮殿,可能要被火燒掉;肚子裏有文化,水淹不掉,火燒不掉,誰都拿不走。麥家說,這句話太有哲理了。它以異常的華麗色彩和哲理內涵永遠烙在心裏,成了他人生接受的第一句“名言”。改變,有時候就是一句話,一念之間。當他帶著這句話去上學後,父親送給他的這句話,讓他時時心有磐石和靈犀,對這個日益喧囂、物化的世界,保持了應有的距離和警惕。
巧的是,我在講學中經常引用好友田玉的父親對他一生影響最大的一句忠告:大年三十一算賬,人在本錢在。據說,田兄的父親80多歲,幾乎不識字,但有著高深的人生智慧。
朋友轉發香港電台著名主持人梁繼璋給兒子的信,抄錄如下:一、對你不好的人,你不要太介意,在你的一生中,沒有人有義務要對你好;二、沒有人不可替代,沒有東西必須擁有;三、與其盼望長壽,不如早點享受;四、世界上沒有最愛這回事,愛情絕對會隨時日心境而改變;五、你學到的知識,就是你擁有的武器,可以白手起家,但不可以手無寸鐵;六、你怎麼待人,並不代表別人怎麼待你,如果看不透這一點,隻會徒增煩惱;七、親人隻有一次緣分,好好珍惜,下輩子,無論愛與不愛,都不會再見。
我想說的是,中國的家教文化,其實與文化水平高低無關,卻貫穿了整個民族的精神發展過程,是另外一種形式的宗教。父親對兒子的忠告,再加上母親的良好情緒與內心溫度,應當是家庭文化最根本的流露。
◎ 孩子內心最需要什麼
洞察孩子的內心需要,是教育的前提與出發點。那麼,孩子究竟需要什麼呢?
關於需求,眾所周知的是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為了便於閱讀,將這個層次階梯引述如下:
在教育實踐中,尊重並滿足孩子的需求層次,是建立孩子良好自我概念的基本線索,為便於教育者理解,結合馬斯洛需求理論,我把青少年時期的需求轉化為如下層次:
第一層次是美好的食品(象征著物質上的需求);
第二層次是讚美(象征著精神意義上的初步滿足);
第三層次是重要感(包括自尊、自信兩個方麵);
第四層次是學習上的成就感(指經過自己努力而實現目標的滿足感,需要教育者的及時反饋與評價);
第五個層次是成為一個優秀的人(指自我概念的建立)。
每一個孩子都是想要上進,想要獲得深層滿足的,教育者若能一步一步給予各層次需求的滿足,孩子的自我概念就能逐漸建立起來。
將以上五個需求集中起來,我來嚐試回答一個問題,孩子最需要的是什麼?
有多少教師和家長,與孩子日日相處,物理上的距離最近,心靈間的距離卻很遠,根本不知道孩子真正需要什麼。這樣,即使家長花大把的錢把孩子送到最好的學校,花大量的精力去“開小灶”,都是無濟於事的。
記得幾年前,北京發生了一個家庭慘劇。有一對夫婦是一所著名大學的教授,家庭條件優越,但是,他們16歲的孩子忍受不了家庭的壓力,忍受不了父母對他交往女朋友的事情強加幹預,殘忍地把父母殺害了。後來法官在法庭上問他真正的殺人動機,他說了一句話:“是因為我的父母親到死之前,仍然不知道我究竟需要什麼?”我想,這句話是對所有教育者說的。
無數事實證明,隻要讓孩子感覺到你真的在乎他,他就不會讓你太失望。
真正的教育,絕不僅僅是講道理、傳授知識,更不僅僅是開發孩子的智力,而是把長輩的精神能量傳遞給孩子,讓他成為一個內心強大的人,一個能承擔後果,能應對變故,能改善自身和環境的人。
我們每年要接觸很多所謂有網癮的孩子,這些孩子身上有一個共性——他們的心靈是冰涼的,沒有在家庭或者學校中得到溫暖。我們經常說,他們的心靈實際上每天都在街頭流浪,自然就到虛擬的空間裏尋找慰藉了。
事實上,經過這幾年對網癮孩子的調研和調整,我可以很明確地說:“網癮根本不是教師和父母的對手,網癮問題也並非‘心理疾病’,隻要我們的孩子每天在家庭和學校裏能得到精神能量的補償,一切問題都會變得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