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孝敬——把快樂帶回家(1 / 2)

39.孝敬——把快樂帶回家

我們從一個嬌弱嬰孩成長為一個茁壯的青年,父母不知為我們花費了多少心血,付出多少精力!《詩經》曰:“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撫我育我,長我畜我。”父母不僅賦予我們生命,而且含辛茹苦哺育我們成長,這種恩情是子女們永遠也報答不完的。

學會關愛家人

喬治是一個懂事的孩子,每到周末的時候他都要去兩英裏以外的樹林裏撿柴。那天是個好天氣,喬治一會兒就撿到了許多木柴。太陽升起來了,喬治感到口渴難耐。於是他找了一個陰涼的地方休息,順便吃些東西,因為他要到下午的時候才能回去呢。

小溪旁邊有一棵大樹,那可是個不錯的休息地方。當他到了那裏的時候,發現那裏長著一些熟透了的野草莓。

“正愁著這些幹巴巴的麵包怎麼吃下去呢!把草莓夾在麵包裏的味道一定好極了!”喬治把帽子放在草地上墊好,小心翼翼地把熟透了的野草莓一個個放在裏麵。

“要是媽媽能和我一起分享這些美味該有多好呀!可是她現在卻在陰暗的屋子裏承受病魔的折磨。”想到這些,喬治把即將送入嘴裏的草莓放了下來。

“還是給媽媽留著吧!她現在正病著呢,吃了這些草莓,她一定會好受一些!”喬治想道。

可是那些草莓實在是太誘人了,喬治心想:“我幹了一天活了,就吃一點吧!”於是他就把草莓分成兩堆。但是,每一堆看起來都很小,他便又將它們放到了一起。

“隻嚐一個!”他想。無意中,他把最好的一顆拿了起來,快要送到嘴裏的時候,他發現那是最好的一顆,於是他又把草莓放下了,心想:“我要把最好的留給媽媽,不,我要把全部的草莓都留給媽媽。”

最後,喬治一顆草莓也沒有吃,他又去撿柴了。

黃昏的時候他回到了家,當他放下柴火時,聽到了媽媽的呼喚:“喬治,你幫媽媽倒杯水吧!我有些口渴。”喬治高興地把草莓送給媽媽。

“這是你專門留給媽媽的嗎?”媽媽眼中充滿了淚水。

“是的。”喬治說。

“媽媽因為有你這樣的孩子而感到驕傲,上帝保佑你!”

喬治心想:“原來奉獻是如此一種幸福的感覺!”

有一則廣告是這樣的:一位中年母親忙完工作回到家裏,還悉心照料年邁的婆婆,給她打好熱水燙腳。老人感動不已,憐惜地給她擦去臉上的汗水。一旁的小兒子見此情景,不聲不響地到廚房打了半盆水,踉蹌地端到媽媽跟前,用稚氣的嗓音說道:“媽媽,洗腳……”

多麼動人的場景!它體現了中華文明中最核心的內容:孝敬父母,贍養老人。我們中國人最講究家庭觀念,講究孝道。

是啊,父母最需要的就是孩子的關愛,對於他們來說,沒有比兒女的愛更好的了。

孝敬父母是一種美德,贍養父母是一種義務。在家庭中,不僅有享受父母愛撫的權利,同時又有自己應盡的義務。比如,聽從父母對於飲食起居、生活製度和用品購買的合理安排,樂於接受父母的正確要求,並參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勞動等。在這種和睦的家庭氣氛中,我們對父母的尊敬就會自然養成。

家庭就是一個組織,每個成員都是構成這個組織的個體。如果每個人都帶一些快樂回家,家裏自然就充滿笑聲;相反,如果每個人都攜煩惱與不快回家,則家庭中肯定會是烏雲滿天、雷電交加。

當然,我們並不是告訴你今後回家時“報喜不報憂”,家庭中的成員應互相分享,也應互相分擔,這是家庭的功能之一。但分擔的意義是通過溝通來達到目的的,而不是整天板著臉,將心中的怨恨毫無理由地扔給其他人,或是總覺得別人對不起自己。

下次,當你在學校受到老師的批評時,回家後,也不要沮喪著臉,以免父母為你擔心,而是應該在晚飯後,等全家人都坐下來時,再把受批評一事詳細地講給父母聽。這時,你得到的肯定是安慰和父母善意的提醒,即教育你今後如何不犯同樣的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