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拒絕——不要讓自己成為別人的傀儡
勇敢說“不”,這並不一定會替你帶來麻煩,反而是替你減輕壓力。如果你現在不願說“不”,繼續積壓你的不快,有一天忍耐到了極限,你失控地大吼:“不”,麵對難以收拾的殘局,別人可能會反過頭來不諒解地問你:“你為什麼不早說?”
說“不”是一種選擇
洛寧剛參加工作不久,姨媽來到這個城市看他。洛寧陪著姨媽把這個小城轉了轉,就到了吃飯的時間。
洛寧身上隻有50塊錢,這已是他所能拿出招待對他很好的姨媽的全部資金,他很想找個小餐館隨便吃一點,可姨媽卻偏偏相中了一家很體麵的餐廳。洛寧沒辦法,隻得硬著頭皮隨她走了進去。
倆人坐下來後,姨媽開始點菜,當她征詢洛寧意見時,洛寧隻是含混地說:“隨便,隨便。”此時,他的心中七上八下,衣袋中僅有的50元錢顯然是不夠的,怎麼辦?
可是姨媽一點也沒注意到洛寧的不安,她不停地誇讚著可口的飯菜,洛寧卻什麼味道都沒吃出來。
最後的時刻終於來了,彬彬有禮的侍者拿來了賬單,徑直向洛寧走來,洛寧張開嘴,卻什麼也沒說出來。
姨媽溫和地笑了,她拿過賬單,把錢給了侍者,然後盯著洛寧說:“小夥子,我知道你的感覺,我一直在等你說‘不’,可你為什麼不說呢?要知道,有些時候一定要勇敢堅決地把這個字說出來,這是最好的選擇,我來這裏,就是想讓你知道這個道理。”
這一課對所有的年輕人都很重要:在你該說“不”的時候要勇敢地把“不”說出來,否則你將陷入被動的境地。
很多時候,我們常被人們支配。他們最常掛在嘴邊的是:“你應當……”“你不應該……”一般人碰到這類要求,通常都很難回絕,尤其是提出要求的人是你最親密的夥伴,“不”字就更難開口了。日子一久,這種互動關係定型後,就形成了一種默契或是彼此的承諾。
萬一哪一天對方又要你做這個做那個,而你卻堅持己見時,那會發生什麼事呢?一方麵,對方一定會勃然大怒,認為你違背了雙方的承諾;另一方麵,如果你堅持不做這些“應該”做的事,你會心生愧疚。
你可知道為什麼會有愧疚感?這是因為雙方過度的情感乞求所致。你之所以會順從對方的要求,說穿了,就是想通過這種順從的表現來得到對方讚許、關愛的眼神,甚至取悅對方。
當這種取悅方法成了你行事的模式以後,拒絕對方的要求一定會讓他很不高興,而你也會覺得很對不起他。愧疚的感覺很像憂懼,而憂懼就好像是坐在一張搖搖椅上,你就隻能這麼晃蕩著,看起來好像能將你搖向什麼地方,但卻隻是在原地擺蕩,讓你什麼地方也去不了。
大多數時候,我們礙於情麵而不敢說“不”,或者因為不好意思說“不”,結果很多原本明明不該是自己的事,統統落在自己頭上。要不就是所做的事大大超過自己的能力負荷,讓自己麵臨崩潰的邊緣。
不要忘了,我們有權力決定生活中該做些什麼事,不應由別人來代做決定,更不能讓別人來左右我們的意誌,讓自己成為別人的傀儡。況且,他人並不見得比我們更了解情況,也不會比我們聰明到哪裏去,所以,他們所提出的這類“理所當然”的事很可能不是我們的最佳抉擇。你的最佳抉擇還是應該經由自己深入分析、思考之後,所做的獨立判斷來取舍。
事實上,我們常常過度在乎自己對別人的重要性。就好像我們常常聽到調侃別人的一句話:“沒有你,地球照樣在轉動。”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沒有什麼人是不能被取代的。如果你把每一件事都看成是你的責任,妄想完成每一件事,這無異於自找苦吃。你真正該盡的責任是,對你自己負責,而不是對別人負責。你首先應該認清自己的需求,重新排列價值觀的優先順序,確定究竟哪些對你才是真正重要的。把自己擺在第一位,這絕不是自私,而是表明你對自己道德意識的認同。
你雖然讚成這種說法,可是你覺得還是有些為難,你不知道該如何開口說“不”。真有那麼困難嗎?其實那是我們的本能。心理學家說,人類所學的第一個抽象概念就是用“搖頭”來說“不”,譬如,一歲多的幼兒就會用搖頭來拒絕大人的要求或者命令,這個象征性的動作,就是“自我”概念的起步。
“不”固然代表“拒絕”,但也代表“選擇”,一個人通過不斷的選擇來形成自我,界定自己。因此,當你說“不”的時候,就等於說“是”,你“是”一個不想成為什麼樣子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