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周末黃河半日遊(1 / 1)

牽手憶石

作者:黃勝昔

或許,越是近在咫尺的事物,人們越是不在意。一個喝著黃河水長大的我,去黃河邊玩兒過幾次,卻沒有真正用心感受過這條孕育華夏文明的母親河。

今天是周末,秋高氣爽,人的心情也格外明朗。我像是踐行了很久以前的約定似的,懷著虔誠的近乎朝聖的心情來到五公裏外的黃河岸邊。

登上黃河大堤,頓覺豁然開朗,眼前一片開闊的景象,似乎我整個人都融於天地間了。黃河就在腳下,河水浩浩蕩蕩,向北奔流。寬闊的河麵上不時有水鳥輕盈地掠過。抬眼向對岸望去,霧氣朦朧,縹縹緲緲,一切景物像籠著輕紗的夢,又如古典的水墨畫一樣,怪不得詩句裏總是說“千裏煙波”、“煙籠寒水月籠沙”、“煙波江上使人愁”,這“煙”就是水上的霧氣啊,遠望就如煙一樣。

不遠處有一座浮橋,我走在上麵,才知道浮橋是用若幹個大船連在一起搭建的,我立即就想到了《三國演義》裏的連鎖戰船,不就是這樣連接的嗎?還沒上來的時候我心裏就疑惑:浮橋就是浮在水麵上的橋啊,穩嗎?走在上麵是不是搖搖晃晃的?來到橋上才知道竟是這樣的穩,隻有載重大一些的車從上麵過才能感到震顫。我站在橋上,手扶欄杆,向上遊望去,遠天蒼茫處煙波浩渺,真是“黃河共長天一色”,水天相接處虛無縹緲如在畫裏。我想起黃河的源頭處是一道清泉,後流經高山險壑大峽穀,曲折迂回,常常一瀉千丈,氣勢如虹,後又流經黃土高原,裹帶泥沙,似乎生命不能承受之重,到了下遊卻河麵寬廣,水流平穩,帶著滄桑後的平靜與灑脫,靈魂皈依般的融入大海。黃河的一路凱歌不正像人的一生嗎?從清純的年幼經曆成長,歲月的坎坷考驗促其成熟,曆經世事風雲,最後練就一顆寬容、灑脫、達觀的心魂,等待葉落歸根的安然。忽聞耳邊竟有濤聲,打斷思緒,那是河水衝擊船身發出的。我靜聽這濤聲,真乃天籟,大自然的樂音是如此的動聽,動聽到讓你心醉、讓你感動。

下了浮橋,我又轉到渡口,從渡口下去,踩著高低不平的石頭下到水邊,伸手就能撩到河水,我要與黃河零距離接觸。我仔細觀察河水,緩緩地奔流,在太陽的照射下,水光瀲灩,還不時打出漩渦,猶如一首旋律低回的樂曲。我感覺眼前的黃河不隻是簡單的平靜,這種平靜是蘊含力量的,是種內斂的激越、迂回的博大,富於個性。她流經半個北中國,流出了整個華夏的文明,流出了曲折的曆史,也流出了一道人文長廊。她的不變中的千變、溫雅中的動感、平靜裏的莫測、平實內的深邃,讓人隻能觀之、羨之;隻能敬畏,不能褻瀆。

有幾個七八歲的小孩嘰嘰喳喳地在岸上玩兒,應該是岸上村子裏的,他們在水邊嬉戲,伶俐地踩著岩石,也想下來,大點兒的男孩兒還不忘囑咐一句“要小心!”而孩子們依舊是踩著岩石,蹲在了水邊。我突然想,在黃河邊上長大的孩子,黃河在他們心中是什麼感覺呢?或許,他們還小,沒什麼感覺;或許,黃河的某種精髓已深入情感的基底,融於身心而渾然不覺。他們很快會長大,會走出一路黃河的品質來完成他們的一生。

歸去了,揣摩著黃河的內蘊;歸去了,帶著黃河的神話。今夜我會枕著那陣濤聲入眠,讓黃河從我枕邊流過,流進我不眠的夢中……

(責任編輯:沙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