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雍州鼎歸位(2 / 2)

唐定都長安後,改隋大興城為長安城,並進行了增修和擴建。唐太宗貞觀八年,在原外郭城東北龍首原上營建大明宮。之後年間又不斷修建城牆、城樓、興慶宮等建築。宮城完全與今長安市重合,皇宮與今長安市明城牆重合。唐代帝王陵,如昭陵、乾陵等則大部分在今鹹陽市境內。而在唐代,唐十八陵全部在京兆府的轄縣內,乾陵是京兆府奉天縣。

五代時,後梁改京兆府為雍州,設大安府,後唐改大安府為京兆府。宋代置陝西路,後置永興軍路。趙匡胤統一華夏後,曾經有意遷都長安,最後由於部下反對,隻得放棄。金國改永興軍路為京兆府路。

元初,長安城的範圍依然沿用韓建“新城”,並使用京兆府的名稱。至元九年,元世祖封其三子忙哥為安西王,鎮守其地,建安西王府。至元十六年,遂該京兆府為安西路。後來由於發生安西王叛亂,安西國被撤。皇慶元年,又改安西路為奉元路。據李好文在《長安誌圖》中所繪《奉元城圖》,四麵僅各一門,南門偏東,北門偏西,東西兩門也不對稱,城內建築也無對稱格局。市場集中在城內西北隅,有馬市、羊市和秦川驛等。東北隅有太子府(明秦王府)、城隍廟、察院等。馬可波羅於至元十二年遊曆於此,寫到:“城甚壯麗,為京兆國之都會……此城工商繁盛,產絲多,居人以製種種金錦絲絹……凡人生必需之物,城中皆有,價值甚賤。”

明代形成了今天長安的格局。明洪武二年三月,大將軍徐達進兵奉元路,明朝政府即改奉元路為長安府。

長安的地貌特點,是南高北低,相差懸殊。秦嶺山脈橫亙南境,山脈主脊構成長安市境與陝南的分界,自西而東呈波浪式緩降。位於西南端周至縣與太白縣交界處的太白山,海拔三千七百六十七米。與秦嶺遙相對應的則是從市境北端流過的渭河,流經境域的三分之二以上河段成為長安市與渭北的分界。渭河河床是長安市地勢最低的軸線,入境處周至縣江心灘海拔四百四十二米,到臨潼縣南弋村出境處河床海拔三百四十五米,與太白山相比,高差達三千四百二十二米。

“我找到了,”在嶽棟等人充分的學習了一下長安的曆史知識之後,中年人指著衛星地圖上的一處山脈道,“根據秦嶺龍脈的走向,和曆朝曆代皇城以及陵墓的分部,我可以初步推斷出來,長安境內龍脈的中心點,也就是龍穴的位置就在這座山的附近。”

中年人所指的山就是位於長安西南端周至縣與太白縣交界處的太白山。

第三天的下午,嶽棟等人帶著雍州鼎來到了長安西南的太白山。

中年人拿出了一個羅盤,四處搜尋著。

“前輩,你不是說你不用羅盤這些工具的嗎?”胖子一頭黑線的跟在中年人的身後。

“我說的是當年沒有,所以不用。現在有這些東西了,我又不傻,為什麼不用。”中年人白了胖子一眼道。

“找到了。”圍著太白山轉了三個多小時之後,中年人忽然停在了一個很隱蔽的山洞麵前,喊道,“就是這裏,龍穴的位置就在這個山洞裏,它的下方五百米處就是關中龍脈的節點。”

“厲害啊,”嶽棟等人佩服到,“前輩不愧是摸金一脈的祖師爺。”龍脈節點的龍穴和一般的龍穴,也就是俗稱的‘風水寶地’並沒有太大的差別。靈寶級別之下的羅盤根本分辨不出來兩種龍穴的差距。這全憑的是中年人千年來的經驗判斷出來的。

“我們怎麼辦,難道要往下挖五百米把鼎埋下去嗎。”李若琳看著山洞道,地下五百米的地方,即使他們是修行者,在沒有現代工具的情況下,也是一個難以完成的任務。

“看我的吧。”嶽棟走上前來,笑了一下。

他將雍州鼎從戒指中取出來,開始往鼎中注入自己的法力。隨著法力的注入,電鍋大小的青銅鼎開始慢慢的變大,上麵的銅鏽開始剝落。

最後,隨著一陣耀眼的光芒,青銅鼎變成一個一人多高,需要五人合抱的大鼎,整個鼎變成了金黃色(青銅器的綠色不是青銅器本身的顏色,而是一種鏽。青銅器本身的顏色應該是金燦燦的黃色),鼎身上鐫刻著雍州的山河以及雍州特產的各種動植物。

“去。”嶽棟一拍鼎身,運起巫族的血脈神通,掌控著大地之力,讓雍州鼎緩緩的沉入地下。

“喝。”嶽棟頭上冒出一層冷汗,臉色也變得極其蒼白。隨著一聲大喝,嶽棟猛地噴出了一口鮮血,同時胖子,太平公主,李若琳和中年人感到了地麵一陣輕微的震動。

華夏九鼎,雍州鼎,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