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本經靈法(上)(1 / 2)

第二章

"本經靈法?"李晨渾身一震。

"嗯,就是我叫你父母的功法。"祈叔輕言細語的說。

"從現在開始,我就教你本經靈法。"祈叔平靜的說。

"是,祈叔。"李晨有些興奮。

"本經靈法是由先人戰國時期鬼穀子所創,它分為本經和引靈。本經全名叫本經陰符七術,分為盛神,養誌,實意,分威,散勢,轉圓和損兌。鬼穀子先生不但是春秋戰國時代的縱橫家宗師,修真養生學大家,而且是我國最早的有專著、有傳人的修真養生學大師.他開辟了先秦以來修真養生學的新天地。鬼穀子先生的專著《本經陰符七篇》裏的“盛神法五龍”、“養誌法靈龜”、“實意法螣蛇”和“持樞”等文章,是老先生修真養生學的專著。筆者試通過此文談談對“四養”的學習認識與實踐體會。一個人要做好工作,實現理想,必須有健康的體魄、充沛旺盛的精神。2400多年前的鬼穀子先生深明此理,他在《本經陰符七篇》的開篇中就明確指出:“盛神法五龍,盛神中有五氣。神為之長,心為之舍,德為之人,養神之所,歸諸道。”把內外“五行”養氣、養神、養心、養德和道養的內容、方法及其相互關係說了個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要盛神就要效法“五龍”。中華民族是龍的傳人。龍是神獸,能大能小、騰雲駕霧、善於變化,是大智慧的象征。“五龍”,古人指的是天地間循環流轉、不斷變化、生生不息的金、木、水、火、土五種元素。它們構成了世界上五顏六色、千奇百怪、千變萬化的事物,是事物發生、發展、壯大、衰弱、消亡的本源。金、木、水、火、土不但存在於天地空間,而且存在於人體內部。人體的五髒稱為“五行”:心為火,肝為木,脾為土,肺為金,腎為水。外“五行”直接影響人體五髒的內“五行”.所以,鬼穀子先生所說的“盛神中有五氣”,指的就是人體內“五髒”之氣。五髒五氣之間也相互影響、相互作用。“五行”不但代表物質的元素,古人還用它代表空間方位:金代表西方,木代表東方,火代表南方,水代表北方,土代表中部。同時“五行”還代表一年四季的節氣:金代表秋,木代表春,水代表冬季,火代表夏季,土代表長夏。從地域與疾病的關係,可以看到外“五行”影響人體五髒的內“五行”.如在南方(長江以南)患心髒病的人,冬季到了北方(黃河以北)往往發病率高。原因是南方屬火,心髒也屬火,北方屬水,火怕水,而冬季又屬水。在北方身患心髒病的人,到了冬季也要防寒保暖。南方身患心髒病的人到了南方盛夏高溫季節,日子也不好過。因夏季屬火,心髒也屬火,“火上加火”對病人不利,故需要防暑降溫。這說明外“五行”影響人體五髒五氣。從整個自然界來看,外“五行”對人體五髒的內“五行”也是有影響的。如自然界中的“五音”、“五味”、“五色”、“五化”、“五氣”等“五行”,對人體五髒五氣都有影響。僅舉“五味”為例:酸屬木,苦屬火,甘屬土,辛屬金,鹹屬水。鹹性食物益於腎(水),但過多傷於心(火);甘性食物益於脾(土),過多傷於腎(水);苦性食物益於心(火),過多傷於肺(金);辛性食物益於肺(金),過多傷於肝(木);酸性食物益於肝(木),過多則傷脾(土)。

內髒“五行”相互關係密切,既相生又相克。內“五行”、“五氣”又依賴於外“五行”的作用,十分重要。2400多年前的鬼穀子先生“把握陰陽,提挈天地”,對天地萬物發生、發展的變化會直接影響人類的身體健康和命運的規律了如指掌,真不愧是後人尊崇的“東方智聖”。人類要發展,本身必須與自然界實現和諧,保持生態環境相對平衡。人類怎樣才能適應自然界的變化發展,怎樣有利於修真養生,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呢?鬼穀子先生明確指出:“盛神中有五氣,神為之長,心為之舍,德為之人,養神之所,歸諸道。”這就告訴我們,要做到德養五氣、心養五氣、神養五氣、道養五氣。做到了“四養”,修真養生才會取得成效。德養鬼穀子先生在“盛神法五龍”一文中說,“德為之人”,“是以德養五氣”。我們知道,道為本、德為用。修真就是修道,修去不符合道的思想和言行,以符合道的要求,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縱觀中國幾千年的曆史,凡是得道高人、健康長壽者,無不是德高望重的人。俗話說,德者壽、仁者壽。所以,鬼穀子先生在“盛神法五龍”一文中說,“是以德養五氣”,把道德的修養放在首位。現在社會上也流行一句話:要做好事,先做好人。何況修真養生是人生最高尚的境界,更需要好的德行。據筆者實踐的體會,德分為三層:自然而然所固有的德行;有意識的德行;勉強所為的德行。德分先天的和後天的兩類,後天的德以心為基礎。老子在《道德經》第38章裏說:“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在《清靜經》裏說:“上德不德,下德執德。執著之者,不明道德。”就是說德養為後天返先天。所謂以德養氣,就是說“性命雙修”。修性就是修德,修德的過程就是養氣的過程。修性是為修命服務的。修德是為了修道、得道、成道。修真養生的過程,就是以修性為主、“性命雙修”的過程。在中國曆史上,也有德行不好,通過修命成為一時的高功夫者,一般都是以害人開始,以害己告終。德養或謂修德,就是在修真養生過程中,修煉必備的德行,而修去影響修煉的德行。這是修真養生決定成敗的關鍵。筆者認為德養包括以下諸方麵,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