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汛期造林技術
林業水利
作者:龐賽楠 劉宏文 薑濤
每年汛期都是溫度高、濕度大,是荒山造林的特別時期,雨季造林時間性強,技術要求嚴,造林難度大,造林可用樹種少,為了充分利用雨季的有利時機,搞好造林,提高造林成活率,對其雨季造林技術及管理要點談一點粗淺的想法。
一、汛期造林技術的探討
1、合理整地
整地是造林前的一項重要環節,一般是上年雨季整地,次年造林,也可春季整地雨季造林或者雨季隨整地隨造林。整地方法、規格的確定,要按照水土保持的要求,盡量減少破土麵,因地製宜,采取不同的整地方式。一般對山坡上部及25°坡以上的地段,采用穴狀、魚鱗坑整地,規格:穴徑30-40厘米左右,深20-40厘米;魚鱗坑長徑30-50厘米,短徑30-40厘米,深20-40厘米土堰寬,高10-20厘米。山坡中部及15°-25°坡的地方,采用魚鱗坑、水平階整地,規格:魚鱗坑同上,水平階寬1-1.5米,長以便於整平田麵為宜,深30-80厘米。山坡下部及15°坡以下的地段,采用窄幅梯田整地,規格:寬2-5米,長度隨山坡情況而定,深30-80厘米,壘堅固的雙層石堰,兩階之間保留2-3米的生土帶。無論采取那種方式整地,都必須在整地前做好規劃設計,按照設計方案進行施工。
3、樹種選擇。適宜汛期造林的主要是常綠和萌芽力強的樹種。鬆柏科樹種、花椒、刺槐等可植苗造林;在水分條件好的河岸、渠道兩側可選擇楊、柳等,用插幹、插條、埋幹的方法造林;白榆、苦楝、國槐以及鬆柏科樹種等可直播造林。
4、掌握適宜的造林時機
汛期造林種植時機非常重要,尤其是裸根苗造林,若能在栽後下雨,並有幾天的陰天,則對提高造林成活率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在一般情況下,造林時間最好安排在下午,以減少太陽對苗木尤其造林當天的暴曬時間,經過一夜的緩衝,可以提高苗木的抵抗能力,對提高造林成活率也有一定的作用。切忌在無雨和降雨不多的時期強栽等雨,要嚴格遵循"三不栽"的原則,即"雨不透不栽,天不連陰不栽,雨過天晴不栽"。
5、造林技術
(1)造林密度:鬆柏造林一般安排在山坡的中上部,穴狀或魚鱗坑整地,密度可掌握在220-330株/畝:花椒一般栽植於地堰或在水平階及梯田成片栽植,栽植於地堰的株距2米左右,成片造林,密度可掌握在130-160株/畝,株行距2×2-2.5米。
(2)容器苗造林:容器育苗造林要注意一下三個方麵的問題:一是起苗時,應先挖掉容器袋周圍的土,盡量不使袋內的土體鬆動,切忌用手拔苗起苗。二是栽植時應注意栽植深度,培土深度要比容器高出2-3厘米,切忌將營養袋露在外麵:三是栽前一定要撕破袋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