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步的有聲時代
特別策劃
作者:魏建安
炎炎夏日,與其坐著也出汗,不如痛痛快快跑上一場。
《跑步聖經》的作者喬治·希恩說:“跑步使你成為藝術家、英雄或者聖人,跑步使你回到童年,跑步使你獨一無二,跑步使你找回自我。”放眼世界,從國家元首到好萊塢明星,從暢銷書作者到成功企業家,都對這項運動推崇備至。在名人的勵誌效應與一眾運動品牌廠商的合力推動下,跑步如今已經從一項最基本的有氧運動搖身一變成為一種潮流時尚的生活方式。
不過,縱使有這般光鮮亮麗的外衣披裹,說到底跑步還是一項孤獨的運動。無論是與家人朋友結伴,還是參加跑步興趣小組,你依然要獨自去麵對和解決諸如呼吸困難、體能極限、傷痛困擾等等的問題。每當這個時候,除了自己的呼吸與腳步,音樂總是最好的陪伴。
對於很多人來說,音樂之於跑步,就如同空氣一般不可或缺。音樂不僅可以調解跑步過程的枯燥,分散注意力,淡化時間感,從而緩解疲勞,還可以用來控製跑步節奏,提升運動效率。那麼,為了能在跑步的過程中無障礙地享受音樂所帶來的快感,一款合適的運動耳機自然是必不可少的。
但是很多朋友可能都有過這樣的困擾:要挑選到一款適合自己的運動耳機並不容易。一方麵,各大耳機品牌甚至運動品牌均有針對運動需要所設計的耳機產品,從功能到款式再到價格五花八門,不知該如何選擇。另一方麵,耳機在國內屬於相對小眾的市場,即使在一線城市的大型賣場,要找到一個品牌型號齊全的實體店鋪,也不是件很容易的事,以試聽試戴來決定購買的方法很難實踐。所以跑步時就經常能看到這樣的畫麵:一些跑友耳朵上戴著手機或播放器的附贈耳塞,一邊跑一邊不停地調整擺弄,直到最後徹底摘掉放棄。
今天,筆者就根據自己的研究和幾年的使用經驗,來為大家來推薦幾款適合在夏天跑步時佩戴的耳機。
首先澄清一個概念,我們常常將直接戴在耳朵上的小型揚聲器統稱為耳機。而嚴格來說,發聲單元較大,以頭梁為固定方式夾在耳朵上的叫做耳機;發聲單元較小,塞在耳朵裏的叫做耳塞。雖然目前市場上也有不少打著運動旗號的耳機,但試想一下在盛夏時節戴著大耳機跑步的畫麵……我們還是來討論耳塞吧。
考量一款耳塞是否適合用來跑步時,按優先級主要有如下幾個因素:
一、佩戴:佩戴主要指兩個方麵,一是固定方式,二是舒適度。“戴不住”是人們最常發出的抱怨—跑步時全身擺動幅度很大,耳塞能否在整個跑步過程中穩固地待在耳朵上,自然是選擇耳塞時的第一決定性要素。一般運動耳塞采用的多是掛耳的固定方式,也有一些耳塞是通過耳槽來固定的。固定方式的不同也是運動耳塞與普通耳塞最大的區別之一。另外,耳塞自身的重量也會對穩固性產生一定的影響。而舒適度主要與耳塞的形狀和材質有關,在幾十分鍾到幾個小時的運動區間裏,佩戴有無異物感、脹痛感,直接關係到我們的使用體驗。
二、防水:在烈日下揮灑汗水是痛並快樂著的一件事,這也對耳塞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汗水不慎進入到耳塞的單元裏會造成嚴重的損壞。因此,防水抗汗是運動耳塞的最基本特性之一。當然防水也有級別之分,近些年,耳塞的防水技術越來越強悍,已經從防淋防潑濺發展到了可遊泳可水洗的程度。
三、聽診器效應:這是入耳式耳塞很常見的問題。當耳塞線或者單元處受到外界的碰撞或摩擦時,所產生的振動會通過耳塞線直接傳遞到耳道內,產生讓人很不愉快的聲音。當我們在運動時,還會加劇耳塞線的晃動和摩擦,使聽診器效應更加嚴重。在實際使用中可以發現,聽診器效應主要與耳塞線材的軟硬有關。因此,選用較軟線材的耳塞可以很大程度上解決這一問題的困擾。
四、隔音:隔音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麵,良好的隔音可以消減外界噪音對音樂本身的幹擾,使我們獲得一個良好的聽音環境;但另一方麵,過分的隔音也會使我們忽略外界的危險信號,帶來安全隱患。因此,選擇什麼程度的隔音,應視你平時的運動環境而定。
五、做工:很多時候,耳塞的做工與其質量、檔次和價格並不完全畫等號。有些低至數十元的耳塞可以被製作得很精致,而有些高至數千元的耳塞也仍然會存在毛刺縫隙。在越來越注重使用體驗的今天,人們對做工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
六、音質:發燒友眼中最重要的“音質”在這裏怎麼成了最末位考量?首先,跑步為主音樂為輔是無需強調的前提。跑步時我們的感官會受到來自許多方麵的幹擾,沒有一個良好的聽音環境何談音質?其次,運動耳塞的功能性要求占去了一部分的研發與生產成本,在保證成本的前提下,廠商必然要在音質上作出一定的妥協。因此,音質並非不重要,隻是對於運動耳塞而言,音質也隻能作為及格之後的加分題了。
關於性價比:這是個見仁見智的問題。運動耳塞作為功能性產品,其功能與個人需求的契合度,直接關係到對性能的判定。由於需求有差,每個人的判斷標準也不盡相同。另外,就國內來說,耳塞是一種會因購買渠道不同而產生一定價差的商品,因此,這裏就不對性價比做評價了,請大家善用搜索自行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