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舞教師如何提高教學質量
藝術教育研究
作者:周密
【摘要】 注重教師的綜合素質修養,采用創新人性化的舞蹈教育方法和模式,是當前中國舞蹈教育的趨勢。針對中國民族民間舞蹈教育,如何更有效地進行課堂教學,在教學中體現“以學生為本”的思想,是現代教育理念的要求。隨著藝術教育的不斷發展,舞蹈教育將發揮更多的優勢與功能。
【關鍵詞】 民族民間舞;教學;實踐;欣賞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興趣和愛好是最好的老師。”興趣與愛好是學習的動力,尊重和培養學生的興趣是保證教學質量的秘訣。教師如能悉心為學生創造寬鬆、和諧、歡快、激情的課堂氛圍,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自信心,使他們從被動接受轉變為主動參與課堂教學,就能提高教學質量,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對於民間舞蹈教學來說,教師要從本門學科自身特點出發,從如何促進學生學來研究如何教,要充分地利用自身的綜合素養,將課堂教學與藝術實踐結合,促進學生“樂學”。
一、廣泛涉獵相關學科完善自我
民族民間舞蹈是人類社會宗教、民俗、曆史等文化形態的反映,是人類社會曆史積澱下來的“有意味的形式”。對民族民間舞蹈的學習不僅僅是對簡單的肢體動作的學習,還包含了對人類文化發展史的特有信息的了解,它是人以勞動和生活為基礎、按照美的規則創造的藝術式樣。因此,中國民族民間舞教師首先自己應具備強烈的學習內驅力。藝術的最高境界是相通的,因為它們是客觀的物質世界在人的精神意識領域的審美反映,都以感性的形象來反映物質世界,所以它們能夠相互聯係和融通。同樣,民族民間舞作為舞蹈的一個分類,適用此規則。“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作為教育者不僅要從舞蹈上體會民族民間舞文化,也要從其他的藝術門類中汲取養分。
首先,是民族音樂。民族民間舞與民族音樂有著共通的節奏性、韻律性。民族音樂是民族舞蹈的靈魂,民族舞蹈是民族音樂的回聲。民族音樂是一個巨大的抽象性的載體,蘊涵著民族文化的精髓,並為民族民間舞蹈的創作提供一個廣闊想象的空間。從民族音樂的曲式結構、和聲織體、節奏旋律、情感依據中,教育者能夠了解民族民間的特殊的非語言文字文化,從而以更廣的角度了解民族民間的舞蹈文化。其次,民族舞蹈的構圖是舞蹈的表現手段,也是舞蹈的有機組成。一個舞蹈作品成不成功,作品的內容與形式有沒有完美結合,就和構圖表現手段掌握程度的高低有直接關聯,而繪畫中的構圖就成了教育者在作品創作中最直接的借鑒渠道。民族繪畫與民族舞蹈,兩者都是利用形與線構圖,一靜一動,一個是用手和筆,一個是用身體,加之色彩和情緒,就活生生地把該民族的傳統和審美勾勒出來了。再次,就是民族文學了。在整個民族藝術係統中,民族文學與其他藝術門類有著廣泛的聯係,並且處於基礎地位。民族文學在民族社會生活中有著非常廣泛的影響,對於提高教育者的民族文化藝術修養和思想道德水平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此外,還有許多相通的藝術門類,如雕塑、攝影、電影、電視等,或多或少地都能從中了解到各民族的風土人情和生活習慣,這都為民間舞蹈藝術教育提供了豐厚的可利用資源。
民間舞蹈與大自然、與傳統風俗、與人民大眾的情感表現都存在密切的聯係,這需要民間舞教師在教學中指導學生投入到大自然和社會民眾文化活動中去進一步感受。但是,我們對生活萬象不可能都通過直接經驗(親身經曆、親自觀察)去感受,可以從間接的古今中外的社會生活經驗和藝術創作及藝術作品中吸取經驗和養料來豐富自己、擴大視野,從而拓展藝術思路。除此之外,民族民間舞蹈與其他學科之間存在某些內在契合點,作為教師在對其進行探索和研究時,也需要多種學科的參與和支撐,要從人類學、民俗學、地理學、民族學、曆史學、宗教學等諸多角度來分析探討,與相關學科相互借鑒,取長補短。教師隻有不斷地完善自我,才能對教學內容做更全麵、深入、係統、透徹的解析和鑽研,從而提高教學效果,促進學生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