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宣城經濟開發區 經濟發展的火車頭(3 / 3)

改進服務,營造良好環境。牢固樹立“親商、安商、富商”的理念,完善項目服務體係,建立健全入區項目“一站式”、在建項目“保姆式”和投產項目“跟蹤式”服務體係。切實加強效能建設,加大對製度執行力的監督檢查,成立了開發區項目服務投訴受理領導小組,“馬上辦”工作機製得到落實,窗口單位、服務單位辦事效率和服務質量明顯提高。針對國家緊縮的宏觀政策,從運行調節、金融支持、項目建設、招商引資等方麵,加大對中小企業幫扶力度,鼓勵並扶持企業通過土地抵押、上市、引進風險投資等途徑,緩解資金難題,確保在宏觀經濟趨緊的環境下,工業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堅持以民生為促動,

認真貫徹群眾路線,不斷改善民生質量

始終堅持“以人為本、執政為民”,認真貫徹黨的群眾路線,牢固樹立“發展聯係群眾、發展依靠群眾、發展為了群眾”的理念,統籌發展社會事業,切實改善民計民生,讓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真誠走訪群眾,密切群眾感情。堅持“一線工作法”,紮實開展大走訪活動,要求所有的黨員幹部,尤其是領導幹部將下基層、上工地、進企業調研走訪常態化,帶著責任、帶著感情、帶著課題,定期進村入戶、訪貧問苦、問計問策,主動向群眾學習,與群眾真心交朋友。針對少數的群眾矛盾,通過帶案下訪、主動約訪等途徑,想方設法予以化解。對於一些因規劃調整、項目建設等造成的信訪積案,堅持“尊重曆史、麵對現實、依法合規、積極穩妥”的原則,深入調研,妥善處理,得到了群眾的積極擁護。

創新管理模式,維護群眾權益。把以人為本、服務為先貫穿於社會管理各項工作之中,適應社會結構轉型,不斷創新社會管理模式。充分整合公安、城管、征遷、社發等部門的力量,明確了各部門的工作任務和責任,著力構建“統一領導、協同參與、齊抓共管”的社會管理新格局。按照“屬地管理、分級負責”的原則,改進征遷工作模式,將征遷工作主體由開發區轉變為街道辦事處,並出台《開發區征遷工作操作規程(試行)》,嚴厲禁止工作人員和拆遷公司違法違規操作,侵害群眾權益。2011年以來,開發區完成100家新開工企業土地征收任務,征收房屋近2300戶,其中沒有發生一起因為工作人員違法違規而導致的群眾矛盾。加強被征地農民的教育培訓和社會保障各項工作,推進社區自治化管理,推動實現農村社區化、被征地農民市民化轉變。堅持依法監管,狠抓隱患排查治理,安全生產事故起數和死亡人數“雙下降”。

發展社會事業,切實改善民生。不斷提升保障水平,認真做好被征地農民補助工作,實現了登記失地農民養老補助全覆蓋。堅持“先安置後拆遷”的工作原則,切實做好群眾安置工作,紮實高效推進安置房建設,今年以來已開工建設安置房4426套,力爭年內能建設6000套。加大民生工程有效投入,堅持工程化建設、項目化推進、責任化落實,保障各類民生工程項目建設穩步推進,不斷完善教育科技、醫療衛生、勞動就業、社會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務體係。

堅持以黨建為推動,

切實加強黨的領導,著力推進創先爭優

始終將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作為推動發展的前提保障,紮實推進黨的建設各項工程。

著力加強思想政治建設。深入推進學習型黨組織建設,堅持黨工委理論中心組和機關各支部每周學習製度,大力營造重視學習、崇尚學習、堅持學習的濃厚氛圍。深入開展創先爭優活動,號召全區基層黨組織和廣大黨員以先進典型為榜樣,爭創先進、爭當優秀、爭促發展。

著力加強基層組織建設。強化街道、村(社區)領導班子建設,堅持科學選配、注重教育、強化激勵的方針,不斷優化結構,增強活力,提高兩級班子領導科學發展的能力。圓滿完成村“兩委”換屆各項工作。在征地拆遷、項目建設、維護穩定、推進基層民主等工作中,注重發揮村(社區)兩委班子的影響力和號召力,切實維護群眾利益,鞏固和諧穩定大局。加強非公企業黨組織建設,推動企業組織建設常態化、規範化。

著力加強幹部隊伍建設。堅持幹部多崗鍛煉、一線培養,以項目論成敗,憑業績定得失,讓群眾做評判,推動形成肯幹事、能幹事、幹成事、不出事的幹事創業氛圍。加大對各類專業技術人才引進力度,完善人才保障機製。抓好企業家隊伍建設,成功組建了開發區企業家協會。踐行廉政準則,堅持科學民主決策,加強對工程建設、土地出讓、征地拆遷、設備采購等重點領域、重點環節的監督力度,有效防止權力失控、決策失誤、行為失當,努力營造風清氣正、幹事創業的政治生態環境。

2012轉型關鍵 創新引領新局麵

回顧宣城經濟開發區2011年以來的發展,成績有目共睹,但對照科學發展的要求和社會各界的期待,開發區的發展思路還需進一步完善,發展質量還需進一步提升,發展步伐還需進一步加快。2012年對開發區轉型發展來說,既麵臨承接產業轉移大好機遇,也麵臨宏觀經濟環境趨緊的嚴峻挑戰,開發區要牢牢把握科學發展主題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主線,進一步創新思路,強化舉措,緊緊圍繞“四個創新、四個示範”,創造性地開展工作,持續鞏固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良好局麵。

創新產業承接方式,在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上做示範。將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為優化產業結構、轉變發展方式的關鍵,大力承接並加快發展以節能和新能源汽車、LED半導體照明、光伏太陽能組件等為代表的新能源、新光源、節能環保產業,全力打造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區。堅持“三個不選”,即高能耗、高汙染、嚴重浪費土地資源的項目一律不選入園區,集中有限的空間和資源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落實各項幫扶製度,促進中鼎產業園、華明飛彩、藍寶石襯底材料、永江光伏等一批重點企業的加快建設,早日投產。進一步加大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西擴區域主次幹道、水、電、汙水管網配套功能,進一步夯實承接平台,拓展發展空間。

創新管理體製機製,在全麵激發發展內生力上做示範。將體製機製創新作為推進開發區率先崛起的持久動力,繼續完善行政和服務功能。對內用足用活宣城市委【2011】9號文件精神,按照“實體化運作、企業化管理”的要求,逐步理順內設機構與駐區機構、開發區與街道辦、權力下放與力量調配、科學選人與合理用人之間的關係,努力形成更加開放、精簡高效的管理體製。加快推進人事、分配製度改革,探索實行幹部聘用製和績效工資製,全麵調動幹事創業積極性。對外著力推進合作機製創新,共享要素資源,實現優勢互補。

創新社會管理模式,在鞏固和諧穩定新局麵上做示範。順應工業化、城市化加速推進的趨勢,強化社會管理,創新管理模式。堅持重心下移,充分發揮村(社區)在社會管理中的基層基礎作用,建立健全基層矛盾糾紛排查調處機製,把大量突發性、複雜性、群眾性的矛盾糾紛化解在萌芽狀態。創辦家長學校,加強創業培訓,實施結對共建,加強小區規範化管理,加快推動被征地農民向新型市民轉變。擴大基層民主,強化自主管理,推進社區居民自治,加強道德法治和新風尚教育,實現居民素質與經濟發展同步互促,持續鞏固和諧文明的社會大局。

創新民生保障措施,在大幅度改善民生質量上做示範。認真貫徹黨的群眾路線,堅持“以人為本、執政為民”,把維護群眾利益、提高群眾福祉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先安置,後拆遷,以城市新城區的標準加快安置區建設,保障群眾安居樂業。啟動“零失業家庭計劃”,開發更多的就業崗位,確保每戶至少有一人就業,不斷增多居民的財產性和經營性收入,進一步提高居民生產生活水平。認真實施各項民生工程,不斷完善社會保障製度,逐步擴大社會保險覆蓋麵,進一步提高被征地農民養老補助水平,努力實現發展成果群眾共享共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