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要充分發揮近海風電的重要作用。現階段,“向海洋進軍”已成為很多國家風電發展的方向。這是實現我國風電技術跨越式發展,實現對風電發達國家技術趕超的最佳平台。我國近海風能資源豐富區主要集中在江蘇、福建、山東和廣東等地,距離電力負荷中心很近,具有距離消納市場近的空間優勢。考慮到現階段海上風電技術尚未成熟、成本較高,“十二五”期間,應堅持以一定的市場規模支持優勢企業實現技術突破,加速形成完整產業鏈。
總而言之,經過近年來“爆發式”的快速發展,我國風電發展急需開展階段性總結,製定更加明確、可行的發展戰略。未來我國風電發展應更加強調速度與質量、規模與效益的協調統一,重視集中大規模資源與靠近負荷分散資源的協調開發,統籌兩類風能資源——陸上風能資源與海上風能資源的開發。隻有這樣,我國風電發展才能真正既適合我國國情,又符合風電發展規律,才能加速實現我國由風電大國向風電強國的轉變。
2012中國風電向何處去
2012中國風電未來究竟向何處發展,給我們打上了一個大大的問號。
首先,風電大規模非並網使用將是未來風電發展的一大趨勢。因為現如今風電並網步伐明顯落後於風電裝機速度,再加上風電不穩定性和間歇性給電網帶來巨大挑戰,所以尋求風電大規模非並網使用是消納未來風電的一大趨勢。“大規模非並網風電”項目,是國家973計劃能源領域第一個也是惟一一個風能項目,2007年在科技部的力撐下立項。國家973計劃風能項目首席科學家、江蘇省宏觀經濟研究院院長顧為東表示,“非並網風電”是一個有效的解決方案。“非並網風電”是顧為東的獨創,就是指大規模風電的終端負荷不再是電網,也與蓄電池配套的小型獨立運行供電係統不同,而是將風電直接輸送到一些高載能的企業。
其次,風機製造專業化是未來中小企業生存之道。根據相關資料顯示,2009年中國風電設備供應商前三名新增裝機容量在全國新增裝機容量中所占比為華銳風電25.3%、金風科技19.7%、東方電氣14.7%,三家總和為59.75%,再加上國外風電企業10.8%的裝機總量,留給國內中小企業的市場份額微乎其微。本來中小企業已經存在生存困境,2010年3月工信部發布的《風電設備製造行業準入標準》(征求意見稿)對於風電整機製造企業設立的高門檻更是給身處困境的中小企業雪上加霜。對於風電設備行業中小企業的發展方向,中國風能協會副理事長馬學祿指出,風電行業是“巨人的遊戲”。我國民營資本聚集度與國有資本不能同日而語,民營資本要參與巨人競爭難度很大,因為確實投入大、風險高。所以小企業必須走專業化的道路,在某個生產環節掌握領先技術,通過技術創新把自己在該環節打造成相對強勢的地位。
再次,智能電網建設是未來中國風電掙脫“鐐銬”的希望。當前,中國“堅強智能電網”建設正在熱火朝天的建設之中,業內專家指出,風電若要獲得長足發展,智能電網的配套建設已成一大前提,智能電網將成為新能源資源新的發送、調配平台,從而打破風電發展麵臨的電網製約瓶頸。與傳統電網相比,智能電網具有更為強大的兼容性,為風電的健康發展,創造了更大的可能。而一旦智能電網建成,國家將通過政策鼓勵家庭和企業安裝小型高效的可再生能源發電設備,並支持消費者購買或出售綠色電力。也就是說,智能電網可供風能、太陽能、地熱能等及時接入電網,介入過程還可以自行控製。我國規劃2020年智能電網全麵建成,智能電網建成雖值得期待,但仍需要一個比較漫長的過程。